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翻译与传播意义研究
——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翻译与传播》

2018-01-27郭合芹

探索 2018年1期
关键词:译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郭合芹,张 林

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传入中国,得益于一大批留洋海外的先进知识分子,这个留学生群体大量翻译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五四”运动推动下,马克思主义得以在中国大地上广泛传播。虽然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得以传播离不开早期的翻译。马克思主义传入我国以后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渐走向中国化和本土化,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著作在翻译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政治立场,不同阶级翻译时所表达的思想倾向和翻译目的也各不相同,同一著作的不同译本具有不同的政治性和阶级性。最早接触马克思主义的封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抱有抵制的态度;维新派的翻译观则侧重于西方先进国家的历史、政治和法律制度等,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持防范和排斥的态度;资产阶级革命派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比较暖昧,他们有选择性地翻译一些马克思主义著作,其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需求;那些具有进步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受到俄国革命的鼓舞,开始研究与翻译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他们翻译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大都具有强烈的中国特性,其目的就是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因而具有强烈的现实性、目的性和实践意义。

方红撰写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翻译与传播》(上海三联书店2016年出版)一书,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翻译与传播意义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作者在书中把《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及其之前对马克思学说的译介界定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翻译,这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初期传播来说,其翻译的控制力和影响力都是比较明显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早期译介彰显了翻译活动发生语境的历史规划和社会张力。作者还通过纵向梳理马克思学说译介进入中国的历史化进程,横向展开不同阶段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翻译的语境化阐释,清晰梳理了马克思主义早期翻译的历史脉络,并深入探讨影响其翻译策略的因素。作者还通过历时分析马克思主义早期翻译传播各阶段的特征、典型译本的译介情况及代表性译者的概念翻译策略,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早期翻译所呈现出来的思想翻译传播的普遍特点和规律,分析了翻译与思想文化传播的密切关系和互动效力。作者在书中还将马克思主义早期翻译传播这一典型的思想翻译活动纳入到文化翻译研究体系之中,并从社会学和思想史等学科视角综合考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译介情况,探讨了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翻译选择、调和、重构等影响因素,以此审视翻译在思想文化传播中的地位和意义,印证其文化建构的本质。

第一,作者概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研究情况,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了简介,对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研究进行了综述,让读者大致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和作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翻译与传播情况,以及后来者对此所做的理论基础研究与阐释。早期马克思主义翻译的主要内容就是基于中国社会革命的实际需要,把马克思主义紧密结合当时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中国各个阶段的社会条件和革命形势,紧密结合我国当时特殊时期的历史和文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翻译与传播,依赖于一大批留日、留欧、留苏学生及国内的先进知识分子群体,这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群体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马克思主义思潮和革命浪潮,是他们把唯物史观原理、阶级斗争理论和剩余价值学说等马克思主义重要内容最早传播到中国来,从此掀开了中华民族斗争的新篇章。

第二,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翻译传播路径,详细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译介传播的历史背景,向民众传播国内外最新思想学说和社会动态,吸引大批进步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最早传播途径还是通过留学日本和俄罗斯的学生实现的。当然这些经过日本学者选择与阐释的社会主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在介绍和宣传到中国过程中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无论怎样,这些留日学生极大促进了国人对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与接受。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成为马克思主义传入我国的又一条重要途径,例如当时留俄学生瞿秋白、刘少奇等,他们在深入系统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基础之上,把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通过苏联传入我国,并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从而具备了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回国后通过翻译原著和撰写文章等方式继续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以北京和上海两大城市为传播中心与阵营,各地共产主义小组起到了领导和指引作用。在同基尔特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非马克思主义论战中不断得到传播,在大论战中更加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当然受众群体主要还是一些思想先进的无产阶级知识阶层,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特点。

第三,作者对《共产党宣言》的早期译介、翻译和译文进行了分析,对中日首个《共产党宣言》全文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对《社会主义神髓》在中国的早期翻译及马克思主义概念翻译进行了论述,对中日马克思主义早期翻译传播进行了对比,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早期翻译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翻译与文化建构进行了阐释,阐述了意识形态的翻译与翻译的意识形态以及翻译与思想文化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具有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意义。理论方面,翻译了大量经典著作,如民鸣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施仁荣翻译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邝摩汉翻译的《资本论》等,特别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更具有感召力。这些翻译著作为正确系统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基础,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主导地位,为中国孕育了一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了必要的组织条件,为工人运动提供了科学指导思想,为中苏关系的建立打通了交流渠道。实践意义方面,造就了一大批革命队伍,从此中国革命斗争此起彼伏,如香港海员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一是马克思主义早期翻译传播唤起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觉醒,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成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阶级运动相结合的必然产物,从此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征程。在中共二大会议上正式提出了党的最高和最低纲领,从此迈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最坚实的一步。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汲取历史经验教训,更加高度重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更加完整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大大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二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必须坚持同各种错误思潮做斗争。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经验验证了它是一种科学、开放和发展的理论体系,它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石,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文化思潮多元化的今天,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敢于同各种伪马克思主义做斗争,进一步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大大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广大群众的优良作风建设。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特点和优点,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深入工人和农民群众中间宣传马克思主义,号召知识分子要深入劳工团体,这对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具有现实意义,尊重和依靠群众才能产生新的实践和理论成果。

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以通俗化、大众化的白话文为宣传工具的,并且使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容易理解的各种艺术形式。例如,《劳动者》和《劳动界》等通俗刊物都以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和生动简洁的语言向广大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翻译与传播,为中华民族指出了一条光明的革命道路,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为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成功和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指路灯的历史作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理论条件和基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但使中国共产党有了革命的领导核心,还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光明的革命道路,从此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翻译与传播意义的客观梳理和理性分析,有助于当下马克思主义的有效传播,有助于积极推进当代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树立,为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提供有益借鉴。

猜你喜欢

译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阎连科作品译介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