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仪式传播观视域下武术文化的传播与认同

2018-01-27魏俊威

体育科学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拜师仪式武术

魏俊威,刘 静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赖于有效的推广和传播,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的传承与弘扬同样具有这一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不断发生着改变,武术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地位也产生了变化。全球化速度的加快,使得武术的传承发展越来越受到各国体育文化的冲击,人们对武术的认同逐渐出现偏差,进而影响民族文化的认同。仪式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人们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也以一种特殊的形式记录和传播着民族的文化。当下,以传播学的角度出发,对武术的研究已有了不少的成果,但基于传播仪式观的理论对武术传播开展的研究相对较少。在仪式观视域下研究武术传播有一定的创新性,也为武术的传播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1 从仪式到传播:仪式传播观

1.1 “仪式”的概念

原始时期,人们对狂风暴雨等自然现象和万物枯荣等自然规律无法解释,在自然力量的威慑之下,人们便把情感寄托于一种超越人的神秘力量,于是,便创造了神话。人们对待“神”的深刻认识及敬畏之情,最直观的表现形式便是各种仪式的举行。因此,在仪式研究的起始阶段,有关仪式的研究往往与神话和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法国社会学家爱弥尔·涂尔干认为,宗教由信仰和仪式构成,仪式是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宗教仪式,分散的社会成员聚集在一起,人们的社会身份得以确认,社会秩序得以巩固。[2]

伴随着人类对仪式认知的不断深化,“仪式”已经慢慢跳出了宗教的话语体系,从而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形式。人们对仪式的研究不再仅限于仪式的宗教理解,而是通过仪式的行为和活动,透过符号来分析社会。因为无论是什么样的仪式,都承载着人类的某些需要以及个体生活或社会生活的某个方面。

仪式通常被视为一种集聚人们某种信仰,标准化的、重复性的行为活动。约翰·费斯克曾这样定义仪式:“仪式就是组织化的象征活动与典礼活动,用以界定和表现特殊的时刻、事件或变化所包含的社会与文化意味。”[3]随着研究的深入,仪式的范围以及它所涵盖的内容不断扩大,不同的学者采用了不同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对于“仪式”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仪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可以洞察生活的各个方面的窗口,它不仅集结了人们的某种宗教“信仰”,传播记录着某一群体的文化,也是人们表达共同情感的一种行为活动,成为一项人们需要参与和认知的重要内容。

1.2 “仪式传播”观

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从“共享意义出发”对传播作了有别于“传递”意义的理解和界定,将传播分为“传播传递观”和“传播仪式观”。“传播的传递观”强调信息在地理意义的扩展,“传播的仪式观”则强调传播的意义诠释。凯瑞将传播视为文化,视为维系社会存在的纽带,在他看来,传播的本质不是表面上的信息传递,而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得以维系的仪式性活动。[4]他强调仪式思维在理解人类传播活动中的重要性,推动了传播学研究路径的文化转向。

美国传播学者罗斯布勒,在“传播仪式观”思想的基础上,指出:“任何形式的仪式都是一种传播,仪式通常以符号行为的方式呈现于社会情境之中,仪式以基本的信念与价值为基础,编码了符号和意义系统的逻辑,仪式的这些特点使其成为有效的传播形式。”[5]罗斯布勒认为无论是宗教神圣的仪式还是社会世俗的仪式都具有象征意义,是一种有效的传播机制。仪式传播包括“作为传播现象的仪式”和“作为仪式现象的传播”,前者指具有传播特性的仪式活动,后者指大众传播活动的仪式化。[6]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传播,而仪式是一种典型的文化传播活动,因此,仪式传播是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认同往往不能缺少对文化的认同,仪式作为象征符号的集合体,在记录和传播共同体文化的同时,也在巩固某一群体对共同文化的认同感。所以,仪式传播对于人们认同的构建有着重要意义。

2 武术仪式传播的媒介

2.1 情境,体现了仪式传播的特定时空性

仪式首先应该被视为一种实践。只有具备了实践的特质,才有记忆和记录它的客观对象。所以,实践是构成仪式的基础性特征。人类的实践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特殊环境和社会背景的制约和影响。一个完整的、公开的仪式,总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场景中一系列行为的综合展现。[7]

武术存在于社会系统之中,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它的发展演变受到一定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武术仪式的实践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包括时间、地点、场合和文化等要素构成的“情境”的影响。如武术竞赛活动的举办,是在规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和相应的不可缺少的人物的聚集,才能形成一个集中展示武术技艺高低和武术文化传承的“情境”,体现了仪式传播特定的时空性。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以及必要参与人员存在的“情境”中,每一个集中展示武术文化特点、组织化的象征活动和典礼活动都是武术仪式传播的展现。

2.2 武礼,体现了仪式传播的规范性与程序性

《淮南子·修务》中提到:“设仪为度,可以为法则。”其中所指的“仪”是一种社会生活中所要遵循的规范和法则,是传统社会生活中的仪礼。武术礼仪是习武之人在社会生活的人际交流中和武术活动的规范发展中逐渐形成,并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习武之人要遵循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8]武术礼仪构建了武术仪式的秩序,规范了武术仪式的实施准则,确立了仪式的执行方式,体现了仪式传播过程中的规范性与程序性,是保障仪式顺利进行的坚实基石。

“抱拳礼”是武术礼仪最常见的外在表现形式,体现了中华民族武者尚武崇文的包容与和谐。“抱拳礼”代表了武术礼仪重要的表现形式,但它并非武术礼仪的唯一形式,仅仅只是“抱拳礼”并不能全面展现出具有深厚内涵的武术礼仪。武术成长于中国传统文化环境下,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同场域的仪式场合有着不同的礼仪规范,如:在武术的拜师仪式中,拜师礼多以跪拜礼和鞠躬礼为主。

2.3 语言,体现了仪式传播的标准化和重复性

语言作为仪式这一群体活动表达的渠道,将人们的信仰和行为活动联系起来,从而表达人们的情感,记录与传播某一群体认同的文化,促进文化的传承发展。在许多仪式场合中,仪式的主持、主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9]武术仪式中,仪式主持者的语言则代表了仪式程序的权威性,人们通常在仪式主持者的口令下进行统一的活动,并且某些语言和程序是必须具备的。如:在武术的拜师仪式中,从师父向本门祖师请愿收徒,到拜师者向师父呈递拜师贴,行拜师礼,再到宣读门规,约束师徒,拜师仪式结束,这些程序各门派拜师仪式中都是必不可少的,而每一程序的进行无不是在仪式主持者的口令之下有序进行的,这既表明了拜师仪式程序的权威性,也显示了仪式传播过程中语言作为媒介的重要性,更是体现了仪式的标准化和重复性。在《中国传统武术拜师礼仪的文化研究》一文中,作者对杨氏太极拳拜师仪式流程进行了实地考察,观看记录了完整的拜师仪式过程。其中,在行拜师礼环节,仪式主持者会念到:一鞠躬,尊师重道;二鞠躬,勤学苦练;三鞠躬,弘扬继承。[10]通过语言的重复,程序的公证,给予拜师者继承发扬本门武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规范其今后的习武生涯。

3 武术仪式传播与认同的建构

“认同”一词最早由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他认为认同是个人或群体在情感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有学者指出,认同是社会成员对某种群体的感情附着与归属认知的提升。[11]“我者”的建立需要借助“他者”的参照对比,在这种相互并置的关系当中,使“我者”的特征与个性被加以强调,从而凸显对自我的认同。因此,越是在与不同民族边界的关系修建中越需要强化对自我民族的认同,强化自我群体的凝聚力。[12]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作为典型的中国元素,武术是区分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的标识之一。[13]因此,对于武术的认同即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通过分析武术仪式强化武术认同的机制,探讨武术仪式这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形式是如何实现民族认同的。研究发现,武术仪式传播主要从个人身份的确认、共同情感的体验、民族文化的归属感三个层面建构了民族认同。

3.1 武术仪式中个人身份的确认

通过对仪式的参与,一方面体现了仪式参与者对某种武术文化价值观念及技术体系的接受和认同,另一方面使人们在参与武术仪式的过程中,找寻到自我价值的所在。在武术拜师仪式中,拜师者若想要进入某武术门派就必须重新确立个人的身份,这个身份得到了武术门派内部成员(祖师、师父、其他弟子)的认可,方能从这个武术门派之外进入这个武术门派内部。同时,庄重仪式的洗礼也给予拜师者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认清自己的角色,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14]对于收徒的师父而言,仪式的举行不仅是仪式参与者及社会成员对其门派发展的认同,也是对其传承发展本门派武术的认同,给予其荣耀感的同时也让他看到了自身在本门派武术传承过程中的价值,进一步强化了他传承、弘扬本门派武术的责任心。仪式参与者在仪式举行过程中,对于武术文化产生的认同进一步转变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从而认识到自己承担的角色和责任,强化了民族文化的归属感。

3.2 武术仪式中共同情感的体验

每一个民族想要生存和发展,都有必要按时定期地强化和确认集体情感和集体意识,只有这种情感和意识才能使民族和社会获得统一性,建构共同体,强化民族凝聚力。[15]仪式起源于先民们的一种集体性活动,人们通过聚集举行各种形式的活动,并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和群体认同。在仪式的情境之下,人们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凝聚成一个共同体,进而加深人们的共同情感。原始时期,人们在狩猎、战争等活动之前或之后,都会聚集在一起进行跳“武舞”的活动,这其实就是一种仪式,在出征之前它能够凝聚人心,增强信心,巩固共同体,在胜利之后,它可以让人们一起欢庆,表达胜利的喜悦,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强化人们的集体情感和集体意识,使人们获得共同的情感体验。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共同的情感体验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与新的社会形态情景融合在一起,以新的形式凝聚着人们的情感,从而巩固民族共同体的基础。

3.3 武术仪式中民族文化归属感的展现

武术成长于中国传统文化大环境之下,受传统文化思想和观念的影响,武术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提倡“尚武崇德”精神,强调以身行道,以武技彰显武德,注重“德”与“艺”的统一。“德”也成为调节、规范武者行为的基本手段,在长期的历史积淀和传承过程中,已经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华民族道德规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中华儿女含蓄、内谦、自强不息民族性格的重要体现。武术仪式中所展现的不仅仅是各门派武术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更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如拜师仪式中的拜师礼节、门规师训,清楚地展示出了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表明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道德规范的重视。而这些已深深融入到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中,无论哪个时代,都是人们生活的一项标准,这种稳定的民族文化模式给予中华儿女以强烈的归属感。因此,武术仪式中那些象征优良民族传统文化的符号,在仪式传播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化仪式参与者,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传承民族文化有着深远影响。

4 结语

任何文化都是在顺应时代发展,满足人民不同时期的文化需求,在传承中推陈出新才实现发展的。仪式是一种象征性符号系统,给予人们一种共同的情感,使仪式参与者获得精神上的团结,引导人们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和对共同文化的认同,使文化的传播效果和意义的分享实现最大化。武术的仪式传播展示给人们的不仅是武术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更是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民族文化。虽然某些武术仪式中还存在着一些封建迷信色彩,但我们也应当看到其传播武术文化、强化民族认同的重要作用。我们应该给予武术仪式更多的关注,对武术仪式传播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摒弃不符合时代发展的因素,赋予武术仪式时代的内涵,使其适应当下的社会发展环境,以促进武术文化的传播,增强人们的民族认同感,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猜你喜欢

拜师仪式武术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十岁成长仪式
湍河之畔拜师记
仪式感重要吗?
新型涵道武术擂台机器人
Talking strategies
欧阳修拜师
李固千里拜师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