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人文优势 加快建设文化大省
——『八八战略』实施15周年系列分析之九
2018-01-27
2003年以来,浙江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文化体制改革,释放创新红利、激发市场活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日益繁荣,谱写了浙江文化发展新篇章。
科教兴省扎实推进
十五年来,浙江综合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科技综合实力在全国的位次由2002年的第8位升至2016年的第6位,区域创新能力由第6位升至第5位,迈上了新台阶。
一是推进创新驱动战略,科技水平持续提升。2006年,省委、省政府就出台《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我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的宏伟目标。2010年,全省财政科技投入首次突破100亿元,2017年达303.5亿元,比2002年增长11.2倍。全社会研发(R&D)经费支出由2002年的57.7亿元增至1266亿元,增长逾21倍,年均增速达22.9%,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生产总值的比重由0.72%提升至2.45%左右,年均提升0.12个百分点。2012年,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突破2.0%,实现向创新型省份质的跨越。2017年,研发人员39万人年,研发人员的培养和使用达历史最高,比2002年增长7.75倍,研发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
二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科技产出成果丰硕。十五年来,不断强化对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运用,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科技产出量质齐升。专利申请累计达259.1万件,年均增长22.8%,专利授权累计达174.9万件,年均增长22.3%,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年均增长30.4%,授权专利年均增长39.8%,均大幅高于研发经费投入增幅。有效发明专利突破10万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9.7件,居全国各省(区)第2位。2002年以来,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18项、国家技术发明奖5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36项。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22167亿元,比2002年增长近20倍。企业的盈利空间正随着核心竞争力提升而有效拓展。
三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创新体系更趋完善。十五年来,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并日益完善。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2017年,技术合同额(输出)324.7亿元,是2002年的8.3倍;推广使用“创新券”,自实施以来累计发放12.6亿元,服务企业5.5万次;打造科技孵化链条,累计培育省级以上众创空间27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33家。在创新体系的推动下,企业的创新意愿空前增强,创新活力不断激发。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的研发机构突破一万个,达10893个,是2002年的7.31倍,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占比达62.3%,居全国第一梯队前列。
四是紧扣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口素质全面提高。十五年来,围绕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总要求,大力推进教育制度改革,努力提升办学质量和效益,全面提高人口基本素质,教育现代化建设和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迈入崭新阶段。在全国率先基本普及学前三年到高中段的十五年教育,率先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2017年,学前三年到高中段的十五年教育普及率为98.77%。高等学校由2002年的60所增加到2017年的108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8.2%,2003-2017年累计培养输出本专科毕业生311.5万人和研究生17.2万人,年均增速分别为12.3%和13.9%。大量有知识有文化的高素质人才涌入社会,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高水平推进人才强省建设
200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全省人才会议。十五年来,浙江顺应全球人才竞争趋势,明确提出打造人才最优省份,高水平推进人才强省建设,我省人才发展进入新阶段,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结构优化。至2015年末,全社会人才资源总量达1075万人,比2003年增长2.8倍。人才资源占全省从业人员的比重从2003年的9.7%提高到2017年的28.8%,提高19.1个百分点。企业引才用才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在单位(企业)人才资源数中,2017年专业技术、高技能、管理人员三者合计占全省就业人员的近18%,比重比2010年提高近5个百分点。
二是加快打造人才平台。毗邻西溪湿地的杭州未来科技城,如今已成为凝聚高端人才的大本营;聚焦八大万亿产业,坚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各类特色小镇已经成为浙江引才聚才的“金名片”;“千人计划”产业园已成为浙江人才项目转化的产业高地;2018年教育部正式批复同意设立的比肩世界顶尖名校的西湖大学将为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创新动能;另外青山湖科技城、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基地等也成为了浙江集聚人才的新高地。
三是打造人才生态最优省份。提出“最多跑一次”的改革目标,让人才在审批上少跑路,在创业创新上跑出加速度。以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为依托,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先后推出“人才+资本”、浙江红卡、职称评审改革等一系列人才政策,人才红利进一步释放,人才活力明显增强,人才创业创新热度持续升温,形成了以高校系、阿里系、海归系、浙商系为代表的创业创新人才队伍,人才贡献率达到35.5%以上,居全国前列。同时不断完善人才生活保障,加快建设国际医院、国际学校、国际化社区,在出入境、落户、住房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用最优的政务环境使得大批“高精尖缺”人才和项目落户浙江。截至2017年11月,浙江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人才672人,国家“万人计划”人才126人,均居全国第4位;“千人计划”专家创办企业400余家,已上市或挂牌近30家,占全国一半左右。
推动文化大省向文化浙江迈进
2003年7月“八八战略”中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文化大省。2005年7月,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通过《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2011年,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首次对加快推动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做出谋划和部署。2017年,省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在提升文化软实力上更进一步、更快一步,努力建设文化浙江”的新目标。十五年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不懈抓落实,一任接着一任干,文化事业抓机遇、促发展,谋创新、求突破,文化体制改革成效显著,优秀文化产品不断涌现,群众文化活动日趋活跃,文化市场有序发展,文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文化产业日益繁荣。
一是文化产业稳步增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稳步上升。2010年、2014年和2016年文化及相关特色产业增加值分别突破1000亿元、2000亿元和3000亿元大关,2016年为3233亿元,比2002年增长13.2倍,占全省GDP的6.8%,比重比2002年提高3.9个百分点。2013年,文化及相关特色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5%,已成为浙江支柱性产业。
二是文化投入力度加大,涌现出一批龙头民营文化企业。十五年来,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加大对文化主要领域的投入力度。2017年,各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总额①包括文化事业费、文物事业费和艺术教育费,但不包括基本建设投入。达80.4亿元,比2002年增长8.5倍。大量的投入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重点文化设施在全省遍地开花。民营资本投入文化建设的总量也逐年加大,并涌现了横店集团、宋城集团、华策影视集团等一批龙头民营文化企业。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服务成效更加明显。十五年来,加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更加合理,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手段更加丰富,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基层文化阵地进一步健全。2017年,有县级以上文化馆101家,公共图书馆101家,县图书馆乡镇分馆89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实现全覆盖,公共图书馆虚拟网络基本全覆盖。公共图书馆总藏量7813万册,比2002年增长3.1倍。大力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完善“建、管、用、育”长效机制,累计建成7916家农村文化礼堂,比试点建设年2013年增长4.9倍,成为基层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成为群众的精神家园。
四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齐头并进,均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十五年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积极探索,谋求发展,转型升级,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016年,全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营业收入②2002年,新闻出版业营业收入统计仅包括几个规模较大的出版集团,从2010年开始进行全行业统计。2007亿元,其中新闻出版业营业收入1537亿元,广播影视业营业收入470亿元,比2002年增长12.7倍,电影票房收入34.57亿元,比2002年增长40.2倍。
在新时代新的征程中,我们将继续弘扬浙江精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加快建设文化产业带,打造文化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