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特色小镇培育建设发展分析
2018-01-27陈林萍
□陈林萍
近年来,绍兴市按照浙江省委、省政府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结合区域实际,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企业主体、资源整合、项目组合、产业融合原则,大力推进特色小镇培育建设,打造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新模式、经济增长新引擎。
特色小镇是利用自身的信息经济、块状经济、山水资源、历史人文等独特优势,创新发展形成的一种经济模式。本文在总结绍兴特色小镇培育建设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规划欠科学、特色欠鲜明、活力不够强等问题,同时借鉴国内外经典小镇案例,提出了夯实发展基础、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综合实力、创新培育机制等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意见建议。
绍兴市特色小镇培育建设现状
自2015年浙江省开始启动特色小镇创建以来,绍兴市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批具有绍兴特色、对区域发展有较强带动和支撑作用的特色小镇,努力实现发展动能转换,充分发挥特色小镇在经济新常态下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1.坚持彰显特色,分类培育建设。一是实施分类培育。注重按不同产业进行特色培育,按不同行业实行分类培育,截至2016年底,全市已有33家省、市级特色小镇,主要分为四个大类:产业类10家、旅游类6家、历史经典类10家、其他类(金融、信息、文创)8家。二是实行三级联创。截至2016年底,全市共有6家特色小镇列入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3家小镇列入省级特色小镇培育名单。市级共确立33家市级特色小镇(含省级),区、县(市)确定了20家左右的创建对象。三是注重示范引领。袜艺小镇被列入省级示范小镇,黄酒小镇已入选浙江省首批特色小镇文化建设示范点名单、经信领域省级行业标杆小镇。
2.坚持项目引领,突出有效投资。2016年全市33家特色小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4亿元,完成年初既定300亿投资目标任务。剔除商品住宅和商业综合体项目后为303亿元,其中,特色产业投资192亿元,按照浙江省定60%以上要求,绍兴市已达63.4%,超过标准3.4个百分点。谋划推进了一批具有标志性、特色性的重大项目,2016年实施入库项目712只,计划总投资860亿,已累计投资587亿,投资进度达68%。其中,实施10亿元以上项目21只,完成投资进度58%。
3.坚持资源整合,强化服务配套。一是宣传推介加大力度。在国家、省级各类新闻媒体上多次推介宣传绍兴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并专题举办了特色小镇新闻发布会。黄酒小镇、袜艺小镇接待省内外前来考察参观团队均达800批次以上。二是创业氛围日益浓厚。2016年33家特色小镇新入驻企业1200家,入驻创业团队161家。各类创业平台的成功搭建,进一步推动了小镇创业创新氛围,如袜艺小镇以袜业智库为载体,建成袜艺设计、打样、检测、大数据和新产品发布五大中心,吸引了一大批年轻创业者,进驻企业57家,直接服务各类企业1000余家。
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引领仍需加强。目前,绍兴市各地谋划建设的特色小镇,虽紧紧围绕区域实际,特色鲜明,但大部分以生态、休闲、健康、养生等类型为主。通过对33家市级以上特色小镇汇总分析,定位黄酒、丝绸、茶叶、书法等历史经典产业的特色小镇占比为27.6%;定位健康、旅游产业的特色小镇占比为17.2%;定位服饰、领带、珍珠等时尚产业的特色小镇占比为13.8%,三者合计占比达58.6%,基本可归纳为传统产业。特别是黄酒小镇、湿地小镇等不少项目仍由政府或国有公司主导,民营性质的龙头企业、行业骨干企业投资参与大项目的力度还不足,小镇建设投资力量“强政府弱市场”、推进模式“自上而下”等特征明显。定位信息经济、金融、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的小镇数量相对偏少,尤其缺乏诸如“梦想小镇”(余杭)、“互联网小镇”(乌镇)等能够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的引领型小镇。
2.产城融合仍需提升。特色小镇具有产业、文化、旅游、生态甚至社区等多重功能,是“产、城、人”三位一体的新型空间。如杭州市的玉皇山南基金小镇,专门成立了区、街道两级的“为企服务中心”,提供工商注册、帮助子女就学、办理员工社保等一条龙服务,解决了高层次人才的后顾之忧。就绍兴市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现状来看,在产业平台建设、产业项目引进或者投资、产值和利润等方面,大家都很重视,能够准确把握,而对小镇公建设施的同步配套建设容易忽视,或在空间上隔离开来。如果产城融合度不足,会导致小镇生活品质不高,降低了对高端人才、创新人才的吸引力,从而影响特色小镇的竞争力和最终生命力。
3.要素供给仍需强化。特色小镇建设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虽然各地在资金扶持方面都采取了行之有效的举措,但企业和当地居民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仍需加强。特别是当前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在投资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企业普遍不敢贸然投入大量建设资金,导致很大部分项目仍停留在纸面规划阶段,实质性开发建设进展缓慢,这也是部分乡镇在建设特色小镇过程中遭遇的最大瓶颈之一,而以传统产业或历史经典产业为主体的特色小镇更是如此。集中体现在用地指标短缺,融资渠道狭窄,高端人才和创业团队引入较少,市、区一级关于小镇人才开发引进、企业减负、招商奖励、资金返还等方面落地性政策出台较少,制度“红利”相对不足。如抹茶小镇内大多为农保田,建设用地指标稀少,土地供需矛盾突出,同时受宋六陵国家级文保单位限制,项目落地较难。
4.考评机制仍需创新。从目前的考核规定看,特色小镇的培育建设周期仅为三年,甚至还达不到一个大型项目从开发建设到竣工达产的运作周期,而在此期间小镇需在规划编制、项目推进、效益产出、机制创新、旅游景区创建等方面完成大量工作任务,与培育周期在8至10年以上才形成较大规模和可观效益的乌镇、西塘等小镇相比,建设周期捉襟见肘,投资效益短期内难以显现。除此之外,现有特色小镇考核指标设置“硬”有余而“软”不足,即过于注重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用地使用、税收、产值等“硬指标”,而对于科技创新、政策环境、创业孵化、培训交流、文化宣传、产学研合作等不具备物质形态的“软投入”则相对有所弱化,不能全面客观反映特色小镇尤其是历史经典类小镇在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方面的成效。
国内外经典小镇案例借鉴
特色小镇是新时代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个特例,是项目创意、规划布局、发展推广的有机结合。国内外经典小镇建设都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以有必要研究发展成熟的小镇模板,总结借鉴,引导特色小镇健康发展。
案例一:西湖云栖小镇
云栖小镇建设以云计算为核心,大数据和智能硬件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特色小镇。云栖小镇努力建设成为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示范镇、中国创业创新第一镇,探索出一条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灵活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之路。云栖小镇计划以云计算为科技核心,以阿里云计算为龙头,通过3—5年时间的努力,打造一个富于科技人文特色的中国首个云计算产业生态小镇。
打造新兴产业型小镇,一是小镇位于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区域;二是小镇以科技智能等新兴产业为主,科技和互联网产业尤其突出;三是小镇有一定的新兴产业基础的积累,产业园区集聚效应突出。启示:小镇发展定位必须抓住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并通过引进大企业,才能树立起真正有特色的品牌效应。云栖小镇正是抓住了“互联网+”的先机,搭云计算、大数据产业之翼而迅速腾飞,自2011年建设以来,以阿里云平台为基础,集聚了阿里云、富士康、Intel等知名企业,进而带动人口集聚形成良性循环。
案例二:格林威治—全球最著名的对冲基金小镇
格林威治小镇,集中了超过500家的对冲基金公司,其基金规模占全美三分之一,是全球最著名的对冲基金小镇。格林威治是美国康涅狄格州的一个小镇,只有174平方公里,却集中了五百多家对冲基金。
格林威治税收特别优惠,这一点吸引了很多对冲基金在那里落户。在几十年前,格林威治开始发力吸引对冲基金的时候,当地税收比纽约要低很多。大概一千万美元的年收入,在格林威治纳税要比在纽约省50万美元。更重要的是格林威治小镇离纽约州很近,坐火车35至40分钟,大概相当于深圳到广州的距离,能受益到金融业的集聚效应。
启示:格林威治的基金小镇并非先发,上世纪80年代日本的对冲基金非常厉害,但格林威治抓住了日本基金溢出转移的机会,并结合紧邻纽约的地利,环境宜居,税收优惠的人和,后来居上。
目前全国已规划成立33个基金小镇,其中近一半设在浙江,绍兴金柯桥基金小镇正在培育。绍兴特色小镇发展有天时、地利优势,但人才资源优势并不突出,必须下大力营造引人、留人的优美环境,营造创业、创新的良好氛围。
新时代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若干建议
绍兴作为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块状经济发达,特色资源丰富,建设特色小镇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新常态下,绍兴要准确把握新时代特色小镇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机遇,坚持产业立镇、科技强镇、旅游兴镇、文化传镇,努力把特色小镇这张科学发展的金名片擦得亮而又亮。
1.更加突出产业特色,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特色小镇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产业,根本也在于产业。首先必须把产业特色的文章做透。一是坚持产业立镇。产业选择决定特色小镇的未来,一定要紧紧把握“高端、特色”两大主题。一方面,要紧跟现代产业演进的客观规律,积极培育基于互联网的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制造业,重点加大机器人、电动汽车、智能设备、现代医药等产业培育力度,努力把特色小镇打造成为新兴产业高地。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地理等资源,促进旅游、互联网与黄酒、丝绸、木雕等历史经典产业的融合发展,在“建链、补链、强链”上做文章。二是突出企业主体。建设特色小镇,要充分发挥企业主体在建设特色小镇中的主力军作用。目前,绍兴市拥有71家上市企业,均为行业龙头企业,市场力量强大、资金实力雄厚,既有能力建设大项目,又有能力布局产业链,在主导小镇建设特别是制造业小镇建设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要积极引导和鼓励上市企业投资建设特色小镇,依托龙头企业优势,加快构建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特征的产业体系。三是推动项目引领。特色小镇培育壮大,需要靠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来实现。要高度重视项目前期和项目落地工作,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做好支持引导和服务保障工作,千方百计帮助特色小镇项目建设做好要素支撑、基础配套、招商引资等工作,确保项目早竣工、早投产、早产出。
2.更加突出市场主导,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使之成为市场主导、自然发展的过程,成为政府引导、科学发展的过程。一是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依托市场“无形之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正确处理特色小镇行政区与经济区的功能关系,强化镇域“市场驱动型”区域经济而淡化镇域“行政驱动型”区域经济,让市场按照经济区功能来构建小镇合理的产业布局构架,并由此来完善镇域行政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基础设施框架。二是积极创新运作模式。要坚持市场主导,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企业家创造力,能够由企业投资就由企业投资,为民间资本留出多样性、差异性的发展空间。坚持投资主体市场化,政府服务配套化,主动谋求与其他投资主体进行战略性合作,鼓励国内各类企业、当地居民及外商等投资主体以多种方式参与特色小镇的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形成特色小镇建设合力。探索建立去产能、去库存和特色小镇建设的联动机制,推动形成一批高端产业集聚特色小镇。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努力在营造特色小镇发展的软环境、最大限度降低发展成本、激发创新创业上下功夫。要强化扩权赋能,推动具备条件的特大镇有序设市。加强对特色小镇建设扶持,支持各级产业基金扶持特色小镇产业项目;探索建立特色小镇发展基金,通过省级财政补助或返还、市级财政补助、银行参与等形式不断提升基金规模,并着重对“八大”重点产业进行专项扶持。积极推广PPP模式,加快形成特色小镇建设的多渠道投融资机制。
3.更加突出功能融合,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可扩展性是特色小镇的重要特征。增强小镇的可扩展性,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在凸显小镇独特优势的基础上,做好功能叠加与融合的文章。一要坚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在因地制宜打造集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等要素支撑的众创生态系统的同时,要积极开发旅游功能、文化功能,推动形成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联动建设。二要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着眼于建设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绿色生态、绿色能源等融合发展的美丽小镇,确保特色小镇的建筑、旅游设施和植物群落、自然环境融合协调、相得益彰,努力构建具有独特风格的居住、旅游、生态环境,打造成为生产生态生活共融、宜居宜业宜游的示范区。三要坚持工业化、城镇化、人本化三化驱动。要把改善群众生活作为打造特色小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但要服务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大局,也要为百姓生活谋利益,基础设施、商业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等均要服从于人性化设计,创造一个人与人、人与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生态小镇。
4.更加突出深化改革,进一步创新培育机制。改革是特色小镇的灵魂,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特色小镇规划建设,重点要做好制度、人才和公共服务三篇文章。一是破解机制障碍。积极探索建立特色小镇先试先行机制,进一步加大行政审批改革力度,将特色小镇作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试验区。大力推广柯桥经验,全面实行企业独立选址项目高效审批、企业“零地”投资项目政府不再审批制度,深化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为特色小镇的项目推进提供更多制度便利。二是引进紧缺人才。主动顺应创业主体由精英走向“大众”的趋势,紧盯高校毕业生等90后年轻创业者、大企业高管及连续创业者、科技人员创业者、留学归国创业者等创业大军,大力引进真正有助小镇建设开发的创新创业人才;强化特色小镇在招引项目、集聚人才、吸引资本等高端要素方面的独特优势,打造一批凸显创客功能的特色小镇。三是优化公共服务。着眼于健全特色小镇的社区服务功能,加快建设小镇内部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积极引入专业化服务机构。持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尽快打破信息孤岛,推动小镇内外数据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让特色小镇成为“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样板。创新服务运营模式,努力为高端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使特色小镇真正成为集聚海内外创客和投资的乐园。四是完善考核体系。更加注重动态效益和长远效益,建立健全符合绍兴实际的、具有市场效益特征的考核指标体系,努力降低基层政府特色小镇创建风险,提升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建立健全“一镇一策”的考核机制,对金融、科技创新、旅游、历史经典产业类特色小镇投资额度考核可适当放宽,投资年限适当延长,确保特色小镇建设务实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