APP下载

中国农业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转型升级路径*

2019-01-22谭明交向从武王凤羽

区域经济评论 2018年4期
关键词:农业产业升级转型

谭明交 向从武 王凤羽

一、引言

当前,绝大多数农村持续稳定发展的驱动力不足,持续内卷化、不断凋敝衰败等现象已是有目共睹,究其原因,在于农业经济的比较效益低,农民获取信息能力有限,种养殖业不赚钱甚至还面临着亏本的风险,农民持续增收难。农村本有的生产要素加速向城镇“潜逃”,农民视农业逃避唯恐不及,“谈农色变”。虽然改革开放给“三农”带来了系列利好,但分田到户后,千家万户虽然“鸡犬之声相闻”,但彼此很少有“经济贸易”,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由单个、独立的农户“全能式的包干到底”,缺乏社会分工与合作,这种小农户生产模式完全脱离了农业全产业链过程。由于村级文化教育与精神文明的缺失,共同奋斗、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在“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极端个人主义与行为下被瓦解。不少农村集体财产被分干卖尽,农村债台高筑,基层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下降,成为名副其实的“空心村”。回顾中国“三农”发展历程,关键时刻党和国家有关“三农”的新论断、新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三农”的困境。从2005年的“新农村建设”到2013年的“美丽乡村建设”,再到2017年的“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彰显出全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三农”工作提出的“三个必须”“三个不能”和“三个坚定不移”的科学论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的关心与牵挂。怎样才能实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可持续发展?没有结构的转变,经济将不可能持续增长(Kuznets,1966),结构的转变与转型升级需要“自我革新”与“自我否定”的勇气与魄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二十字方针”提炼为新时期乡村振兴的新内涵“二十字方针”①,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表面上看,虽然只是词汇上的一些调整甚至有的仅一字之差,但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表现出与时俱进的科学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立足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重大战略决策。

以家庭承包制为发端的农村改革有效调动了中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但是,随着城乡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日益严重,中国“三农”问题正面临着许多新的困境与挑战,需要我们正视和认真解决。城乡差别在不断扩大,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农村差别在倍增上虽然有所缩减,但在实际的数量差距上仍很大,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增长7.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2%。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72,比上年缩小0.01。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20883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3%。其中上海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520元、湖北12725元、贵州8090元,上海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湖北的2.01倍、贵州的3.15倍。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2020年要实现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难度仍较大。农民土地承包关系不稳定,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保障不力。农村改革以来,农民收入虽有较大增长,但增收基础还比较脆弱,增收渠道还有待拓宽,增收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保障政策有待进一步强化。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呈“小而全”的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根本无力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获取充分的市场信息,更没有能力和农产品加工、流通和销售领域的与农业相关的第二、三产业商业巨头讨价还价,因而无法适应市场竞争。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如劳动力状况,农业基本建设所需资金,农业科技,农地和水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要求。农产品供给缺口正在逐步扩大,到2016年,中国粮食总产量下降,全部农产品的自给率不足70%。受农药、化肥大量施用的影响,许多农产品遭到污染,质量下降,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党的十八大报告“四化同步”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乡村振兴战略”,无疑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了强劲动力。中国农业产业如何抓住这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路径何在?这些问题的探讨和研究有利于推进中国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实现乡村振兴。

基于以上这些问题,中国迫切需要探讨解决农业农村问题的具体路径,以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按照新结构经济学的观点,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着该国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结构的不断变迁驱动着经济发展,而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市场和政府是结构变迁的四大驱动力量,产业升级就是要在充分利用现有比较优势和技术创新的条件下,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和新技术的引进将促进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基础设施相应的改善也有利于经济运行,一国禀赋结构升级的最佳方法是在特定时刻根据它当时给定的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发展它的产业。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理论表明,企业与市场是两种不同并且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机制,在实际的资源配置中,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不确定性等的存在,使得市场交易费用高昂,为了节约交易费用,新型交易形式——企业应运而生。本文基于降低交易成本、拓展农民就业创业空间、提升农业产业效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建立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模式,结合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从既有农业产业链各环节出发,结合资源禀赋优势,实现结构变迁和结构优化,实现中国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产业转型升级可以界定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过程,指产业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升级,其本质归结为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层次的提升和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变,最终目的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提升产业竞争力(杨颖,2010)。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之一就是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归结为产业结构从低端转向高端,生产要素从初级迈向高级,国际贸易突破限制转向为开放,政府管理由管制转向为引导,发展目标由初级的满足民生需要,扩大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节能环保等更多经济社会等综合目标的演进过程(黄颖,2011)。可以概括为,产业转型升级即为调整产业结构让其向低成本、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有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产业转型升级原因的阐述。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从要素禀赋理论出发,阐释一个国家参与该国分工的重要意义。陈少兵(2017)从香港产业转型升级的经验入手,研究了香港产业跨越式转型升级和产业高级化与经济发展停滞并存的矛盾现象,系统分析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内在原因,并对中国产业转型升级提出了政策建议。费洪平(2017)认为,面对国内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和消费结构升级的新趋势,面对中国传统比较优势弱化、结构性矛盾加剧、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新问题,必须改变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路径,着力破解各种制约因素和关键环节,推进产业发展由规模扩展向质量提升转变,进一步拓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产业转型升级的理论探讨。樊玉然(2017)提出通过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是白酒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并且探讨了各种创新通过不同的传导机制作用于白酒产业的转型升级。金碚(2017)认为“逆全球化”思潮将深刻影响全球化经济格局,对中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造成重大影响,并探讨了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现象,为中国积极引导经济全球化进程向着更加包容普惠的方向发展提供了理论探索。王小广(2016)提出中国产业发展长期处于中低端,向高端升级面临许多体制性机制性难题,必须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培育新动能、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杜朝晖(2017)研究得出中国传统产业以劳动力为基础、以大量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模型难以为继,在后发国家工业化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双重挤压下,中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腾飞等(2017)提出2016—2025年“新十年”中部地区应按照“突出特色发展、加快创新发展、加速绿色发展、促进集群集聚发展”的思路,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发展新格局,提升产业竞争力,创造产业优势,为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产业转型升级的模型与方法研究。薛继亮(2017)以就业结构转变方向指数、第二产业就业结构转变速度指数和第三产业就业结构转变速度指数为自变量,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从资本深化和技术进步两方面论证了就业结构的转变,并指出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抑制作用不明显,就业结构转变将依然呈现向第三产业发展态势,第三产业就业结构转变速度会进一步加快。薛继亮(2013)从微观层面实证分析劳动力市场变化与产业结构转型内生性的视角出发,构建了劳动力市场变化与产业结构转型的联立方程,发现:只有当劳动力与资本供给达到平衡的状况下,产业结构转型才能达到最佳状态。潘冬南(2017)选取2006—2015年广西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相关数据,结合熵值法和灰色关联法,分析了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得出旅游资源与设施、基础设施、科技环境与广西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关联度最大的结论,并提出在新常态下,应着重从挖掘资源、科技支撑、发展全域旅游等三方面加快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的经验与对策研究。孙自铎、汪建国(2002)提出规模化生产是农业发展及产业转型的途径之一。张俊飚、赵博唯(2017)从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视角,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为紧紧围绕绿色食品产业这一中心,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品牌培育和产业结构优化,推进绿色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探索提供经验借鉴。杜朝晖(2017)通过研究,发现发达国家通过技术创新与设备更新、生产方式和组织管理模式创新、清洁生产与再制造、产业组织调整与产业集群创新、产业融合发展、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升级等途径,实现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其经验对于推动中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霍鹏、魏修建(2017)基于新产业革命视角,提出了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急需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中国产业传统的竞争优势被削弱,而高端制造业发展仍然滞后,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全方位构建产业体系是中国在新产业革命背景下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的正确选择。李蕾(2016)基于与京津冀比较,对长三角制造业进行了转型升级研究,提出:长三角重点要做好规划定制、体系创新和产业化创新建设、先进制造业发展以及核心城市引领等方面的工作,实现制造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转型。

另外,陈耀(2017)在对中国国家级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思考的同时,准确把握新常态下国家级开发区发展的趋势和特点,提出:国家级开发区要在发展理念、兴办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加快转型,通过实施五大发展理念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由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效益转变,由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由工业制造为主向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转变,由政府主导投资管理向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方式转变,由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发展转变,由硬环境见长向软硬综合环境取胜转变,由招商引资为主向招商引资引智为主转变。甄杰(2017)在分析中国产业园区遇到经济下行压力与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产业园区迫切需要培育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的动力的结论。

三、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寻找中国农业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转型升级路径

发达国家在进行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时,特别重视产业一体化及中间组织作用的发挥。在美国,家庭农场为主要的农业产业一体化组织形式,大约99%的农场都可以归结为家庭农场。而伴随家庭农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农业生产力不断提升,家庭农场主无法兼顾到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的所有工作。因此,大批为农业服务的各种中间组织和公司应运而生,将美国农业的物质生产与农产品供应紧密联系在一起,农产品从收储到加工再到包装延伸至销售与消费等每一个环节,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单位和人员越来越少,而从事农用物资等供应的产前部门,以及从事农产品运销加工等业务的产后部门与人员则越来越多,从而形成一种“倒金字塔”结构。同时,随着现代农业机械进一步普及,现代管理技术、通信和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得到普遍采用,现代生物(包括遗传育种)技术也已广泛应用于农业,自动化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开始走进大农场,对农业进行渗透型融合,使农业生产效应进一步提高。

在法国,农场规模普遍较小,大型的农业机械、化肥加工厂在法国兴起,主要目标是形成农业产业的垄断,这种情形的出现,不仅使法国的农业产业取得了规模效益、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还控制了法国农业的市场价格,确保了农产品质量,维护了法国农场主的利益。农户参与合作社与否,完全遵从其自愿,真正让合作社成为农民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保证,成为法国农业产业化的生力军。法国的农业合作社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不仅供应生产资料、共享大中型农业机器,而且从农产品收购、加工到储藏与销售,这其中的各种技术服务以及信贷等业务基本都有涉及。

日本农业可以说是具有典型的东亚小农制模式。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积极改变农业发展战略,用较短的时间实现了农业的复苏,提高了农业现代化水平。但进入21世纪后,日本农民收入大幅度减少,2008年农户收入的绝对值(294万日元)下降到1995年的农户收入(689万日元)的不到一半(徐哲根,2011),加上农村出现了老龄化和农业“过疏化”现象,放弃耕作的耕地面积也在逐年增加,农产品自给率逐年降低,日本农业进入艰难时期。为摆脱困境,日本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特别是推行了农业“六次产业化”,采取产业链整合的方式,逐渐形成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农业服务于一体的完整农业产业链条,将过去外溢到城市、工业等农业农村外部领域的就业岗位、附加收益等农业产业红利内部化,为农业生产者能够获得更多农产品加工、流通、消费和农业旅游服务环节的附加值创造条件,借此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业农村发展的活力。日本当局政府推行农业“六次产业化”不是凭空产生,而是根据日本国内农业产业的实际情况和困境,也在真正意义上为解决日本的农业产业困局找到了突破口,为日本经济的增长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上述分析的美、法、日等国三种不同类型农业产业,都直接或者间接地通过促进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之实现农业产业一体化,实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由于三个农业发达国家的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各有不同,三个国家根据各自特色选择了适合自身的农业产业一体化模式。这些成功的经验对中国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农业产业一体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结合国际先进经验以及新结构经济学理论,鉴于中国农业产业传统模式的缺陷,本文从农业产业链各环节出发,基于降低交易成本、拓展农民就业创业空间、提升农业产业效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建立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模式,从分析产业链各环节如何达到降低交易成本、优化内部结构、共享利益、共担风险的视角出发,探讨中国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见图1)。

图1 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图

农村第一产业。从节约交易成本出发,结合资源禀赋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区域优势理论和规模经济理论,辅以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倡导并鼓励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经营者带动分散小农户合作经营,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实施规模化经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为不愿放弃自家“一亩三分地”的小农户提供现代农业技术、经济服务、托管代种、委托经营。大力开发“农业+”的多功能性农业,开发集生产、加工、消费、休闲、观光、旅游、生态等多要素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满足农民就业创业的“第三空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充分发挥农业产业的低碳效应,向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生态产业发展,真正实现资源充分利用和充分共享,减少中间交易费用。改变传统农业分散经营模式,鼓励土地流转,壮大多种新型经营主体,实现农户利益最大化。充分发挥区域资源禀赋优势,先行示范带动、连片规模发展农业产业,实现产业差异化(发挥东、中、西部地区,平原、山区、丘陵等不同区域资源优势)、产业生态化、规模化、立体化发展。

农村第二产业。通过制度创新与政策鼓励,壮大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加工企业及新型农业服务组织。引领分散经营农户打造收贮、加工、保鲜一体化经营模式,让产业链利润内留。节约交易成本,扭转单个农户在农业生产中与市场不对等的地位,提升谈判能力,帮助农民分享农业产业链条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的增值收益。扭转单个小农经营模式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具有竞争力、抗风险的现代农业产业模式转变,间接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工农相容”。

农村第三产业。培育与引进全方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科研、技术、营销、金融信贷及后期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专业化、综合化服务。降低流通与产业链中间环节的成本,增强分散农户的信息获取、市场竞争能力,共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形成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经营模式。基于网络信息化服务,解决农业农村布局分散、交通物流成本高等问题。为多种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接受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的委托,为其提供农产品的收购服务,降低单个农户与企业之间的交易费用,让多种农业经营主体将经营活动延伸到农业生产前的科技服务环节和产后的加工、流通、销售等非农商业环节,保障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经营主体的利益,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保证产品来源、产品加工、产品销售、产品入市整个链条形成优势的竞争地位,壮大农业产业。

四、中国农业产业在乡村振兴中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人口大国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没有可借鉴的规律,在“四化同步”发展中,农业还是“一条短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还是“一块短板”(陈锡文,2017)。中国现在最突出的问题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而这种不平衡不充分在农村地区最突出。鉴于此,应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产业结构的调整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综合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传统交易模式、直销模式、委托代理模式等基本的流通模式,结合农业产业链的产前、加工、流通、消费各环节的交易成本与增值效益提出建立一个降低交易成本、优化内部结构、共享流通增值效益的农业产业链,以该产业链作为分析的准绳,以流通环节上游、中游、下游增值红利的流向为突破口,来探讨中国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出路与对策。

1.以鼓励土地流转为突破口,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

巩固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的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鼓励土地流转,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农业部经管司,关锐捷),把控土地“非粮化、非农化”。在农户自愿的前提下,通过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转租承包等方式,发展壮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多种能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农业交易成本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实现承包地的集中经营,实行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并保存大自然本源的生态面貌,节约生产成本,增加农业生产收益。

2.以健全农业产业链为纽带,实现农业生产一体化

积极健全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生产技术条件、储藏加工设备、冷链物流装备、市场交易环境等在内的各个环节的改造升级。低端生产环节,提高优良品种供给保障能力,坚定不移地推进农林牧副渔良种苗木的供应,从源头上保障低端生产安全。产品加工处理环节,注重加工新产品与加工新方法的研究开发,形成产后处理、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包装材料制造、产品研发、仓储物流、产品检验一体化配套、快捷的技术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水平。运输交易环节,稳步推进山地运输、光电分级、冷链物流等现代技术的研发和示范推广。通过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与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保证农业产业的市场信息与国内外其他农业信息网站链接,为中国农产品及加工品的展示、交易和进出口贸易架设便捷、高速的信息平台。

3.以满足多种消费为导向,促进农业技术模式转变

农业产业以满足消费者的习惯和需求为最终目标,而消费者的习惯和需求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不断地变化,从而导致农产品市场的变化,进而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中的结构。因此,应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提高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为产业升级提供现代化的技术支持。通过解决产业升级的技术需求,改善产业结构,进而提升品牌影响力。通过品牌建设,能够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利于转型升级迅速落实。要结合各地农业文化的底蕴,利用优质农业生产地基,因地制宜,整合现有品牌,培育有国际影响力的名牌,提高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4.加快建设和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制度化

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离不开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要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科技引领、链条贯穿”的协同发展机制,建立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摒弃将农村视为剩余劳动力和贫困人口“蓄水池”的陈旧思想,让农村居民成为现代农业的从业者。培育发展合作制农业产业,形成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合作化组织体系。加强农业管理,提高生产的科技含量,推行产学研合作。以提高农业生产质量作为目标,将农业竞争力提高战略纳入国民经济整体竞争力战略中。将各项经济政策的制定、推动与有利于人口合理布局相结合,使农民的富裕靠农业生产率提高来实现。

5.农业产业升级要凸显产量和品质,实现农业发展持续化

在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农业产业发展要全面深化改革,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双引擎”作用,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产业。要改变传统的“三有三无”(有特色、无规模,有规模、无特色,有规模、无经济)发展模式,按照“三低”原则(低投入、低排放、低能耗),走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农业产业化之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走规模化、产业化之路,农业组织服务者坚持专业化、集团化运营,积极降低交易成本,凸显差异、生态、规模竞争优势,实现“以城带乡、以工兴农、工农相容”,将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现代农业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中国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新农村建设内涵:生产发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生活宽裕。乡村振兴内涵: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猜你喜欢

农业产业升级转型
基于价值链的农业产业优化路径分析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四川美丰拟投资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
以“党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