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干预对大鼠压疮的影响*
2018-01-27张文玉冯景明
张文玉 张 丽 冯景明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北京 106101)
一、资料
(一)动物模型制作:Wistar大鼠54只,雄性大鼠,体重250-320 g(所选取的大鼠均由301动物实验中心所提供)。麻醉方法:10%水合氯醛(300 mg/kg),进行腹腔内注射麻醉后,大鼠仰卧于大鼠固定夹板上,设计好的简易加压装置上,该装置由固定端和加压端两部分组成。大鼠的四肢用固定绳捆绑固定于底盘上,加压部分通过倒立的加压端来完成,其加压端为一个圆形的铁钉样结构,通过计算铁钉样圆形结构的面积,进而计算出大鼠受压部位所能够承受到的局部的重量,促使大鼠大腿处受压部位的皮肤组织受到9.33 kPa的压强。压迫方式采用常见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给予五个周期的循环,造成受压部位组织发生压疮,观察组织持续受压不同时间的损伤变化。
(二)实验材料:免疫组化试剂盒(均由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所提供)、常见病理试剂均来自于病理科实验室。
(三)实验组织取材:将以上各实验组大鼠在规定的时间结束后,立即处死大鼠,进行实验部位组织取材,将取出的组织迅速置于冰蒸水中进行漂洗,去除残留的血迹等。组织置于4%的多聚甲醛液体中固定,做成组织切片备用。
(四)温度梯度分类指标:参考既往研究,给予35-37温度梯度控制,观察不同温度梯度下,在相同的压力间歇性缺血再灌注损伤情况下压疮的发生发展情况。
大鼠压疮造模组内动物分组:正常对照组大鼠10只;大鼠压疮损伤对照组10只;温度干预组10只。
(五)观察指标:近红外光谱技术是近年来新兴技术。
利用近红外光波对组织中血红蛋白浓度、血氧饱和度进行测量,评估大鼠受压部位局部组织的氧饱和度情况,反应大鼠受压部位压疮的发生和发展情况。
二、研究结果
光镜下观察取出的大鼠组织的表皮、真皮、皮下组织(主要为肌肉组织)、毛细血管与组织内炎细胞的浸润情况。本研究中根据既往研究所得,将皮肤压伤病理改变分为3度:轻度,皮肤组织内鳞状上皮细胞变薄,表皮出现与真皮的分离现象,真皮组织内出现软组织的轻度胶原变性,局部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少量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的浸润,肌肉组织内可见横纹肌肌束疏松,但并未出现显著的肌肉组织溶解破裂等现象;中度,表皮内的鳞状上皮部分核固缩,真皮内炎细胞浸润明显,脂肪细胞出现游离现象,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显著,局部可见出血的现象,肌肉组织内横纹肌水肿严重、间隙增宽,部分可见断裂等现象;重度,表皮内鳞状上皮脱屑死亡,可见显著的破坏和凋亡现象,表皮与真皮显著性分离,真皮内胶原纤维溶解,细胞核碎裂,脂肪细胞溶解死亡,可见真皮内毛细血管充血和淤血,横纹肌退行性变,肌纤维断裂,横纹模糊不清。而在本研究中发现:给予温度干预的大鼠的组织修复情况和大鼠损伤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给予温度干预的大鼠其受压部位的压疮发生情况没有达到重度程度,组织受损情况跟未给予温度干预组相比较,受损较轻,且红外线测定水平在不同大鼠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温度干预组其组织内氧含量高于未干预组。两项结果提示温度干预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压疮的形成,即给予相同的软组织压力和压强,给予局部软组织温度干预,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受压部位的压疮形成。
三、讨论
压疮,作为国内外人群最常见的负担较重的病种之一,对其治疗手段相对不足。临床上仅限于提高护理措施预防压疮,但其发生情况仍不可避免。针对压疮的治疗手段较缺乏,温度对于压疮形成的干预措施缺乏研究,争议较大,且其干预压疮的治疗机制目前并不明确,本研究拟采用蒋丽萍老师的压疮自制模型,建立大鼠压疮实验,给予压力的同时在不同时间点上建立温度梯度,观察温度对压疮形成过程中和治疗效果的影响。该研究可为临床上压疮的治疗和预防提高新的干预手段。同时为临床上发生压疮时,给予何种干预措施为最优的临床决策提供实验依据,也可为压疮的临床诊断提供考虑遗传因素的精准预测模型并针对临床干预提供循证证据。近红外光谱技术是近年来新兴技术,利用近红外光波对组织中血红蛋白浓度、血氧饱和度进行测量,评估人体局部组织的氧饱和度,具有无创性和操作简单的特点,在临床监护和皮瓣移植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这项技术在软组织的发生发展变化中引用较少,本实验通过此项技术观察受压部位的变化,为其临床应用扩展了新的方向。总之通过本研究发现:给予温度干预可以造成大鼠的压疮形成的阶段和损伤程度不一样,组织热成像也存在差别,为压疮形成的干预措施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