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树立园林自信 建设公园城市

2018-01-27刘秀晨

中国园林 2018年10期
关键词:城市园林园林公园

刘秀晨

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保护环境定为基本国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构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方式[1]。过去虽然经济快速发展,但也付出了较高的生态环境代价,环境问题成为发展之困、民生之痛。全社会对美丽中国充满期待,“美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达到的目标,给出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具体任务清单。国土绿化和城市园林绿化已经成为实现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力量和必由之路。目前各地开展的城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和城市设计工作,均有力推进建设公园城市,并对城市园林绿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1 树立园林自信,建设公园城市

中国园林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在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构建和谐宜居的人居环境伟大事业中,园林建设是不可或缺的主力军。回顾改革开放40年,我国城市面貌的变化不仅体现在高楼大厦林立,高铁、高速公路贯通,载人航天器和国防的进步,还应包括城市园林的建设。进入一个城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整齐、繁茂的行道树,0~15m的高度,像哨兵一般为城市站岗。行道树像“绿色的裙衣”,把高楼大厦隐藏其后,它的绿量之大和丰富的变化,一下子让整个城市美丽起来、生动起来。那些大小不等的城市公园、广场绿地、河岸林荫和城市所有元素交织一体,构成改革开放后城市的新图画。人们注意到城市生活方式从过去的“2点式”:上班和回家,悄悄改变为现在的“3点式”:上班、回家之外还要一早一晚去公园绿地散步健身。这个小小的、不经意的改变是全国性的,甚至是世界性的,这是园林人的劳动带来的改变。截至2016年,我国建成城市公园15 370座;城市建成区绿地率已达36.43%;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69m2;已建成345个国家园林城市。园林绿化已经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和谐宜居社会和坚持文化自信等方面的重要支撑。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了绿色环境的福祉。

城市绿量是城市生态水平的重要标志,但城市绿地率不可能无限扩大。作为人类的聚集地,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分布要考虑城市居民和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城市是一个巨系统和综合体,我们希望绿地多,但是又不能太多,要统筹、要合理。习总书记说:“一个城市的预期就是整个城市是一个大公园,老百姓走出来就像在自己家里的花园一样。[2]”这就是总书记的期待。要让整个城市成为一个大公园,这就是公园城市的基本表述。最近不少城市都在热议并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进入创建公园城市的热潮。习总书记在视察成都天府新区时还指出:“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2]”

园林已经成为城市中集生态、休憩康乐、文化、景观和防灾避险等多种社会功能于一体的空间体系。园林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明沃土,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整体的空间形态和思想体系,承载着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和自然观,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它积淀并形成了“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哲学理念,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传统园林、皇家园林、宅院园林,以及江南、岭南、巴蜀、中原等各流派园林,都是中国人居环境的文化成果。它和书法、诗词、中医、戏剧、烹调等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由于中国园林植物极其丰富,园林的理论与实践又对世界作出了独有而巨大的贡献,使中国一直在世界上享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称号和影响力。周恩来总理早就认识到北京的皇家园林世界第一,在1950年组建北京市人民政府时,在北京设置了10个局,其中就有北京市园林局。周总理把他的秘书刘仲华同志派来担任第一届北京市园林局长,可见他对园林的重视。北京市园林局走到今天已经发展为园林绿化局,近70年里见证了北京园林发展之快、改变之大,史无前例。全国所有的城市都留下了园林人深深的绿色足迹。

新时代的城市园林不再囿于传统园林的圈子。新的城市公园绿地、广场、行道树、居住区以及单位绿化已经成为现代新园林的主体。中国城市园林在继承传统和发展创新过程中,融入了时代精神并借鉴国际人居环境建设方面的最新成果,如城市群、区域统筹、城乡一体、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生态修复和棕地改造等,更加丰富了新时代城市园林的内涵。

毛泽东主席早年提出的“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就高屋建瓴地把握了新时代园林的深刻内涵。我曾带过一个博士研究生,她注意到,在世界范围内城市园林一面成为生态修复的主力军,同时它也逐步改变着城市气候,而不止是“小气候”。她专门申请公费到澳大利亚做了一年的联合研究,她的研究成果得到了高度评价。这些都是城市园林的现实意义和最新实践。今天“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经典论述,全世界几乎已无人不晓,这也是习总书记的基本出发点。

当今城市园林的3个基本点是不可改变的:一是生态、休憩、景观、文化和减灾避险五大社会功能不会变;二是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衡量城市园林的主要指标不会变;三是在坚持城市园林的一般功能实践外,用园林的手段参加城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和城市设计等一系列的新时代要求不会变。高举这3个“不会变”是永恒的主题。

到底是生态园林城市还是公园城市?这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2013年我参加国家园林城市考察时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国家园林城市的升级版到底应该叫什么?很多人讲“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起初我不以为然,但经过深入思考后发现还是有些不妥,并向当时的主管领导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生态园林首先是生态。而生态又是一个巨系统,我们讲的“生态园林城市”不可能包括生态的全部内容,譬如发现毒牛奶是农业和食品部门关注的,PM2.5的指标是环保部门关注的,我们不可能代替他们。提出这个问题得到的答复是:虽然我们不管这些,但是生态园林城市的建立是以这些和生态相关的指标合格为前提,然而这些指标恰恰又是动态可变的。这些相关的指标并不是我们可控的,甚至还有侵权管理之嫌。当时我提出了对此要商榷的疑问,但最终“生态园林城市”还是开展了。我们管不了生态的全部,同时生态也管不了园林的全部,对于两者的差异性和共同点该如何解释、如何对待?一时找不到合适的称谓。现在好了,习总书记提出了“公园城市”的概念[2],我认为用“公园城市”来替代“生态园林城市”作为国家园林城市的升级版,是准确、客观、全面和科学的,或者说我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升级版很适合的表达。公园是相对高层次的园林形态,又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各地园林管理部门主管的主要内容,担任国家园林城市的升级版当之无愧。习总书记不仅提出了这个重要概念,又恰恰让我们找到了科学的表述。

2 重视园林在城市生态修复中的重要作用

相当一段时间,一些媒体不再提及“园林”,这一构建人居环境中最重要的手段被“无意”中忽视了。一些城市把多年来成熟的、行之有效的政府管理体系下放了、分散了,甚至被弱化和取消了。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园林,应该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工作的重要旗帜。要加强并提倡树立城市园林成为新时代人居环境建设大有作为的“核心地位”。

城市森林和城市园林是城市园林绿化的两翼,在城市发展中都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目前中央提倡用城市绿化作为生态修复的手段,其中包括造林和园林,而造林中用较大规格的苗木来替代一、二年生的小苗,就是用园林手段提高生态修复速度的重要环节。当然,这样的造林有多大空间,还取决于有多少土地、多少水源等,要实事求是地给予定位。无论如何,林业和园林共同承担着生态修复的重大任务,两者都要发展、要团结,要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历程中担当责任、携手前行。

城市园林参与城市生态修复,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和商榷的新问题。

过去城市园林建设多以城市广场、行道树、10hm2以下的中小型公园和楼盘绿化为主,进入城市生态修复阶段后,项目面积越来越大,从几平方千米到几十平方千米,多为大面积、大尺度、用大苗绿化完成的大规模公共绿地。园林绿化进入了以生态修复为主的新的发展阶段。

不要一提到生态修复就要大搞土建、挖湖堆山、大尺度改变城市的竖向,这会给城市带来地理性的伤害。当然,并不是一律不能挖湖堆山,而是要首先论证其可行性。有些城市挖了几千亩的湖,却由于城市干旱找不到水源;有些城市把上游水库的水放到城市里做了护城河或湿地,影响了城市的生活和生产用水。我国有2/3以上的城市缺水。我们不能忘记习总书记讲的以水定市、以水定产、以水定人等重要的水利观。

全国城市绿化出现了一段过分密植,甚至是“高大密厚”的不良风气。本来在苗圃里株距1.5~2m就已经太密了,栽到道路和绿地里株行距却又密到0.8~1m,比苗圃还密。有人讲这是为了见效快,实际上每棵树由于营养面积不够,都变成了“小老树”,不仅浪费了大量苗木,还影响了植株正常生长。还有人借口这是储备大苗,殊不知这样密植,接下来根本没有人再去提及和过问了,因为每个项目都是要重新立项的。过分密植还涉及设计和施工可以多收取费用的利益所在。一个城市密植也就罢了,全国性的密植就变成了一场灾难,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从领导到设计施工人员都要齐动手,大力提倡“减法设计”,才能改变这种祸国殃民的现象。

生态修复项目一般都是规模大、尺度大、面积大,往往出现设计和施工粗放,丢掉了园林精细化施工和管理的本分及优势。园林需要在大尺度中寻求精细化的施工。在建设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观光农业以及传统村落等一系列工程项目中,还需要进一步梳理思路,不要大拆大建,也不是推倒重来,更不是大搞亭台楼榭,而是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提倡创新。生态修复是个大课题,要让园林的介入变为一大优势才有可能双赢。

目前不少园林企业参与城市设计,效果显著。现代城市不缺高楼大厦、立交和绿地,缺的是利用这些城市元素共同创作国际化的、以服务人民为中心的高端城市环境。只有通过园林的手段才可能实现城市环境的生动、浪漫、科学、人性化和现代化,这些正是新时代的要求,园林不仅要进入这个领域,而且要发挥优势,扮演城市设计的主角,把这一优势发挥到极致。最近已经出现不少园林参与城市设计的优秀范例,很值得鼓舞,这里不一一赘述。

3 园林企业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建立并实行现代企业制度

政府取消了园林企业的施工资质和工程项目评奖,园林施工公司的招投标感到无所适从。其实,其他许多行业也要陆续解决过多行政干预的问题,逐步取消资质。城市园林经费除了部分来自政府财政和房地产商外,吸纳大批社会资金用于园林建设已经成为主流。一批大型园林企业以PPP的形式投资园林,也正在摸索经验。政府、人大等部门立法,使投资企业的回报得到保障。无论如何,园林是公益性的民生工程,而企业只有得到回报才可持续。政府的诚信是这一形式的保障。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落实和完善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3]。政府要带头讲诚信,决不能随意改变约定,绝不能“新官不理旧账”。不少企业尤其是上市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和生态修复、水利、环保、文旅、市政等行业联合,成为拿到项目和资金的有效手段,并取得了一些进展 。

但是,需要更多关注的是全国5万多家(据不完全统计)园林中小企业没有垫资、融资能力,找不到活源的无奈和尴尬。同时,政府“营改增”的税改方案,初衷是减轻企业负担,却给不少园林企业带来了加税压力。这些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将影响园林企业的生存,一是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虽然进入了发展的壮大期,甚至包揽着几亿、几十亿的项目,但是也遇到由于取消施工资质,在投招标中只能依附其他企业的尴尬局面。另外不少上市企业由于施工和设计力量薄弱,拿到大项目的企业铺的摊子很大却找不到最好的设计单位,效果和质量难以保证。二是大中小园林企业都存在自身缺乏科学与技术建设的突出问题。提高园林品质的驾驭能力,使其逐步长翅膀、扩实力,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按照中央倡导的“工匠”精神,培训技术骨干和施工人才,提高设计和施工水平,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搭上时代的列车,谋取更大的发展。当然,政府也要更多的关注和扶持中小园林企业,让他们找到发展机会,在公平竞争中使其羽翼丰满,找到适合自己的项目,在大浪淘沙中求得更多的就业和生存机会。除政府以外,学会、协会、社团和院校也要努力承担各种技术培训和专业咨询,发挥自身优势和更大作用。

改革开放40年,园林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果,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改革开放也进入深水区。让我们共同努力破解这些难题,所有园林企业都要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并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才能迎来更快、更好的发展。所有园林人都要满怀信心,担当建设人居环境、构建生态文明的主力军和核心力量,在大力提倡构建国家公园城市的实践中,收获更值得总结的经验和成果。以人民为中心的总目标不会改变,园林永远具有伟大的生命力。树立园林的自信,坚持园林的定力,让我们在构建公园城市的实际行动中,迎接城市园林新的春天。

猜你喜欢

城市园林园林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城市园林垃圾资源化与处理模式研究
清代园林初探
在公园里玩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城市园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城市园林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及管理模式研究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