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机通气模式研究进展
2018-01-27武强彬高万朋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内科天津300150
武强彬 高万朋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内科 (天津 300150)
内容提要: 呼吸机因其显著的救治效果被广泛用于临床上,但随着现代化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其通气模式亦随之不断发展,更新换代快速,更强调人性化及自动化。据此,本文则对呼吸机通气模式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上使用时提供参考依据。
呼吸机可用于治疗、急救以及复苏中,但临床应用时需依据患者实际病情,设置科学适宜的通气模式,并选择正确的参数,以保证临床治疗效果最佳[1]。本文对呼吸机通气模式作综述,对其各方面情况作详细分析与介绍,以期提高临床机械通气效果,使患者病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1.通气模式
通常呼吸机的品牌不同,则其模式亦是不同的,通常其可分为控制及混合、支持、自主呼吸这4类[2]。实际应用时均是根据其分类选择最佳类型,通常触发是依机器定时/患者呼吸启动,限制则均是依所设置的流量/压力决定,切换通常是依所设置的容量及时间、流量实行。机械通气模式通常会指令辅助、支持与自主呼吸以最佳状态结合,或者是确保其不同组合下实现稳定通气。
2.控制模式
通常控制模式下,呼吸机具备预设频率,其潮气量/气道压力以及呼气末正压等参数均已预先设置好,患者分钟通气量均经机器实现控制供给。本章则对此作下述探讨:
2.1 呼气末正压
呼气末正压为患者借助呼吸机呼吸的过程中,其呼气终末依靠呼气端的限制气流活瓣等设备,保证患者气道中的压力比大气压水平高[3]。呼气末正压能够在整个呼吸周期中呈持续正压状态,使得肺泡在呼吸周期中均呈通常状态,可避免患者肺泡出现塌陷的状况,并具有提高肺泡内压及功能残气量的作用,经此机理可使得氧气慢慢弥散至人体血液中,此时已经萎陷的肺泡便可得以充分复张,V/Q比例亦可得以有效改善,患者肺部的顺应性可得以强化,呼吸功耗可随之减少。
2.2 控制通气
控制通气通常为间歇性正压通气,该状态下的呼吸机先预设的频率是定时触发,同时输送一定程度的潮气量。控制通气状态下的患者自主呼吸被呼吸机完全代替,包括其呼吸频率及潮气量、呼吸时比、吸气流速等情况均用呼吸机控制,全部呼吸功均通过呼吸机获得。此项通气模式容易操作、使用便捷,通常无自主呼吸、自主呼吸微弱的患者大都通过此通气模式进行呼吸。但此模式下患者出现自主呼吸时,则出现人机对抗的几率很大,如果未得到及时有效的调整,则容易出现通气不足、过度的问题,从而对患者的自主呼吸锻炼造成很大的影响[4,5]。
2.3 辅助通气
通常患者具有自主呼吸,不过其呼吸较为微弱,其自身呼吸不能达到目标效果,此通气模式下,患者吸气时可触及呼吸机的设置模式,将其灵敏度启动以检测患者气道压力,并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潮气量及频率、吸呼比等数值,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机体所需的通气量,此时呼吸机则依患者自主呼吸频率展开相关工作。通常辅助通气模式下,触发则主要是患者触发呼吸机以达到送气的目的,而触发则均是通过流速触发、压力触发。实际应用中,流速触发同步性良好,并具有极佳的灵敏性;压力触发同步性不高,且其灵敏性亦低[6]。
3.混合模式
混合模式下,患者自主呼吸时可实现间断性正压通气,通常自主呼吸气流是呼吸机提供,间歇正压通气时,则是呼吸机先设置的频率以及潮气量等数值供给,实际应用时,总分钟的通气量应与间歇正压通气分钟的通气量、自主呼吸分钟的通气量总和相同。
临床上常见的此通气模式有IMV、SIMV、MMV等,通常IMV是一种间歇指令性通气模式,但呼吸机不同步时会出现人机对抗的问题,临床上并不推荐单独使用IMV模式。SIMV模式则是同步指令性通气模式,通常此模式下自主呼吸频率、潮气量均是患者自主控制[7,8],但其间隔时间会同步指令,如果患者在等待期间未见自主呼吸,则会出现呼吸机强制性通气的问题;此通气模式下患者的舒适感增加,通常患者在最低通气时,亦可进行自主呼吸,临床使用合理时,对患者自主呼吸功能锻炼及尽早脱机有着积极作用,患者出现人机对抗的情况极少。
4.支持通气
支持通气模式下,呼吸机会在患者吸气时,为其提供相应的压力支持,其呼吸务必是患者自己触发,此模式常被用于自主呼吸稳定的患者,通常经此模式帮助患者脱机。临床上常见压力支持模式及容量支持模式,压力支持模式下,患者在自主呼气过程中,其自主吸气流速到先设置的触发数值时,则呼吸机会即刻为患者送气,促使气道压短时间内升高至先前设置的压力值上,并有效维持相应的压力值,如果患者吸气停止,则气流速度会持续降低,待降低至触发数值时,则会停止送气;此通气模式下患者可以自主呼吸[9],其频率及吸呼比均依据患者实际情况确定;潮气量则与设置的压力高低及自主吸气强度相关,吸气压力辅助时,可避免通气管道造成一定程度的阻力,患者呼吸做功会随之减少,可促使患者呼吸肌疲劳尽快恢复。容量支持模式下,患者自主呼吸触发呼吸机后,为患者提供的每次通气中,会对患者的胸、肺顺应性及频率进行检测,并依所获结果为患者调节之后的通气水平,确保患者自主呼吸时其通气量稳定,并被控制在先设置的数值之内;此通气模式常用于具有自主呼吸能力,但却不健全的患者,能够保证患者获得所需的通气量,可依据患者病情改善而降低支持压力水平,使患者能够尽早撤离呼吸机[10]。
5.展望
呼吸机为医疗机构急救设备之一,与病情危重患者救治效果息息相关。近年来,我国医学技术飞速发展,医学家对呼吸生理学的研究持续深化,更多机械通气技术及模式被提出,随之临床应用情况亦发生了相关变化,故本文对呼吸机通气模式作了综述,以期为临床实际应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