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解读孩子当前需要
2018-01-27黄玉莲
黄玉莲
(江苏省海门市能仁幼儿园,江苏 海门 226100)
我也曾经认为:儿童是一个不成熟的个体,他们无论心智还是行为,有着巨大的可变性。他们注意力不集中,脾气暴躁爱哭、喜欢引起别人的注意……然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处于敏感期的儿童有着一种特殊的秩序感和对被尊重、受关注的渴望与期盼,有着要学习的冲动,无论智力和身体成长都需要去引导,但更需要给予一个自身调整的空间。
【案例描述】镜头一:小蜗牛
有一次我们散步去操场找常绿树,在行走的路上有个孩子发现了蜗牛,部分孩子围上去蹲下来看:“它怎么不动?”“它在壳里睡觉!”有的则好奇地拨动着发现的小东西,为了不影响行进的队伍,我说:“把蜗牛带回教室,你们再跟它做朋友好吗?”孩子们都同意了,我轻轻地把蜗牛拿起,孩子们都看着我,有的孩子说:“黄老师,轻一点。”他们是那样在乎自己发现的小生命。回班级后我征询了孩子们的意见把蜗牛放在哪里?孩子们都说放在花盆里,让它和花住在一起,自由活动时孩子们总是围在花盆周围,时不时的过来告诉我,老师小蜗牛爬出来了、它爬到花盆上了、某某把它拿在了手里……,他们在观察它,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小蜗牛的喜爱,我没有阻止,相反我觉得孩子们愿意亲近它、看它,不如让幼儿充分的观察一次蜗牛,我想他们一定会很高兴,而我要做的是收集更多的蜗牛,我们发现的一只小蜗牛是不够的。
在班级老师的协助下,孩子们一起动手,收集到了很多大小不同的蜗牛,出乎意料的事在小组观察时发生了,大部分的孩子都有兴趣的看着,尤其是男孩子这头,为了让自己看清楚,四个人头顶着头,兴奋时还将手抓起蜗牛看;有一组却直直的坐着,是四个女孩的一组,她们似乎不太喜欢,对周围其他伙伴的谈论也漠不关心,更令我惊奇的一幕在短暂的观察结束时发生了,凯华拿着小蜗牛追着诗怡,吓得诗怡哇哇地叫,并向老师求助。我一边护着诗怡,一边试图让诗怡靠近蜗牛,细细地看蜗牛,诗怡拽着我的衣角探过头看了一眼,小心地试摸了一下杯子,没事,诗怡笑了,大家都笑了,绷紧的神经完全放松了。
【案例分析】
为什么这次活动会出现这种现象,明明活动的素材来源于孩子,是孩子感兴趣的,老师创设环境下的观察,但观察的过程中却折射出幼儿在性别上的喜好差异,在观察时个人的行为会影响到小组内的成员,可能对女孩来说,生来就胆子小了点,尤其对这些平日里不是经常接触的生物来说,粘粘的、软软的会让她们徒生想看、摸又很害怕的心理,因此只要组里有个小朋友表现出害怕、厌恶的情绪行为,无疑就会将情绪传递给其他人,孩子之间尤其喜欢平行模仿,而在本次活动中我可能忽视了对组内成员的安排调整,男、女孩的组员搭配,对部分女孩兴趣的调动可能更为有利,使整体在兴趣上达到共鸣,如果这些女孩子确实不太喜欢这次观察活动,我觉得应做适时的调整。《纲要》上也指出,要为儿童提供充裕的时间,让他们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老师则鼓励探索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而对于后面的孩子间的玩笑,我相信这肯定不是恶意的,这个男孩对同伴的追赶、对伙伴表现的行为觉得好玩,在老师介入后,顺利解决了小插曲,女孩的害怕心理也得以缓解,事后我对凯华的行为进行了个别谈话,为激发伙伴间的关爱,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别人的影响,凯华欣然点头,这有效增强了他们对他人情感反应的敏感性。
【关键词】过度爱让爱窒息
【案例描述】镜头二:“老师要骂的”
一天早上,家豪从家里带来了一只小乌龟,小朋友们都好奇地围上去,挤了几层的人。大家都仔细观察着小乌龟。“不要动,老师要骂的!”人群中突然传来这样一句警告,那只正在抚摸小乌龟的手也立刻缩了回去。
【案例分析】
这使我感到愕然,“老师要骂的”一句话让我心情沉重,回想起来作为老师,平时为了管理方便,总是会制定一些规则,在不知不觉中我们或许正在一点一滴地扼杀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探索欲望。我深深地责问自己:为什么不给孩子提供更宽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呢?类似的案例很普遍。幼儿的情感易受感染,富有冲动性,他们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因此在师幼互动中,尽管幼儿的发起行为有时会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但这正是《指南中》倡导的幼儿自主性发挥,教师要善于寻找与幼儿的沟通点,以幼儿的视角看待他们眼中的世界,学会理解幼儿。每个幼儿都是一本书,一本需要成人不断去解读的书。他们的心灵世界之丰富并不亚于成人,他们特别需要尊重和理解。我们只有寻找到通向他们心灵世界的通道,才能建立彼此的信任,找到适宜的方法。
【关键词】关注未来需要
【案例描述】镜头三:收拾
一次手工活动后,一向懒散孤僻的琪琪突然收拾起掉落的纸片,还认真地把纸片送到垃圾袋里,嘴里还喃喃自语:“怎么会这么乱!”我发现后及时在全班表扬了她的举动,从此以后,她开始留心身边每一个细小的物品,而且总是小心地把他们整理好送回原处。每次都会满足地回到座位看一眼老师,那种期待和自信是我从来没有看到过的。
【案例分析】
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儿童的心理所遭受的创伤是缓慢而持续的,人们从来没有认识到它们可能也是成人精神病的潜在原因。儿童纯洁的心理很可能由一个成年人站在自己的角度,无形中对他形成的一种压力和伤害。任何一个成年人可能都会以爱的名义让儿童感觉不悦甚至窒息。他们常常称自己尽了最大的努力,他们热爱儿女,他们甚至愿意牺牲自己,但在玛丽亚蒙台梭利博士眼里,这都是一种辩护,我们在悲痛自己有意识的错误的同时,还被无意的错误所迷惑。我不断反思,也许成人以他自己的方式可以充满激情、爱和对儿童的牺牲精神,但他也会无意识的压抑儿童个性的发展。
上述案例中可以发现:琪琪是个认真的孩子,她的天性是善良的,只是没被发现,不被重视,也许是曾经受到了某些伤害,才导致她的孤僻散漫,一当得到肯定和鼓励,便会自由地蓬勃地生长,从而影响她未来一生的发展。因此,老师也好,家长也好,请别吝啬您的恰当鼓励和赞美,更多的面向未来,关注孩子长期发展需要。
【反思】
人们往往重视保护儿童的身体,需要一种环境的包围,这种环境应该是更加自然和健康的,这种环境也不仅仅体现在给他穿好衣服如此简单。玛丽亚蒙台梭利认为,我们应当用一颗神秘而崇敬的心,给儿童创造一个宁静、安宁的环境,光亮和热度都能调节的房间……但是不能因此忽视了儿童的精神世界,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儿童的本性,帮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发挥自己的特长。
儿童是独立的个体,从一出生便是神圣的,他们富有创造性,努力用自己的方式和周围相处。因此,儿童的天赋是需要保护的,同时儿童的心理健康更应重视,这是给予他精神上的需求和满足。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努力给予儿童一个自我展现的空间,而不是从我们的角度去思考他们的行为,不是过多的用我们的思想去束缚、禁锢他们幼小的心灵。
【结语】
儿童是神秘的和强有力的,他内藏着人性的秘密。不可否认他们身上隐藏着未来的命运,他们更是未来的主人,我们注意他自然的行为方式,保护他不致畸变,就要从现在开始,认识他们,深入了解他们,并解读他们当前需要,更要关注他们未来发展的长远需要,给予实时恰当的帮助,精心呵护他们幼小而纯洁的心灵,陪伴他们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