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如何做好粮食监测统计工作

2018-01-27陈辉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8年9期
关键词:调查员统计人员乡镇

□陈辉

粮食安全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等重大战略问题。随着粮食市场化改革和深入发展,粮食统计工作在统计手段、对象、内容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本文从粮食监测统计的意义出发,分析了粮食监测统计工作的特点和难点,并提出了加强基层调查队伍建设、加强数据质量检查审核力度、加强基础资料规范化建设和运用技术手段提高调查精度等做好粮食监测统计工作的建议,以期为加强粮食统计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粮食安全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国家安全等重大战略问题,在构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过程中,作为国家实施粮食宏观调控的基础性工作,粮食统计至关重要。粮食监测工作是一项政府职责,也是一项民生工作,民以食为天,粮食统计工作在政府粮食宏观调控、粮食流通行政管理和行业指导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健全完善的新形势下,粮食统计工作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认真探讨、研究和解决。

粮食监测统计的意义

粮食生产统计监测调查是以各市和县(市、区)农户和农业生产单位的全部粮食生产活动为调查对象,采用抽样调查与全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季对农户和农业生产单位在拥有的耕地和非耕地上种植的粮食作物面积和产量进行的专项调查,是确保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粮食作物面积和产量关系国计民生,维系国家安全,是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指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粮食作物产量和面积是衡量国家粮食安全水平的重要指标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产品,维护粮食安全始终是维护社会安定,保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头等大事。以“谁来养活中国”为代表的国际舆论曾激发中国政府与学术界的广泛争辩。因此保障粮食基本自给成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现实选择,也确实成为近年粮食政策的基本方针。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等规划文件均提到保障95%的粮食自给率。可以看出,粮食的生产和供应是粮食安全最基本的方面。

(二)粮食作物产量和面积是国家制定农业及农村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和主要监测指标

中国是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自主解决粮食问题,保持粮食供需平衡是基本国策。粮食产量历来是国家出台重大农村政策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也是监测政策落实效果的重要指标。如针对1998-2003年中国粮食产量连续下滑局面,国家先后出台了对小麦、稻谷等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进行直补,提高小麦、稻谷、玉米的最低收购价,免除农业税等多项重大政策,极大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实现了粮食丰产。

(三)粮食作物产量和面积是决定市场价格的基础性因素

粮食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也是重要的食品加工和工业原料,具有不可替代性,人们比喻粮食价格是“万价之基”。在正常的市场中,市场价格是供需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和反映,在粮食这样的必需品市场中,需求是刚性的,引起价格波动的主要方面就是供给,也就是粮食的产量。如果粮食产量出现大的波动,就会对相关产品产生关联效应,进而影响市场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因此粮食生产的稳定是抵御国内、国际市场波动的堤坝。

粮食监测统计工作的特点

粮食生产统计监测调查制度与常规的农产品产量统计调查制度相比较,有三个显著特点:

一是采用了抽样调查技术。粮食生产统计监测调查在2006年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抽样调查方法,分别抽取对市有代表性和对县(市、区)有代表性的样本调查区,由聘请的调查员分季对样本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进行调查,可以使乡村两级调查数据与实际利益脱钩,对规避粮食生产统计中的人为干扰因素将起到积极作用。

二是采取了对地调查方式。沿用至今的“村级起报、逐级汇总”粮食生产全面统计,事实上已与粮食种植脱节,家家户户的所种所收已不可能完整收集,真实上报。村级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搞不准,层层汇总的误差更大。粮食生产统计监测调查通过划分调查地块,绘制《调查地块分布图》和《自然田(地)块分布示意图》,将调查土地固定下来,实现了由传统的“对户”调查农作物种植情况向“对地”调查农作物种植情况的转变,使搞准搞实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有了基础。

三是应用了土地资源与使用相平衡的原理。过去调查上报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含有复种因素,很难把握数据质量。粮食生产统计监测调查运用样本区调查土地的资源与各种用途的土地使用去向始终相等的原理,将调查指标改为不含复种因素的种植面积,同时不仅调查各生产季节调查土地上农作物的种植面积,还调查同一季节调查土地用于其他方面的面积数,以此来防止虚报调查数据。

粮食监测统计工作的难点

(一)统计队伍及人员素质有待加强

农村基层统计人员任务繁杂,力量配备严重不足。特别是镇、村两级,基层统计人员任务繁杂、变换频繁、统计力量严重缺乏。乡镇农业统计人员一般只有一人,多数还兼职,所以继续单单依靠乡镇农业统计人员来调查统计全乡镇的粮食播种面积,已显得不切实际,必须(也只能)依靠村级人员。俗话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而村级统计人员现在主要为村文书担任,他们身兼数职,日常事务繁杂,很少有时间从事统计工作,更不用说了解村情、农户情况,容易导致基层辅助调查员“闭门造车”,不能很好地执行“逐户访问和逐块调查”的工作方案,上报的数据往往估计的成分很大,影响粮食监测数据的质量。报表难搜集、数据难搞准已成为粮食监测统计工作的两大主要难题。

(二)调查地块分散且大小不均

现行调查方法“以户找地”的思路对实际操作的复杂性缺乏预案。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农村按户籍人数分地的情况较为普遍,有些农户仅清楚自家分到的面积,不清楚分得的土地的具体方位,此外在分地时因土质优沃程度不同,有些农户登记在册的土地面积与实际分得的土地面积无法匹配。部分抽中地块呈现“偏、小、散”分布,农业用地包含自留地、自留山、承包地等多类土地结构,抽选的调查地块可能分布在偏远山区,也有可能由大量“小而散”的自然田块组成。调查员因实地踏勘遇到偏远山区、零散地工作难度大,存在安全隐患。

(三)粮食监测数据受考核影响较大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工作,从上到下都下达了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同时也加强了对下级政府粮食生产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力度。如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实行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负责制,签订责任状,实现一票否决,并将考核结果与奖金等挂钩。这种一级考一级、层层考核的方法,对基层政府、相关单位及领导都带来了比较大的压力。这一方面促使各级政府更加重视粮食生产,但也使粮食生产统计数据受各种因素干扰的情况增多。层层分解下达的粮食生产任务,也无形中影响着统计部门和统计人员,特别是乡镇、村的统计人员压力巨大,任务完成与否似乎是统计的事情。造成数据使用混乱、失真,统计数据可信度受到质疑,农村统计数据的权威性受到严峻挑战。

(四)样本区绘图质量有待提高

随机抽选的样本地理分布可能较为偏远,有些样本区地块“零、小、散”、作物品种多而杂,绘制地图难度较大。部分样本区绘制的分布图不符合工作要求,农户的调查土地没有全部落到图中,存在遗漏。图、田(地)块不能一一对应,做不到正确指认,拿着分布图找不到相对应的田(地)块,指着实地在图中对不上号或找不到。所画的自然田(地)块数与实地实际自然田(地)块数不相符或相差较大,标志物不清晰或部分漏画标志物。

(五)乡镇统计人员检查监督力度不到位

有些乡镇统计人员工作仅停留在表面上,实地和现场踏勘工作不够深入详细,缺乏实地检查和现场指导,在检查指导时,侧重于对报表的平衡关系和逻辑关系的检查,没有深入农户和调查实地进行检查,导致一些问题没有及时发现和解决。有些乡镇统计员平时以坐在办公室审核报表为主,很少到实地检查和现场踏看,缺少对村级调查员调查数据实地核实、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以及整改纠错。

做好粮食监测统计的建议

(一)加强基层调查队伍的建设

加大与乡镇主要领导的沟通力度,积极争取他们的重视与支持,加强乡镇调查队伍力量,改变乡镇粮食监测调查工作处于应付或难以为继的状态。做好调查员的业务培训工作,实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式,统计局专业人员要经常深入乡镇并延伸到村级实地进行业务指导,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不断提高村级调查员的业务知识水平。加强人员管理,保证调查员队伍的整体稳定,对有些工作积极性不高,经教育、督促无效或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难以胜任调查工作的调查员,要及时调整。

(二)加强数据质量检查审核力度

必须以质量为中心,强化调查数据质量意识,督促调查员按照调查方案的要求,每个调查自然田(地)块要逐个现场踏看、实地登记,避免出现根据自己的了解闭门造车的现象。在实地调查登记工作完成后,乡镇要及时组织调查人员对有关数据进行认真细致的初审,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必须从原始表开始予以更正,努力减少数据录入差错。要经常组织精干力量,深入田间,对样本区填报的调查表登记质量开展现场检查验收,对在质量检查验收中发现的问题、差错要及时分析原因,认真督促整改。

(三)加强基础资料规范化建设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因此对粮食统计来说,要确保数字的真实性、准确性就要建立一整套质量保证体系和规范化措施。强化登统制度,规范原始凭证传递及统计台账制度,建立完整的粮食监测登记台账制度,平时通过调查摸底掌握田(地)块的变动情况,及时更新维护基础台账,做好动态的台账管理工作。使其在数据的收集、整理、折算、登记、汇总过程逐步实现数据来源标准化,把原始性差错和技术性差错消灭在基层单位,从而提高数据的质量。

(四)抽样方法直接抽地更为科学

目前粮食监测调查是先抽农户再对地进行调查,方法基本科学可行,但按户找地,地必定是很分散,工作量较大,而且往往容易出现遗漏,建议进行一次常用耕地清查,核准常用耕地面积,在此基础上抽取常用耕地样本进行调查,工作量将大大减少,数据也更容易搞准。

(五)运用技术手段提高调查精度

采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进行调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定位、监测。积极联系测绘部门获取高清的地理影像图为前期耕地分布点的绘制及后期调查提供有利支持,并建议在后期实地调查开展过程中继续提供高清的CAD图、地理影像图或卫星遥感图。在实地踏勘调查方面,尝试转变传统调查估算的模式,可以借鉴GPS定位理念,运用“GPS地图测量尺”等工具,探索对样本调查的定位及面积实测,以减少人为干扰,整体提升调查水平,为统计数据质量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调查员统计人员乡镇
提升乡村社会调查员素养浅析 以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员为例
乡镇改革怎样防止“改来改去”?
简析双城区病虫害乡村调查员管理办法
“老乡镇”快退休,“新乡镇”还稚嫩 乡镇干部亟须“平稳换代”
乡镇扶贫印象
出租车司机、餐馆服务员成债券买家秘密“调查员”
让乡镇纪委书记敢亮剑
事业单位统计人员现状分析
医院统计人员的职业技能分析
综合统计分析系统在电力企业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