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困境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8-01-27吴红莲
吴红莲
(延边大学,吉林 延吉 133000)
作文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写作能力直接反映其语文素养的高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成为语文教学的难点。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瓶颈在哪?长期以来,各级学校语文教学实践中,都遇到相似的困境:学生写作能力提高慢,遇到作文无话可说、不知怎样说,兴味索然,为文而文。长期下来,写作缺少内驱力,缺乏写作自信。
一、作文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学生对写作缺乏热情
作文教学长期固守传统教学模式,教师缺乏对学生个体的关照;未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写作环境;未能创新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个性,叩开学生的心灵,激发出学生写作的热情。使学生对写作产生畏难情绪,谈“文”色变,无话可写,滋生厌倦写作的心理,一提写作便面露难色。
(二)学生的写作能力亟待提高。
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方面的发展不平衡。在写作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生活观察和体悟少,写作素材积累少,写作技巧生涩,选材思路狭隘、立意平淡,语言表达逻辑不清,辞藻缺乏,假话、空话、套话连篇。
二、作文教学优化对策
(一)在作文教学中,学生的写作动机获得激发,才能主动投入教学过程,在教学中积极思考、主动思考,进而打开创作的心灵之窗。传统的写作课上,教师往往是选择优秀的范文为示例,给学生讲解,然后引导学生摹写,这种方式容易使学生的写作陷入思维僵化,并呈现趋同化。试想,教师忽略对学生真情实感的激发与培养,使学生不能唤起生活记忆,激起内心情感体验,也就降低了学生创作的兴趣和创新激情。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写作内驱力?很多学生畏惧写作文,缺乏写作自信,认为自己写不出也写不好,所以创作思维处于不活跃的状态。创作的源泉应当来源于生活,只要留心观察和体验,生活中时时处处不断会遇到创作的素材。教师应有意识地针对学生个体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从自身的生活点滴经验中去发现有意思的、感兴趣的写作素材,敏锐地捕捉生活当中的细节,发掘独特的意义和价值,用平常、写实、细腻的语言去真诚地表达。这样,写作先从不惧怕、不排斥、乐于尝试开始,自然会逐渐培养起写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但学生的生活半径毕竟有限,视野狭窄。因此,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阅读,在阅读中积累素材、积累思想和情感,以读促写。传统的语文学习,局限在教材篇章的拆解,把篇章解读成“满堂灌”的知识点,学生学得兴味寡然,甚至都不能完成对篇章的整体阅读,更谈不上深刻感受。有些学生阅读的量有,但因为阅读方法上缺乏有效指导,还是不能与写作有效衔接。因此,教师要在如何“以读促写”上钻研,搞好教学设计。在语文课上,抓住“读”这个根本点,变琐碎的文章分析为扎实的阅读指导,让学生真正投入到阅读行为中。在具体的阅读指导环节,教师应设计好每次的阅读目标和任务,帮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身心愉悦的同时,提高阅读的成效。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从语言积累、材料积累、思想积累等方面出发,进行经典篇章的精读。比如选取一篇好的文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从文章的立意、结构、遣词造句等方面积极发现和感悟。“《文选》烂,秀才半”说的正是这种读书方法的作用。然后指导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此外,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方法,比如组织学生之间通过思维导图等方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阅读),展开自由交流。运用思维导图能够让学生开展发散式、探索式思维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头脑风暴能够使学生的阅读活动更开阔、更深入。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就文章的结构、语言、过渡等相应的主题设定任务,并最终分小组合作完成思维导图的编制。由此,基于思维导图的“以读促写”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在阅读与写作过程中实现双向的思维过程。
(三)创设情境,进行体验式作文教学。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就要积累丰富的体验,不仅是对外在形式的体验,还有情感、情绪的体验。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引导他们融入生活并在生活中学会观察、体验、思考,学会感悟生活的美好和深邃;另一方面,学生的生活空间毕竟有限,因此教师在鼓励学生拓展阅读、开阔眼界的同时,还可以精心创设相应的模拟情境,营造可以创造和发挥其想象空间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场合,使学生如临其境,以丰富其体验,弥补其“阅历”的不足。在具体设计的模拟情境里,教师还要为学生创设合作和交流的心理氛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表达自己真实的体验和感悟,以获得多方面的观察和感受,学习一个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这样也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从而引发深层的反思与多元评价。
总之,教师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学生阅读和体验的拓展,那么学生写作上的障碍是能够逐渐克服的,从而提升写作的内驱力和写作的能力,进而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