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命教育理念的体育课程模式构建

2018-01-27李星辉

体育科学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生命体育评价

荆 雯,李星辉

(渤海大学体育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雅思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的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青年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动其自由天性。”[1]人的存在是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二元存在,自然生命是精神生命的物质载体,自然生命的生长和精神生命的丰富都离不开教育。教育依附于人生命的存在而存在,而人的生命又需要教育作为基本内容才能日渐成长,因此有必要通过教育让人们认识到生命的存在。对于生命的教育可以促进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养成,是一种有效的教育形式,有助于启迪学生们的生命意识,体悟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体育学科是一门以自然生命运动为载体的学科,是在自然生命承受一定的负荷基础之上,蕴含着对人精神生命的一种教育,因此基于生命教育理念去挖掘体育课程模式的构建,对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具有实际意义。

1 生命教育与体育

从生物学的角度上讲,生命是生物体自身繁殖、生长发育、新陈代谢、遗传变异以及对刺激产生反应的复合现象,是通过基因复制、突变和自然选择而进化的系统。[1]从教育哲学角度上来讲,生命是由人创造的自为生命,是人所特有的,区别人与其他生命存在的根本标志。生命教育的思想是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的,冯建军在《生命与教育》一书中曾指出:生命是教育的原点。人“种生命”的未特定化和由此导致的“类生命”的出现,使教育成为人超越“种生命”、走向“类生命”的存在方式。教育对生命来说,是最基本的原点,它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生命发展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2]。体育是凝结着文化要义的人类活动,虽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政治、社会对体育的遮蔽让体育曾偏离“生命”本身,被异化的体育存在于任何有关体育的要素之中。但奥林匹克“教育青年”的宗旨、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理念一直存在,无法掩盖。体育之于生命,无论对“种生命”还是“类生命”的教育意义都不可小觑。

2 挖掘体育课程中的生命教育内涵

教育是最具生命的事业,生命是完整的、自由的、独特的,致力于生命全面而和谐、自由而充分、独特而创造地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使命。而体育教育的身体属性决定了其在教育过程中最能够体现生命的存在,也最能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存在。通过对身体负荷的认识,感知生命、体验生命、触摸生命,也通过在体育课程中对于胜利、团结、竞争、挫败、坚持等情感的感知从而体会到生命教育的内涵。

2.1 体育课程的特征解析

2.1.1 体育课程是运动认知类课程

体育课程本身是身体教育课程,是以身体为基本物质载体,同时配合肢体运动的课程。体育课程不仅仅是身体活动,更多的是通过身体活动激活人们在运动中的知觉、记忆和思维,即通过人体本体感觉形成的认知。在知觉方面,体育课程能够通过身体运动和体育实践获得空间知觉、时间知觉、速度知觉和位移知觉等;在记忆方面,通过对运动技术的学练刺激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遗忘和回忆;在思维方面,体育课程能通过对器械的控制、对竞技体育场上形势变化的预测和应变,锻炼操作思维、预测思维和战术思维等。

2.1.2 体育课程是生活教育课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为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和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这是一种终身教育思想。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论,强调生活就是教育内容,体育课程是最贴近生活的课程,是为学生快乐、健康、幸福地生活,充分感受人的生命力、体验情感并增强意志力服务的,它是学生现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为未来生活的重要准备。体育课程不仅仅包含体育运动知识学习,更包括技能学练、竞技对抗和技战术的运用,可以培养学生对所参与运动项目的掌握,使他们主动体验体育运动辛苦付出、获得成就的过程,感同身受地体验顺境与逆境,加深对社会生活的理解。

2.1.3 体育课程是情意类课程

情意类课程是指通过课程体验改造人的主观世界。人的主观世界是通过生命活动的各种体验,在一系列的情感意志冲突中不断升华。体育课程包括运动认知成分,不论是一般的掌握体育概念的认知过程,还是学习掌握运动技能的身体认知过程,都离不开情绪的参与。在进行运动性认知的过程中还大量地涉及发展人的情感、态度、价值等,尤其是对人的意志力和合作意识的培养具有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价值。体育课程让学生有更多的情绪体验,更深刻地认识生命的价值,提高学生的“逆商”。体育课程能够让学生通过体育体验回归生活,有效管理情绪,重新认识自己、改变自己,提升自身品格和社会责任感,体验生命的存在意义。

2.1.4 体育课程是综合性课程

体育学科是兼具人文社会科学属性和自然科学属性的综合性学科,其学科体系由自然科学、体育管理科学和体育社会科学三类构成。体育课程涉及文化、历史、娱乐、生理、生化、健康、环境等领域的理论与方法,还涉及身体发展、人际关系、运动技能和技巧等实际活动方面的内容,具有综合性特点。体育课程不仅仅需要智力投入,还需要情绪投入和身体负荷的投入,体育课程是对人全身心的综合影响。

2.2 生命教育对体育课程模式构建的贡献

教育的过程是为了教会学生享受生命的过程,同时也是关怀生命的过程,而这种关怀是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教育自身发展价值在“生命活动”实践中的统一。

2.2.1 体育课程是引导对学生重视生命安全的教育

体育课程不仅能够对学生的身体施加影响,也能够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影响,促进学生对生命安全的重视,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体育课上时时刻刻伴随着安全教育,这种安全教育不仅仅是针对体育运动技能方面,更多的是针对生活和生存技能方面[3]。在体育课程中,学生在学习运动技能的同时,学习如何保护自己,明白热身能够降低肌肉粘滞性、肌肉力量训练有利于保护关节等,把对体育运动的认知深入到保护自我安全、免于意外伤害的层面上,体育对于生命的尊重与爱护便被充分挖掘出来。因此体育教学更应注重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对生命安全的重视、个人潜在能力的释放以及个性的发展教育。

2.2.2 体育课程是对学生锻炼意志品质的教育

意志是通过后天努力而生成的一种品质,不是依靠先天的遗传就可以使人获得刚毅坚强的性格,而是通过后天培养与训练才能造就人的坚强不屈的性格。意志这一种行为是在遇到超出身体、心理极限的时刻才能体现出来的,同时也是在不断成长与完善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体育作为一门涵盖吃苦、克服困难、坚忍不拔、竞争、对抗等特点的课程,对培养提升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进行一些竞技类的体育活动中,学生们都要承受身体与心理上的压力,从而培养毅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品质。这样,学生面对困难的时候就不会轻易地放弃,能提升对生命重视的坚强意志。

2.2.3 体育课程是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

因为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个性心理、原生家庭、教育和成长环境均不相同,因此异质性是学生群体的基本特征,每一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存在。他们具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个性,尽管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有着某些共同的特点,但是不能因为这一点就将学生的个性抹杀。对于不同的学生,其对生命的道德教育认知是存在一定偏差的,生命的道德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生命的认可度,如果没有对生命的认可作为保障,就会对生命漠视。对于生命的尊重是以具备丰富的生活经验作为支撑的,并且需要同时具备强健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而当代学生在这两个方面都比较欠缺[4]。因此,教师要从学生个性的角度出发去考虑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与个性化的才能,使学生更加自觉、充分、主动地认知自我、触摸生命、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应该注重个体化教育与个性化教学,关注并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生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形成个性化的人格。在教学中,应发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每一位同学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2.4 体育课程是引导学生体验生命本质的教育

在生命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整体化发展,因为学生不仅仅是一个学习者,更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生命体验者。教师要充满人文的关怀,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征,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根本,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使得教育的工作具有人性的美。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有血肉并且鲜活的生命个体,是有自己独立思想与情感的人。教师要努力做到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对话,提升学生的生命境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在课堂上既可以强健体魄,也可以坚强精神。体育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动作技能,而且也要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因此,教师要通过自身的肢体语言对学生进行不同层面的教育,使学生的身心都得到更好的发展。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学生们在竞技活动中难免会产生消极的情绪,由于学生处在青少年时期,在面对问题时容易选择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甚至蔑视生命[5]。由于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教师要引导学生们学会珍惜保护自己的生命,懂得关爱和尊重生命。从事体育教学的教师,他们有经验将学生们在竞技运动中所产生的生命的冲动加以引导和诠释,将其很好地引导为竞技体育精神,并不断地保护、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2.2.5 体育课程是对学生的“全人教育”

体育课程在学生的各个学业阶段都是必修课程,在学生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仅要求学生们锻炼身体,强健体魄,在丰富学生们课余生活的同时,也引导着其心理的健康发展,提高社会适应能力[6]。当代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都需要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与心理素质作为坚强后盾。体育课程可以促进学生大脑的开发,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更加集中,对外刺激的反应更加灵敏、迅速,提高并增强学生的感官素质、神经系统功能。在心理健康层面,体育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意志品质,如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的精神。在体育活动中,学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这些困难要求每位同学不断挑战个人的生理极限,培养勇敢顽强、坚持不懈的品质,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同时体育对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体育运动不是一个人的舞台,它是一项通过集体团结协作努力的活动,在集体环境中,可以培养学生学会领导、服从以及养成充分展示、自我约束的良好行为习惯[7]。因此体育课程完全符合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提出的“理想的教育”:包含“人类的全部文化,理想的人应是全人,应具备全部人类的文化,即培养真(学问)、善(道德)、美(艺术)、圣(宗教)、健(身体)、富(生活)全面发展的人”。[7]

3 体育教学过程中生命教育课程模式的构建

对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生命教育理论提出合理的建构,设定课程模式的生命教育主题,将生命关怀融入到课程目标、为课程增加包含生命发展的内容、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生命发展为核心以及更注重指向学生生命发展的教学评价,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3.1 设定体育课程模式的生命教育主题

要制定注重生命教育的课程主题,首先教师在教育理念上要将生命教育作为基本的理念指导教学行为。注重选择教学内容,当前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较为陈旧,大多数还是以身体运动为教育主题,虽然大多数教学目标中都有情意目标,但是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却极少考虑到对学生意识形态、价值观的教育,致使学生们缺乏对生命的认知。因此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更加注重添加生命教育主题,不断地培养、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生存能力。教学过程要更加关注学生们的心理变化,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课堂秩序要严谨。

3.2 确立以生命关怀为取向的课程目标

教师要将生命教育的理念融入到情感目标中去,比如教会学生如何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拓展生命。而体育生命关怀目标的设立,需要体现出对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取向,围绕着学生对生命的感知和触摸展开。对学生的关爱要从学生们的健康出发,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生命教育的理论支撑,并且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渗透给学生,积极地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生命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应树立生命关怀的价值取向,真正地做到通过体育运动影响学生的生命观,让学生能够在体育课程过程中感受生命的存在,学会和自己不完美的一切和谐相处。

3.3 设计促进生命发展的课程内容

体育课的课程内容设计应该以完善、提升人的生命发展能力为根本,课程内容不应该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拥有健康身体的同时,拥有健康的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尽量选择适合学生生命发展综合能力的课程内容,重视学生社会生存与适应能力的培养。体育课程应该选取一些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内容,尤其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更注重提升学生生存、生活能力的内容。例如街舞、野外生存、户外运动、游泳等。丰富多样化的课程内容设计形式,不仅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又能培养学生们终身体育的能力,使之在进入社会后能够更好地锻炼身体、适应社会。游泳、野外生存等关乎学生生活技能与生命安全的课程内容更应该得到重视。

3.4 创造以学生生命发展为核心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使用教学手段、实施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评价的过程。体育教学过程是否合理关系着体育课程是否成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要体现出教师的魅力,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的消极情绪在体育课程中得到释放,提高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培养学生学会在运动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积极地运动。在教学的过程中,例如“分组教学”这一环节,应根据授课的具体内容进行合理分组,而不是随意分组,应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情况实施教学,从而更好地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提高学生们对体育这门课程的兴趣。教学过程的组织要体现出生命化,使学生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认识到生命的差异性和存在性。应注重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遵循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规律,使学生建立健康的生命价值观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学会了知识技能,也促进了身心健康的发展以及人格的塑造。

3.5 形成指向学生生命发展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实质在于促进学生的积极发展,学生的学习评价应该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是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方式进行的。第一,体育教学评价应该由定量方法评价向定量与定性方法评价相结合转变,同时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态度。第二,绝对评价、相对评价结合使用,使学生可以看到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取得的进步,提升自信心与自尊心,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三,个体内差异评价与绝对评价、相对评价结合使用,更好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出对每一位学生生命发展的尊重。第四,由终结性评价向终结性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转变,这样更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进步,促进其生命的发展。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要综合全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结合上述四点共同进行评价。与传统上的体育教学相比,生命教育理念下的体育教学评价,更加注重的是对学生生存、生活能力的评价,而不是单一的运动技术能力的评价。

4 结语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以及学会生存,即在教学中更重视对学生的引导,在切实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学习能力之余,更要重视学生的生存现状以及各种生存本领的习得,关心学生的生命发展。小学、初中、高中时代是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阶段,而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虽已初具独立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但是仍会有所动摇和改变。所以,高等教育阶段应该继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高等教育理应将生命教育、生存教育作为高等教育过程中的一种隐性教育,使高等院校学生在智慧接受洗礼的同时心灵也变得强大。

猜你喜欢

生命体育评价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我们的“体育梦”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