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政治生态修复与净化的路径

2018-01-27谢金峰

探索 2018年1期
关键词:监督制度政治

谢金峰

(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 400020)

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自觉抵制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生活的侵蚀,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1]6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他反复强调,“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须有一个良好政治生态”,“解决党内存在的种种难题,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治生态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认识政治生态不健康造成的严重危害性,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结合实际,努力探究规律,系统综合施治,共同当好政治生态“护林员”,真正实现政治生态风清气正。

1 政治生态的理论分析

1.1 政治生态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月在党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第一次提出“政治生态”这个概念。政治生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政治生态是指社会政治生活的宏观环境,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反映。狭义的政治生态是指党内政治生态,是党内各政治主体的生存环境与发展状态,是党内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生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其中,党内政治制度是根本,它是全党必须遵行的各类准则或规范;党内政治文化是灵魂,是潜在地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心理因素与主观价值范畴,主要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党内政治生活是党内政治生态最直观的反映、最具体的体现。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内政治生态是政治生态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对政治生态具有极为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党风一头挑着政风,一头挑着民风,党风决定政风、民风。因此,本研究所指政治生态均界定为党内政治生态。

1.2 政治生态的主要特征

1.2.1 系统性。政治生态是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生活等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良好政治生态是各种不同要素科学配置、良性互动的一个系统。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一个自我革新、自我净化、自我修复、自我完善的过程,更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1.2.2 整体性。政治生态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一部分发展变化着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构成政治生态的整体性。政治生态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政治生态环境的改变,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1.2.3 复杂性。在现代政治体系中,多元的政治主体、多元的价值观念、多元的利益取向,构成了政治主体间复杂的关系格局,因而政治生态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网络系统。同时,影响政治生态的因素也极其复杂,制度因素与非制度因素都共同对政治行动与政治实践发挥着重要作用。

1.2.4 感染性。某种政治生态一旦形成,就会使各类政治主体受到感染,影响着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与从政行为。政治生态好,人心就顺、正气就足;政治生态污浊,从政环境恶劣,就易形成“破窗效应”。

1.2.5 动态性。政治生态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历史时期,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实践的发展,可以产生某种特定的政治生态。良好政治生态的形成是渐进的复杂的过程,而某种良好政治生态确立之后,还会受到种种不正之风的干扰、影响,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起政治生态的倒退。

1.3 判断政治生态优劣的标准

1.3.1 政治制度是否落地管用。政治制度对政治生态具有根本的规范作用。我们党成立九十多年来,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重要政治制度。围绕这些制度,党还建立了以党章为根本遵循的一系列党内法规制度,为建设党内良好的政治生态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但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判断一个地方党的政治生态是否优劣,首先就要看这些地方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是否带头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党的纪律规矩是否在这些地方落到了实处,其中最重要的有三点:一是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带头依法执政、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二是以党章为统领,以“两准则四条例”为骨架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特别是党的纪律是否得到了严格执行。三是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政治规则、组织约束、优良传统和工作习惯等政治规矩是否得到严格遵守。

1.3.2 政治文化是否积极健康。政治文化是交往主体在生活和日常行动中所秉持的立场态度与价值选择。政治文化不仅仅是一种主观理念,而且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具有调节行为、评价事物、选择倾向、唤起态度的定向功能,对主体自身、主体间关系、其他主体都会发生重大影响。对于执掌一定公共权力的公职人员来讲,谋取公共利益最大化与维护公平正义应当是其基础性的政治文化,包括对党的宗旨的认同程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程度、对党委和政府发展目标的信赖程度、对廉洁文化的普及程度以及向上向前向好的健康程度等,相反“圈子文化”“迷信文化”“市场文化”等的泛滥蔓延则会对政治生态造成十分恶劣的负面影响。

1.3.3 政治生活是否严肃规范。政治生活是政治生态的直接反映。严肃规范的政治生活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政治团结统一。坚定自觉维护领导核心权威,不折不扣贯彻中央决策部署,严格遵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二是用人风清气正。公道对待干部,公平评价干部,公正使用干部,把好政治关、廉洁关、品行关、作风关、能力关,真正让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得到重用,确保用人环境风清气正。三是班子作风民主。班长不独断专行,成员不推诿扯皮,成员间襟怀坦白,领导班子成员公平正直、襟怀坦白,整支队伍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四是干部清正廉洁。腐化的政治一定是生态恶化的政治,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必须革除产生政治腐败的任何可能和空间,各级领导干部能够真正做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1.3.4 各种要素是否良性互动。良好的政治生态不仅要求政治制度落地管用、政治文化积极健康、政治生活严肃规范,而且要求这三者之间科学配置、良性互动。政治制度是最基础的、第一位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政治生态,首先来自于科学规范的政治制度及其强大的秩序调控与引导能力。对中国共产党来讲,党的政治制度具体体现为党章党规等制度体系,党的制度规矩体现共产党人的政治文化,规范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的政治生活。其次是积极健康政治文化的引领功能与指导作用,这是政治生态的灵魂与核心,可以反作用于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反过来推动政治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影响政治生活的质量与层次。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是制定党内法规制度的价值引领,渗透在党内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生活是在政治制度的科学规范与政治文化的积极引领下,健康有序地运行、严肃规范地开展,是政治生态的最终体现和综合反映。党内政治生活检验党的制度规矩是否管用,推动党内政治文化与时俱进。

1.3.5 干部群众是否真正满意。“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2]91干部群众是否真正满意,是衡量政治生态优劣的根本标准。干部心齐气顺,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让能者上庸者下,让那些跑官、要官者无机可乘,让不能干事的人腾出位子,则干部满意。群众真正满意,包括群众对反腐倡廉工作的满意度,对党的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的认同度,对干部工作作风和效率的认可度,等等。

2 政治生态的现实问题

2.1 理想信念发生动摇,政治生态的“压舱石”不稳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政治生态的“压舱石”。一个地方政治生态出现问题,归根到底就在于一些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发生了动摇。由于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多元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以及西方文化、市场文化、封建文化的多重夹击和功利主义、好人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的渗透侵蚀,一些党员干部信仰信念迷失,精神严重缺“钙”。比如,有的对所谓的宪政民主、普世价值等思潮不敢抵制、不敢斗争,态度暧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缺乏自信,对社会主义前途心生悲观;有的信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认为理想信念太遥远,不如多讲现实、求实惠;有的修身不真修、信仰不真信,善于伪装,喜欢表演作秀,在公开场合高谈阔论马克思主义,大谈理想信念,但私底下却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持否定态度,对共产党能否长期执政表示怀疑;有的精神空虚、求神拜佛,大搞封建迷信活动,不信马列信鬼神,不信组织信“大师”;有的把“对党忠诚”挂在口头上,对中央阳奉阴违,对党的组织不老实,欺上瞒下、大耍“两面派”,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有的把忠于人民抛在脑后,宗旨意识淡薄,忘记初心、脱离群众、作风粗暴,漠视群众疾苦;有的不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敢担当、不愿负责,只想当“混混官”“太平官”,“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庸懒无为、懒政怠政;有的放松“三观”改造,背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败坏,大搞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等。

2.2 纪律规矩执行走样,政治生态的“高压线”不紧

纪律严明是政治生态的重要保障。少数党员、干部纪律规矩意识仍然比较淡漠,执行纪律规矩打折扣、搞变通,对政治生态造成恶劣影响。有的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当成“纸老虎”“稻草人”,按照个人喜好任意曲解中央政策,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甚至违背党中央精神另搞一套;他们政治野心膨胀、权欲熏心,丧失政治立场,把自己凌驾于组织之上,恣意践踏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大搞谋取权位等政治阴谋活动。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宗派主义、山头主义思想严重,热衷于搞团团伙伙、结党营私、拉帮结派,有的通过拉拉扯扯、吃吃喝喝,借以结交情谊、相互提携、互通款曲;有的培植小圈子、搞独立王国,利用手中权力“正正规规”地搞“私人俱乐部”,把工作当成他的私人领地;一些领导干部在班子中不讲民主集中制,搞独断专行的个人主义,作风霸道,自以为是、唯我独尊,搞“一言堂”。在一些地区一些单位,“三会一课”制度、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制度、谈心谈话制度、民主评议等党内基本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不同程度上流于形式,导致党内政治生活极不正常。

2.3 选人用人导向偏差,政治生态的“风向标”不正

选人用人是政治生态的“风向标”,是党风政风的“晴雨表”。有的党组织和主要负责同志严重违背政治标准选拔任用干部,对党的干部人事纪律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严重破坏了政治生态。有的选人唯亲唯利,有的“后宫路线”一走就灵,干部选任乱象丛生,不正之风大行其道,“带病提拔”了一批干部。一个时期以来,有的地方、单位在执行20字“好干部标准”上走了样,对政治关、廉洁关、品行关、作风关、能力关把关不严,党管干部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没有得到确立。有的简单以票取人、以分取人,有的少数人或个人说了算,重才轻德、以才蔽德、以绩掩德等现象屡禁不止,使得一些德才平平、投机取巧的人屡屡得到提拔重用,一些德才兼备、踏实干事、不跑不要的干部却受到冷落,严重挫伤了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助长了跑官要官、拉票贿选、买官卖官、带病提拔等违规现象。

2.4 权力监督存在盲区,政治生态的“净化力”不强

健全的权力监督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有效清除病灶,是政治生态实现自我净化的重要环节。在权力监督上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比如,在权力监督的对象上,对“一把手”的监督依旧较弱和对基层干部的监督相对不足同时并存。“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群众监督太难”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党政“一把手”自视特殊,毫无自律意识和接受监督的自觉,无视道德约束,无畏法纪威严,甚至藐视法律,擅权妄为、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对基层党员干部监督 “宽松软”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基层“微腐败”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一些机关“门难进、脸难看”现象少了,但“只微笑不办事”的多了,“吃拿卡要”明显少了,但“不贪不占也不干”的人多了,这些悄然出现的“新衙门作风”严重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降低了群众对政治生态的评价。在权力监督的过程中,对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的重视不够,手段不多,对信息网络技术等高科技手段运用不多。有的领导干部不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不愿监督、不敢监督、抵制监督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加之,各监督主体分散,监督规则不健全,监督权限、方式不够明确,各监督机构之间缺乏联系沟通,监督工作难免产生“交叉带”和“空白带”,甚至出现相互推诿或者“令出多门”、不能落实的情况,让监督实效打折扣。

2.5 管党治党责任缺失,政治生态的“小气候”不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营造了党内政治生态的良好“大气候”。但是由于一些主要负责同志严重违纪违法,导致其管党治党底气不足,责任不落实,致使政治生态的“小气候”受到严重污染。“四风”和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一些行业和领域的腐败问题还比较突出,整治政治生态的“污染源”还任重道远。在管党治党上,少数领导干部仍然存在把主业当副业的观念,把从严治党当口号,“雷声大、雨点小”;一些基层党组织习惯于“上传下达”,满足于“照抄照搬”,开展党建工作创新的主动性和原创力不够,“上头热、下头冷”,导致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纵深推进不力,管党治党压力传导层层递减,村社党建“空心化”、国企党建虚化、高校党建弱化现象在部分地方存在;有的党组织缺乏敢抓的底气、常抓的韧劲、细抓的定力,对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的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制度不落实,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重视不够,该提醒的不提醒,该批评的不批评,该约谈的不约谈,“从严治党”的思想没有得到真正贯彻落实。

3 政治生态的修复路径

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一项错综复杂、长期持久的系统工程。政治生态的修复,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党员干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全方位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3.1 强化治“病根”,大力推进政治生态制度建设与执行

制度是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根本保障。近年来,中央出台一系列制度措施,有力加强和推进了政治生态建设,受到干部群众的广泛好评和认可。然而,政治生态建设形势严峻、任务艰巨,要结合近年发生各类案件反映出的突出问题、薄弱环节,加快完善相关制度措施,把制度的笼子扎得更紧、编得更密。一方面,加快政治生态制度建立完善步伐。一是结合实际,制定完善有效落实中央各项措施规定的制度,不折不扣落实中央精神和要求,确保全党上下始终在思想上行动上与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针对地方政治生态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应制度措施,推动相关方面工作健康有序开展,让地方政治生态建设有的放矢、有章可循,真正解决问题、达到效果。三是在制度制定过程中,要广泛听取基层群众、服务对象的意见,避免出现制度不接地气、跑冒漏气、不管用等问题。另一方面,要提高制度执行力,切实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要切实解决制度执行过程中的“权力干扰”问题,特别是行政审批领域,要制止以支持发展为幌子,搞协调、作批示,要求开口子、想办法、特事特办等现象。要用好公开这个武器,把容易出问题的权力作为公开的重点,群众关注什么就公开什么,让阳光公开遏制权力寻租,让阳光公开为政治生态“消毒杀菌”。

3.2 突出抓“导向”,树立好选人用人风向标

“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3]110选什么人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就有什么样的党风。一是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强化政治标准要求和政治能力建设,着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改革完善科学严谨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把干部的实绩考核与干部的选拔任用结合起来,让谋事创业者有舞台、有荣誉感、有归属感。严格按照“20字好干部”标准,严格 “凡提四必”要求,确保选人用人标准不空悬、程序不空转,真正选好人用好人,激励带动做好人。加强上级党委、组织人事部门对下级党委、组织人事部门选人用人情况的指导和监督,加强同级纪委对组织人事工作的监督。广泛采取多类措施,切实增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透明度、公开性和公信力。制定严格的规范标准和流程要求,切实做好人大、政协代表的换届选举工作。二是持续强化“三严三实”要求。突出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加强对“为官不为”现象的访查和处置,推动形成严格落实“三严三实”要求的良好氛围。

3.3 着力强“基础”,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是锤炼、净化政治生态的大熔炉。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一是要大力强化政治建设。“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1]62要强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和贯彻,引导党员干部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大力“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坚决防止和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坚决防止和反对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坚决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1]63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二是要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进一步强化党建主业意识,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有力载体。要大力创新基层组织理论学习方式方法,充分运用新媒体、新平台、新载体,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机制,切实增强理论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要强化“过程管控”,加强对基层党组织日常党务活动的过程指导和控制,确保基层党组织活动不虚、不空、不偏。三是要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既充分发扬民主,又善于集中统一,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一个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切实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把基层组织建设成为良好政治生态的坚强战斗堡垒。

3.4 持续克“顽疾”,加大巡视巡察力度

巡视巡察是政治生态自我修复、健康运行的重要机制。近年来,纪委巡视起到了很好的政治生态“护林员”作用。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需要进一步加大巡视巡察力度,不断提升政治机体自我修复能力。一是整合监督资源,开展联动巡视。把人大监督、行政监督、审计监督、纪委监督、民主监督等各类主体资源整合起来,“五个指头”捏成“一个拳头”,统筹开展联动巡视监督,增强巡视巡察的协同性。二是加快建立区县党委巡察制度,解决群众身边“微腐败”问题。一些基层干部利用职权私自截留、挤占挪用、克扣私分惠民资金,一些党员干部在惠民政策执行中“优亲厚友”,这些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微腐败”严重啃噬群众的获得感,降低政府的公信力,损害党群干群关系。需要在前期巡视成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基层延伸,加快建立区县党委巡察制度,有效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微腐败”问题。三是完善监督机制,增强监督实效性。要结合实际,细化出台可操作性可量化的巡视巡察工作规则,使巡视巡察工作有章可循、有依据可查。要突出落实“两个责任”,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党委和纪委的监督,把监督检查、目标考核、责任追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监督执纪问责的强大合力,推动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态。

3.5 正面树“典型”,营造积极向上的政治生态文化

扬正抑邪,要驱散黑暗,就要照亮光明。由于一些地方主要负责同志的不作为,相关工作长期拖延停滞,近年来,基层干部群众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少数党员干部在思想认识上存在一定程度的迷茫混乱,亟待澄清认识、匡正价值取向,营造积极向上的政治生态文化,重新唤起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强化正面典型树造,营造积极向上的政治生态文化。对完成任务出色,在改革中率先突破,在发展中业绩突出的单位,树为先进典型,大力宣传表扬;对敢于担当、奋发有为、作出突出贡献的干部,授予荣誉称号,给予记功奖励,优先提拔重用。加大各行各业、各个方面的先进人物、正面典型的树造,比如评选“新乡贤”“最美志愿者”和“行业之星”等,大力倡导和弘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培厚良好政治生态土壤。二是建立容错纠错机制,鼓励支持党员干部干事创业。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要求,加强调研,细化标准界限,尽快出台相应容错纠错机制,给干事者鼓劲,为担当者撑腰,形成鼓励广大干部从地方、行业实际出发,在把握好政策、遵循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大胆探索、锐意创新、担当干事的良好氛围。

3.6 着力抓“关键”,发挥“一把手”带头示范作用

“一把手”是政治生态建设的关键少数,对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政治生态环境起着引领、示范和主导作用。发挥好“一把手”带头示范作用:一是要选好“一把手”,只有把政治生态“森林”里的“大树”苗子选好,才能为一片“树木”遮风避雨、呵护成长。二是要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约束,“一把手”位高权重,一旦出问题,最容易带坏班子、搞乱风纪,要强化“一把手”廉洁自律,立身正、讲原则、守纪律、拒腐蚀,形成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的示范效应。三是要强化“一把手”自律,慎独慎微,把好用权“方向盘”,系好廉洁“安全带”,时时处处严要求,做廉洁用权、遵纪守法的模范,同时要敢抓敢管、扶正祛邪,为净化政治生态带好头、作表率。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生活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监督制度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夯实监督之基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