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众创空间发展现状研究
——基于国家级众创空间
2018-01-27陆克巍
□陆克巍
2014年9月,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概念。作为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社会纵向流动的有效途径,“双创”逐渐成为当前的一股社会风潮。而众创空间作为保障创业创新的平台和载体,其重要性也愈发凸显。所谓众创空间,其实是来源于国外的创客空间,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科技部在印发的《发展众创空间工作指引》中认为,众创空间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有效满足网络时代大众创新创业需求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目前,宁波已逐渐涌现出大量的众创空间,截至2016年底,有19家已被国家科技部备案。本文立足全市8家国家级众创空间和76名入驻创客的调研情况,对当前空间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实证分析。
众创空间发展现状
(一)政策保障基本健全
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众创空间”纲领性文件——《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上部署“众创空间”平台。随后,各级政府陆续出台相关政策促进众创空间发展,推动双创工作。宁波市出台了《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培育发展众创空间促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试行)》,提出到2020年建成100家能有效满足大众创新创业需求、具有明确产业导向和较强专业化服务能力的众创空间和创客服务中心,并构筑形成全方位、广覆盖、无缝衔接的市与县(市)、区两级联动创新创业服务大平台。
同时,出台了《宁波市科技创新券推广应用实施办法(试行)》、《宁波市创新型初创企业培育专项资金转移支付管理暂行办法》等配套政策来营造良好的双创环境,促进众创空间发展。
(二)发展迅速且有序分布
当前,众创空间呈现加速度发展状况。截至2016年底,全国众创空间已达3000多家。其中,国家级备案空间达1337家,包括科技部认定的第一批136个众创空间,第二批362个,第三批839个,认定数呈高速增长态势。从空间分布上来看,众创空间的分布多数集中于资本聚集区。长三角地区众创空间呈双核式分布,以上海、杭州为中心,总体较为平均;京津冀地区众创空间呈轮轴式分布,以北京为绝对中心,向天津和河北地区扩散;珠三角地区城市群众创空间呈网状式分布,从广深地区出发,带动珠三角地区城市众创空间的发展。
截至2016年底,浙江省已拥有各类孵化器、创新载体3500余家,通过市级认定的众创空间288家,其中省级众创空间129家;国家级众创空间80家,居全国各省第七位。宁波市拥有市级备案众创空间53家,仅次于杭州(75家),位列全省第二。
(三)多样化运营模式确立
当前众创空间盈利模式多样化,一般可归纳为三种。第一种是产业链服务型(包括投资驱动、培训辅导、活动聚合、媒体推广)。主要通过自筹基金和股权众筹两种方式进行注资,还会举办一些沙龙、大赛、提供创业指导、媒体曝光等服务;第二种是地产思维型。主要通过租赁空间、出租工位盈利,一般由大型地产商主导;第三种是综合创业生态体系型。主要提供包括金融、培训辅导、招聘、运营、政策申请、法律顾问乃至住宿等一系列服务。
从全国来看,地产思维型仍然占比最高,其次是产业链服务型。长三角地区众创空间也基本呈现这一分布态势,有45.0%的众创空间属于地产思维型,39.3%的空间属于产业链服务型,15.7%的空间属于综合生态体系型。随着整体空间盈利模式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众创空间运营方向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众创空间也在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运营模式。
宁波市众创空间主要特征
(一)空间布局形成有效集聚
不同于大部分地区众创空间以“点”分布的状况,宁波众创空间在集聚化方面较为突出。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中官路、鄞州南部和高新区三大创业圈。以19家国家级众创空间为例,中官路沿线和高新区各有4家,鄞州南部共有3家,合计占比近6成。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受到创客来源影响,如中官路和鄞州南部,分别靠近宁波南北高教园区,主要创客资源来源于高校和科研院所;其中,位于中官西路的宁波新材料创客中心,直接依托于宁波中科院材料所,能够获得比较稳定的创客与项目资源。另一方面,则与当地政府扶持力度有关。如高新区板块,由于当地管委会对创业创新平台政策优惠较多,加之拥有大量高新技术企业,也造就了大量众创空间的入驻。
(二)空间定位与产业关联度较高
许多初期建设的众创空间,一般缺少孵化方向的准确定位,容易“全而不精”,缺乏特色。但从运营相对成熟的国家级空间来看,自身定位比较明确。调研的8家空间入驻都有具体条件,且符合空间主要发展方向。如宁波市新材料众创空间要求入驻团队必须从事新材料相关项目,宁波中科院创客空间要求入驻人员以智能硬件项目研发为主。
此外,宁波众创空间定位与当地产业关联性较强。从省内其他地市来看,互联网、文创和金融等相关产业的众创空间占据了绝大多数。而宁波基于自身产业结构,随着“中国制造2025”工作的推进,新材料类众创空间发展势头迅猛,成为不同于其他地市的一大特点。
(三)孵化情况总体可观
从调研情况来看,当前空间的孵化能力尚可。截至2017年9月,8家空间当年合计入驻企业242家,入驻创客或创业团队193个;累计入驻企业625家,孵化企业180家,清退33家,孵化率为28.8%。从孵化方向上来看,互联网行业仍占多数,从事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的创客占比最高,达27.6%;其次为文化艺术和工程技术,占比分别为17.1%和11.8%。创业项目推进状况大多良好,实现盈利和持平的占比分别为23.7%和48.7%,仅有27.6%的项目处于亏损状态。
(四)发展路径各有特色
在具体的运营过程中,不同国家级众创空间依托的优势资源不尽相同,造就了发展路径上的明显区别。以调研中的一些典型案例来具体分析:
案例一:宁波新材料众创空间。依托于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建立,主要通过吸纳材料所内科研人员研发的一些高新技术项目,尝试进行产业化,并孵化出小微企业进入市场。由于可以免费使用材料所价值数亿元的硬件设备,大大减少了创客研发成本的支出。空间在管理方式上也进行了一定的创新,通过吸纳入驻创客兼职管理,既减少费用支出又更好地了解创客需求。
案例二:甬创工社。依托于甬港集团建立,是调研空间中唯一民营性质的。吸纳项目范围较广,包括新材料、文创和互联网服务等。由于集团还建有小微科技企业孵化园,因此空间主要用于优质项目挖掘,并将合适项目转移至孵化园。由于空间建立于孵化园内,因此在场地和管理人员上也借助孵化园的现有配件,有助于成本的降低。
案例三:西电筋斗云众创空间。依托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建立,主要与宁波大学及专科学院合作,吸纳在校大学生或毕业生进行创业。孵化方向包括自动化、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等。空间能够经常邀请西电教授进行创业培训辅导,并借助西电校友会为创客吸引天使投资者,是其主要优势之一。此外,由于创客主要为大学生,空间还提供创业失败后的就业服务,帮助创客了解就业政策,并提供就职介绍。
空间发展的主要困难
(一)整体创业创新氛围不够浓
创业氛围是构成众创空间发展生态的主要因素,但宁波相较于杭州等城市高校数量相对较少,对外来人员与海归创业的吸引力也相对较弱,导致总体创业创新氛围不浓,严重制约了众创空间的发展。而且相比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宁波创业创新起步晚,部分创客创业理念落后,对双创环境的营造也产生了不利影响。调研发现,许多空间创客人数明显不足,特别是一些位置偏远,知名度较低的空间,大量工位闲置,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创业生态环境不佳,也导致好的创业项目不多,优秀创业团队缺乏,成为影响空间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二)空间运营同质化竞争激烈
调研众创空间中,有六成以上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服务平台同质化竞争激烈,服务能力不强”,位列各类问题榜首。据了解,当前很多运营机构根本不具备相应的创业服务能力,但为了获取政府补贴,通过更换名称等方式挤入众创空间行列,对创业生态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此外,由于平台同质化,许多空间争夺项目较为严重,对外吸纳优质项目的精力被分散,也大大增加了双创工作的内耗。创业比赛也出现过量并流于形式的现象,从而催生出一些专以参赛获奖为生,但并不真正进行创业的团队,对真正的创业者产生了消极影响。
(三)缺乏持续稳定的造血能力
由于众创空间的项目成果转换周期长,后续收益获取较慢,加之提供的工位和服务多为免费,因此空间普遍存在盈利能力弱,亏损面大的情况。调研的8家空间,2016年收入合计1292.5万元,支出2060.3万元,亏损767.8万元。其中,除天使投资俱乐部上年实现利润24.8万元外,其他7家均入不敷出,处于亏损状态。盈利能力不足导致空间资金压力较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空间能级水平的提升,对空间优质化、精细化发展也产生较大影响。且各空间对财政补贴的依赖程度较高。2016年,8家空间获得财政补贴达到573.74万元,占总收入的44.4%,成为主要收入来源。
(四)政策惠及力度有待加强
目前,宁波对众创空间的政策扶持以科技局、人社局等部门为主,而与企业孵化相关的部分部门并无具体措施,使得支持力度相对单薄。宁波新材料创客中心反映,目前对海创人员的扶持政策较多,但对从其他城市吸引创客、从本土企业培育人才的激励措施不够,这对宁波地区留住实干型创业人才不利。西电筋斗云反映,当前宁波市推出的创新券使用不便,手续繁琐,许多定点使用创新券的机构所提供的服务无法满足创客需求,希望能有所改进。甬创工社反映,宁波对众创空间的房租虽有进行补贴,但补贴对象仅限于租用场地的空间,该空间场地属于其运营主体甬港现代工程有限公司,因此无法申领房租补贴,空间认为这一规定有待商榷。
(五)服务水平尚需继续提升
由于众创空间发展历程尚短,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一些优质空间的服务能力相对较高,但部分新建空间由于自身设施尚不齐全,运营经验也较为缺乏,为创客提供的服务难以满足需求。调研显示,即使在8家国家级空间内,平均专职管理人员也仅有5-6人。部分管理人员反映,由于许多创客刚刚起步,工商、税务等大量事务要协助处理,导致工作非常繁忙,管理团队过于薄弱,不利于空间为创客提供精细化、定制化的深层次服务。
对策建议
(一)合理规划错位发展,突出空间专业特点
政府应当加强对空间整体布局的规划,根据不同地区的产业发展、创新能力、交通基建等特点,合理引导各地区众创空间的发展方向,鼓励特色化和差异化发展。在区位上,以当前的三大集聚区为中心,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创建众创空间,进一步强化集聚联动效应,方便统一管理与基础设施建设;在产业领域上,围绕宁波优势特色产业,在新材料、智能制造、节能环保、信息经济等领域布局专业性众创空间,加强对本地产业发展的推动,以孵化优质企业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在运营类型上,要进一步丰富空间种类,均衡布局各种类型的专业空间,加强服务特色。
(二)优化信贷审核评估,设立专业定投机构
资金不足已成空间和入驻创客的首要问题,政府部门应当为其融资提供定向帮助。可以尝试建立用于空间建设和入驻企业融资的专项资金,从财政方面予以适当补助。引导银行对空间初创企业贷款进行差别审核,对于优质项目贷款审批可从快从宽。探索初创企业无抵押贷款,以小额贷款、项目跟投等方式为企业孵化提供切实的资金来源。建议模拟美国的硅谷银行模式,由多家商业银行共同出资成立新银行,专门针对初创期和扩张期的的创新型小微企业进行投资。这样企业不但较易获得贷款支持,而且还可以通过银行找到更多投资者,成长后以高额投资收益回报银行,形成银企关系的良性循环。
(三)合理分流双创人才,积极深化培育工作
众创空间壮大的核心资源是优质创客,因此,要鼓励高校毕业生和科研人才创新创业。目前宁波已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的实施细则》,对于创业者的“三险”进行补贴。需进一步丰富相关领域政策,为创业者提供基本的保障。鼓励空间建立创业失败后的就业备案,为创客提供就业咨询与服务,从而解决部分创业者的后顾之忧;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众创空间加强合作,为科研人员与大学生创业提供便捷通道,丰富空间创客来源,进而促进产学研一体模式建设。此外,需将引入宁波的海创人员、创新团队以政策引导方式合理分流到对口空间,制定相应规则并制止空间之间恶性的人才和项目争夺,降低创客吸纳过程中的内耗。
(四)完善平台共享机制,共建创新创业联盟
众创空间的未来发展在于“连接+分享”。目前,部分众创空间已在自行联络组建协会,以满足相互间的交流合作。政府部门应当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推动众创空间之间的交流,促进空间在人才、项目和资金等领域的合作互助。通过长短互补真正发挥平台功效,进一步推动宁波整体双创工作的发展。还可探索建立相关的平台,将备案空间的信息纳入并进行分享交流。如荷兰“阿姆斯特丹创业平台”(Start-upAmsterdam),绘制了技术城地图(TechCityMap),可清晰地呈现这一地区内初创企业间的联系,英国“硅盘”地区也构建了(SiliconRoundaboutmeetup)相关的网站,便于相关创业者及投资人及时沟通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