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福建“海丝”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廊道的构想

2018-01-27王念龙

体育科学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海丝廊道遗产

王念龙

(集美大学体育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两千多年前的古丝绸之路,留下了璀璨的文化遗产,这是21世纪“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文明基础,沿线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也将促进“一带一路”新文明的交流互鉴。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海上航线之一,海上丝绸之路充分见证了东西方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历史,也见证了传统体育文化随着先民们搏击风浪、漂洋过海、落地生根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传统体育文化遗产。而福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更是贡献颇多。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从海丝沿线各国传统体育活动中找寻到福建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子,如印尼流传的太祖拳、达尊拳就是南少林武术中的五祖拳;马来西亚马六甲的“送王船”民俗源于“闽台送王船”习俗,厦门与马六甲已联合推进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本空手道原称“唐手”,源于福建南拳。

在党和国家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指引下,在大力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背景下,我们应当抓住机遇,广开思路,积极探索福建“海丝”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新路径,使古文明焕发出新时代的活力。遗产廊道理论的介入为这种新路径的探索提供了可能。

1 关于遗产廊道

遗产廊道理论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是遗产保护区域化整体化和绿道思想相结合而形成的一个较新概念,“带有明显的经济中心、蓬勃发展的旅游、老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娱乐及环境改善”等特征[1]。其注重对拥有丰富文化遗产资源的线性景观进行综合性保护,注重文化内涵的提炼,强调自然、经济、历史文化三者并举的保护措施。1984年,美国议会指定了第一条遗产廊道——伊利诺斯和密歇根运河廊道,之后又陆续指定了黑石河峡谷等多条国家遗产廊道。经过多年遗产保护工作的实践和探索,遗产廊道理论的运用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日臻成熟。它既是区域化遗产保护理论,也是遗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法,还是跨区域发展战略规划方法[2]。目前,我国的遗产区域化保护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与欧美较为成熟的文化遗产保护经验相比,还有相当差距。美国遗产廊道模式对于我国自然与文化资源区域性整合保护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福建海丝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廊道的构建将打破传统的散落零星的文化个体保护的思维,从整个文化体多角度重新审视沿线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以海上丝绸之路为脉络,将各地区传统体育文化串联起来,以遗产保护的区域空间概念统一规划。从单一传统体育项目自身文化价值的保护重心转向与历史、自然、经济相结合的综合保护,实现跨层次、跨维度的空间维护系统,重现区域线性整体文化景观的兴盛[3]。遗产廊道的综合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途径对改善和提高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2 建设福建海丝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廊道的意义

传统体育文化海上丝绸之路遗产廊道就是以福建海上丝绸之路各支点城市为节点,构建线性遗产区域,以区域内的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为核心资源,进行区域化保护发展。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不断更新、方式手段不断创新的今天,这种构建对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1 扩大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

唤醒文化记忆,促进民心相通。国之相交在于民之相亲,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体育作为超越国界和民族的人类语言,则是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手段。海上丝绸之路廊道内海外华侨华人众多,与祖国本土语言相通、习俗相似、人文认同基础好。而传统体育文化与各种民风民俗紧密相生相伴的特征尤为显著,具备文化认同的功能,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传统体育文化与中国渊源颇深,流传甚广,民间信仰、民俗节庆等活动助推了传统体育文化在当地的发展和流变,也成为海丝沿线国家保存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若能建立传统体育文化海上丝绸之路遗产廊道,集合在一个联系紧密的线性区域内,当能唤醒民众共同的文化记忆,更易引起人们的心理共鸣,成为海外乡亲与家乡联系的情感纽带,从而成为民心相通的催化剂。

2.2 促进海丝体育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利于产业开发,激发传统文化资源活力。海上丝绸之路廊道内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形成了综合性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遗产,具有很高的旅游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文化遗产的产业开发有着优越的资源条件,如福州的太平港是郑和七下西洋的驻泊地,泉州的九日山十三方海交祈风摩崖石刻是全国海丝文化绝无仅有的瑰宝,泉港土坑村港市遗址填补了“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遗产点目前暂无港市遗址的缺憾,湄洲港是妈祖文化的启帆地等。传统体育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在已公布的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单就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福建来说,与传统体育文化相关的传统体育游艺、戏曲舞蹈、民俗类项目就有36项,省级项目更是数量众多。传统体育文化遗产适合于各种旅游场景进行民风民俗展示,宋江阵、大鼓凉伞阵等阵艺,五祖拳、咏春拳等传统拳种就经常出现在各种节庆祭典的仪式中,深受人们的喜爱。而与之相关的文化空间如各种宗庙宫祠、迎神赛会等也都具有很高的文化旅游价值。

遗产廊道的构建以沿海各支点城市为点串成线性文化景观,将表现出更大的多样性和典型性,也改变了以往较为单一的保护开发举措,既重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保护,又重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整合分散各地的传统体育文化遗产资源,规模效益远大于单体价值,能够更好地激发传统文化资源的旅游、教育、休闲、文化产业等多项功能,从而融入沿海经济带的建设,促进沿线地区地方经济的发展。

2.3 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

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一带一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构想,是中国梦与世界梦的有机结合,复兴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已是基本国策。党和国家领导人不止一次提及“要从弘扬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习近平同志更是指出,“体育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4],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已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明互鉴的重要内容。我们可以利用遗产廊道,整体性观照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将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与海丝沿线国家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脉络、独特创造、价值理念梳理清晰,以传统体育文化为战略资源,推动它们“走出去”,发出中国自己的体育强音,助推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3 福建海丝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廊道建设构想

3.1 整体规划

依托福建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典型线性文化景观,以莆田、泉州、漳州为核心区,以宁德、福州、厦门为衍生区,划定廊道区域,按空间相关、历史相关或是功能相关等元素确立廊道主题,以各地海丝遗存划定廊道节点。并以此为脉络,将各地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串联起来,从文化多维体的角度重新审视传统体育文化,由原先单一、分散的项目个体保护重心转向整体文化景观的复兴,强调对廊道内多样化的自然生态、经济环境及历史文化系统进行区域整合,留住历史文脉,讲好福建故事,突出海丝特色,塑造福建文化品牌。最终达成保护文化遗产、维护自然生态、发展社会经济、提供休闲游憩等多维目标。

3.2 建立海丝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廊道系统

3.2.1 建立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系统

这个文化资源系统包括传统体育文化本体资源以及伴生的自然生态、人文历史等关联资源,涵盖各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廊道的核心元素。甄别“海丝”廊道内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将其分为敬神祭祀、岁时节庆、生产生活、游艺娱乐、竞技表演、健身养生等类型,注重文化内涵的提炼,建立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系统,注重与廊道内相关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历史文化资源、自然生态资源的整合发展,形成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产业链,让传统体育文化的多元价值在海丝廊道这个整体线性文化景观中得以更好体现。

3.2.2 建立廊道游憩休闲系统

游憩系统既为人们提供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体验,还可借此联结廊道各文化遗产重要节点,将分散的文化遗产组织成有机的整体系列。第一,完善廊道内各区域和各节点间的相联相通的交通方式。第二,可充分利用福州福道、泉州山线绿道、漳州闽南文化生态走廊、厦门滨海旅游浪漫线等既有的城市基础设施,同时还可将海丝文化遗址重建和各地绿道、慢道的建设结合,将其规划成旅游区域,挖掘游憩元素。对于重点保护区域,可以考虑在遗址周边设置游步道的形式,边开掘边展示。

3.2.3 建立廊道解说系统

传统体育除了基本的健身娱乐功能外,还具备娱神祈福、历史教育、凝聚族群等重要衍生功能,例如漳州的“三公下水操”纪念南宋名臣陆秀夫与文天祥、张世杰,“大鼓凉伞舞”纪念抗倭名将戚继光,厦门的“中秋博饼”为纪念郑成功将士,石狮端午海上竞舟泼水是为蚶江和鹿港两岸人民祈福消灾等等。因此,廊道的解说系统应注重提高公众对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价值认知和内涵体会,讲好传统体育文化故事。

可依托游憩休闲系统的各节点和景区、公园,创新手段,强化体验。第一,顺应新媒体技术、数字化技术趋势,发展智慧解说,线上线下结合、传统与现代结合。如线上扫码收听电子语音解说,线下配合标识系统、文字图片等平面媒体,也可利用VR、AR、裸眼3D、全景地图等技术推动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开发,增强现实感和信息的渗透感。第二,结合廊道主题,寓内容解说于生态保护区展示、舞台艺术、嘉年华活动、艺人现场表演、互动教学参与等多种形式之中,让公众获得多样化的体验。第三,可在游憩系统上设立展示馆、专题馆、陈列馆、传习所等,使非遗展示区域与解说系统相配合,既可供游客休闲,又能起到文化遗产展示的作用。

3.3 建立遗产廊道内各城市节点间的合作机制

在公平互利原则下积极推进跨区域合作,倾听各地区各部门间的利益诉求,建立完善的利益相关者的协调和共享机制。加强区域间资源整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市场互动,统一规划,统一品牌包装,统一宣传。可由省政府主导成立协调合作委员会,进行上层设计,编制廊道建设总体规划,在我国文物保护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基础上,出台《福建海上丝绸之路遗产廊道保护管理条例》等相关政策和管理细则,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统筹规划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按适当比例筹措建立公共建设基金,加强资金使用监管。进一步加强体制改革创新,勇于先行先试。倡导拓展文化遗产保护的内涵和外延,加强区域资源的整合开发利用。同时需要大力发动当地群众,培养合作一体化意识,通过廊道建设促进群众利益提升,提高民众保护文化遗产的积极性。

3.4 促进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新时代,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强烈需要为传统体育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巨大空间,休闲旅游、健身旅游、文化旅游、民俗旅游需求发展迅速,我们可在上述廊道系统建设的基础上,精心打造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等资源融合发展的遗产廊道文化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将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结合,强调资源的独特性和地域的独特性,以显示市场特质,以期形成独具福建特色的“海丝”传统体育文化旅游品牌和文化创意品牌,创造良好的文化、经济、生态效益。

以海丝文化为大背景,在充分认识海丝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价值的基础上,打破行政区划界线,利用各具特色的民间传统节庆等契机,进行文化遗产资源整合,促进跨行政区域间的交流与融合,将具有共通性的传统体育文化进行组合,共同创建文化品牌,增强对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也将产生更大的产业价值。各地区可建立旅游联盟,联手设计运营旅游线路,实现资源共享,如南少林寻访线路(泉州、莆田、福清三大南少林)、民间信仰文化线路(妈祖、保生大帝、清水祖师、王爷、关帝、陈靖姑信仰等)、海洋文化线路、民族英雄足迹线路(郑成功、俞大猷、戚继光)等。也可借鉴“丝海梦寻”“闽南神韵”等成功案例的经验,创立传统体育文化展示品牌,如艺阵、南少林传统武术、民间游艺、节庆品牌等。

4 结束语

2017年7月,厦门鼓浪屿申遗成功,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吸收国际先进理念,进一步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近年来,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领域逐渐形成新的趋势,即由重视静态遗产向同时重视活态遗产方向发展,由重视单体遗产向同时重视群体遗产方向发展,遗产廊道、文化线路、绿道等保护概念在欧美国家相继出现,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遗产廊道作为一种较新的线性区域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方法,2001年由北京大学的王志芳等人从美国引介到我国后,引起了学界的兴趣[1]。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如何借鉴国外较为成熟的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将遗产廊道应用于中国的实际,拓宽研究视野和细化研究对象类型都是亟待我们解决的问题。我们希望能够借建设福建“海丝”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廊道的这个构想,努力探索实施路径,最终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猜你喜欢

海丝廊道遗产
我校成功主办2022年闽港澳大学生海丝文化研学夏令营活动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鹰潭市绿色廊道景观格局探究
遗产怎么分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首届海丝旗袍文化邀请赛流光溢彩
千万遗产
长城廊道能使陕西旅游更丰富多彩吗
万盏蜡烛 祈福海丝申遗成功
合浦汉墓群 见证汉代的繁荣“海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