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山海资源优势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
——“八八战略”实施15周年系列分析之七
2018-01-27
2003年以来,浙江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山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努力使海洋经济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我省经济新的增长点”,山海协作工程持续推进,沿海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山区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合作,内涵不断深化、平台不断扩大、载体不断丰富、机制不断完善,走出了一条“造血”帮扶、双向互动、合作共赢、具有浙江特色的区域协调发展之路,成为浙江经济蓄力起势、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
强化产业合作,26县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山海协作26个山区县(区)立足产业基础、资源禀赋,通过加大经济强县产业转移和要素支持力度,积极谋划信息经济、节能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以及文化创意等八大产业合作,引进和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助推产业结构调整。据统计,2002-2017年,26县共实施山海协作产业合作项目10634个,到位资金4875亿元,其中八大万亿产业和特色小镇项目1750个,到位资金1600亿元,占全部项目到位资金的60%。目前,衢州市初步形成高档特种纸、氟硅、食品饮料、装备制造、消防器材、电子信息等特色产业;丽水市初步形成精工机械、金属制品、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生态农产品深加工等特色产业。仅衢州市一地测算,山海协作产业合作项目创造的增加值占全市新增生产总值的25%左右。
十五年来,26县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850.2亿元增至2017年的5151亿元;人均GDP从2002年8012元增至2017年的53492元,相当于全省人均GDP的比例从2002年的47.6%提高到2017年的58.1%,提升10.5个百分点。
突出要素合作,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短板补强
产业合作推动了26县快速发展,同时通过要素合作,发达地区资源要素短板得以补强,助力发达地区经济转型升级。一是拓展了发达地区产业发展空间。26县承接了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为发达地区引进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腾出了空间。同时,发达地区通过与26县开展资源与产业合作,委托结对地区垦造耕地获得了宝贵的耕地占补平衡指标。2012年以来,衢州市为杭州、宁波、嘉兴等地代造、代保、代建农保田20多万亩。二是促进了发达地区企业的成长扩张。发达地区企业向26县扩张发展,促进了资本、技术、服务的输出,有利于企业充分利用26县的土地、原材料和劳动力等资源,深度开发26县市场,加快企业转型升级。三是缓解了发达地区劳动力资源的供需矛盾。据统计,自2012年以来,山海劳务协作共组织培训转移就业劳动力超过30万人次,为发达地区和山海协作企业提供了劳动力保障。
着力平台创新,山海协作产业园蓬勃发展
拓展山海协作新思路,创新协作平台载体,着力打造能高效整合要素资源的山海协作产业园(示范区),破解山海协作发展难题。按照“共建、共管、共招、共享”的合作机制,2012年,在衢州、丽水部分有条件县(市、区)启动建设首批9个省级山海协作产业园。2015年,又审核批准开化-桐乡共建山海协作生态旅游文化示范区。在各级党委政府、省直有关部门共同努力之下,省级山海协作产业园已从“拓空间、打基础”起步实施阶段转向“聚功能、兴产业”提升发展阶段。2012-2017年,已开发土地面积42.42平方公里,空间开发率为80%,可出让土地面积为13.92平方公里,累计固定资产投资457亿元,基础设施投资142亿元,9个产业园共引进产业项目353个,到位资金398亿元,工业总产值275亿元,税收9.1亿元,带动当地就业1.3万余人。随着伊利乳业、娃哈哈、维达纸业、国镜药业、洛阳轴承、国机集团、中国农机院、邢台一拖等“大、好、高”项目的投产,有力提升了当地产业结构。截至目前,各产业园已入驻上市公司项目6个,其中,江山—柯桥产业园引进的投资12亿的江山欧派门业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总部及厂房均落户在园区内),2018年2月成功上市,成为首家在省级山海协作产业园内培育上市企业。经过五年努力,首批10个省级山海协作产业园(示范区)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成功打造出了适合当地资源禀赋的特色产业集群、龙头产业,如江山—柯桥产业园的木门产业、常山—慈溪产业园的农机产业、龙泉—萧山产业园的车用空调滤芯产业等。山海协作产业园已成为功能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集聚效应明显、生态环境优美的区域合作示范区,为当地的产业升级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效应。
聚焦生态理念,“三生业态”方兴未艾
山海协作聚焦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26县生态优势,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工作力度组织实施农村经济发展项目,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助推26县全力打造以“生态农业、生态加工业、生态旅游人居业”为核心的“三生业态”,摆脱了“工业搬迁”“输血为重”的山海协作传统工作方式,有力提升了26县新农村建设水平,助推了当地产业结构调整。一是新农村建设合作全面推进。“山海协作工程·百村经济发展促进计划”“省外浙商回归工程·参与新农村建设计划”深入实施,经济强县赴结对地区开展结对帮扶深入开展,有力提升了26县美丽乡村建设水平,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2002-2017年,26县累计实施群众增收、新农村和社会事业项目1908个,到位资金8.7亿元。二是“三生业态”逐步兴起。经济强县加大支持力度,引导企业、个人到26县投资建设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名优特色加工业以及休闲运动、养老养生、民俗文化、民宿农家乐等生态旅游项目。截至目前,已在衢州、丽水等地农村建立起茶叶、种猪、笋竹两用林、鹊山鸡、水果、食用菌等近百个山海协作工程种子种苗基地和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一批农家乐休闲、养老养生中心等特色旅游产品也在落地建设中。这些适合当地资源禀赋的“三生业态”对引导、提升产业结构发挥了积极作用。
山海协作工程是“八八战略”在浙江的生动实践,有效推动了浙江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发展,也促进了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实现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在新时代新起点上,浙江正从更高的站位、全新的视野、全局的战略理解山海协作,大力打造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