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胶东秧歌之于村际交往

2018-01-27赵磊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胶州胶东秧歌

赵磊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随着国家有利政策的出台,胶东秧歌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秧歌作为一项大型群体娱乐活动家喻户晓,其规模之大,人口之多,内容和形式不断变化,作为一种村际交往的途径和平台,使得其纵向和横向功能得以延展。

1. 胶东秧歌的相关概述

1.1 胶东秧歌的概况及分布

胶东秧歌是流传于胶东地区的一种舞蹈和戏曲,主要是在重大节日、平时庆贺时在空旷的广场和田间平地上进行表演,演员都是当地的村民,尤其在重大节日的表演主要是寄予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愿景。

胶东地区是山东半岛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包括青岛、烟台、威海。胶东地区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安定的社会环境,使得其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但它不是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胶东秧歌处在当时环境中,很少有名人改造、文人参与,因此保留了原来自娱自乐的歌剧形式。山东省内最具代表性的三大秧歌有胶州秧歌、海阳秧歌、鼓子秧歌,而胶东秧歌分为青岛的胶州秧歌和烟台的海阳秧歌。

1.2 胶东秧歌的艺术形式

胶东秧歌发展近四个世纪的历史,舞蹈风格迥异,目前胶东秧歌仍然作为一项大型集群性休闲娱乐活动,风靡于胶东这块土壤肥沃的大地,乃至全国各地。

胶州秧歌肇始于马店小屯,其形成经历多个世纪的发展,2006年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艺术魅力享誉国内外,胶州秧歌中的舞蹈、乐曲、情节剧、角色出演独树一帜,是一种艺术形式活泼多样、文化内涵丰富的歌舞剧。

海阳秧歌的形成要比胶州秧歌要早,兴盛于烟台海阳的凤城。它不断吸收各种传入艺术的精髓,融入民间武术的基本招式,其表演内容变得越来越丰富、队伍结构日趋严谨。舞者主要是跑扭结合,男的彰显山东大汉,女的展现山东姑娘,出行时打头阵的是执事部分,中间是乐队组合,最后是各种角色的舞队组合。

不管是胶州秧歌还是海阳秧歌,都属于民间舞蹈艺术,都代表着胶东人民的传统文明、代表着胶东人民的物质文化追求、代表着胶东人民休闲娱乐的精神文化追求。都是从民间走向舞台,成为家喻户晓的广场健身舞蹈,从健身舞蹈融进校园。

2. 胶州秧歌与村际交往的相互影响

2.1 胶东秧歌促进村际交往平台的形成

2.1.1 胶东秧歌为村际交往提供了经济平台

胶州秧歌具有传承和发展当地文化、社会整合的功能。当地政府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建立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提供了相应的政策支持,目的就是确保胶东秧歌为村际之间的经济交往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把握胶东大秧歌的群众性娱乐本质体现其独特的经济内涵和特征,并且秧歌结合当地的特色旅游资源,为村与村之间开辟了一条商业化开发、市场化运作的富有当地特色的经济化道路。

2.1.2 胶东秧歌为村际交往提供了文化平台

秧歌节上的文化交往主要体现在乡村居民观赏秧歌表演和游览秧歌博物馆进一步了解秧歌历史。

首先可以观看融入舞蹈元素的秧歌表演,秧歌节上的主要类型有传统秧歌、精品秧歌及广场舞秧歌三种,这里有勤劳勇敢的土著人民,还有专业的秧歌表演队伍,内容相当丰富还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其次可以游览秧歌博物馆,文化馆,了解胶东秧歌的起源、发展历程、发展前景。充分利用了媒体、互联网、交流演出等机会,更多更大范围的打造胶东秧歌名片,让胶东秧歌走出山东、迈入国外,将秧歌文化推展到世界各个角落。这既可以让来自不同地区的居民了解异地的诸多历史故事和案例,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社会化责任感,又可以通晓人生的诸多道理,优化了整体村民的素质,尽而加强了、密切了村与村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文化交往、沟通、共荣、共融。

2.1.3 胶东秧歌为村际交往提供了社会平台

胶东秧歌的突出特色就是每年的秧歌节,聚集了胶东地区乃至全国各地的分具代表性的秧歌种类,最突出的社会交往就体现在村民之间的走亲访友、结交知己朋友。每年观看秧歌节的流动人口数不胜数,场地布置延绵数公里,主要领导莅临指导等,足以看出政府、社会对胶东秧歌的保护、传承及其发展做出的贡献。 这足以看出秧歌节的举行规模,也可以看出秧歌在社会交往中的关键作用,作为一个特殊性的社会性机构,为地区与地区之间、村与村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深入交往及协调各种关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2 村际交往为胶东秧歌文化发展与传承的启示

令胶东人民最值得骄傲的就是能够把我国传统的胶东大秧歌文化保存至今且非常完整。他们在不一样的地理环境中,仍然能够保持各自秧歌强有力茁壮发展确实不易,可以说是胶东地区的村之间、村民之间创造的奇迹。

2.2.1 村民的新视野扩宽了秧歌人群的信息交流与沟通

现代化、信息化、全球化的社会,任何事物都处在开放、变化的发展中,任何人都处在信息风暴的环境当中,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思维、看待事物的视野承受着极大的挑战和冲击,外界因素不断渗入地方的文化生活。使得村民的知识储备越来越多,扩宽了文化视野,尽而对生活在瞬息万变社会中的胶东秧歌也有了更深、更宽的认识和领悟。

2.2.2 村际交往浓厚乡土性丰富了胶东秧歌文化的发展。

村际交往无疑最贴近农村农民生活,胶东秧歌的组织形式、参与人员及舞剧项目设置都是以长期扎根农村、最接地气的农民为主。

胶东秧歌已成为胶东地区的重要文化名片,因为里面融入了当地居民的核心文化和价值观,融入了儒家的道德思想观。村际之间的交往对于胶东秧歌的文化传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胶东秧歌的欣赏性、表演性、竞技娱乐性的魅力发挥着增砖添瓦的重要作用。对于胶东秧歌的素材、内容、题材剧目的丰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2.3 村际交往的重构功能促进了胶东秧歌文化共同体的形成

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在新时期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型社区为村际交往搭建了一个最快、最直接的平台和途径,处于不同位置的村落之间经过整合、磨合渐渐形成了生活中的共同文化观、共同价值观及共同的归属感。对于胶东秧歌的文化再整合、再创新推波助澜。推进村级文化认同,在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前提下形成一个“秧歌文化共同体”。当一个村的居民能够在潜意识中形成一种秧歌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时,该行政村、该社区冲突和矛盾会减少,从而促进了村民交往,密切了村际交往关系。运用村际和谐的正功能更大程度的传承、保存、发展胶东秧歌。

2.2.4 “共享村际文化工程”为今后胶东秧歌发展的一个方向

“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处理人,和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1]村际文化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着的系统,构成村际文化系统的各要素都发生着变化,这样会导致相应的村际文化系统随其变化。

“共享村际文化工程”就是克服和排除不同村落间文化的相斥,共享不同村之间文化的优点,经过创新性的、辩证性的综合、共享,最终生成具有多项价值文化成果的综合体、新工程。来展现社会主义特色的传统村际秧歌的新文化。

3. 建议

3.1 加大扩宽胶东秧歌宣传媒体,营造村际交往和谐社会氛围

胶东秧歌鲜明的特色、丰富的活动内容,浓郁的乡土风情推动着当地经济发展,促使着村级文化的整合,增进村际关系的和谐。进一步扩大利用广电文化、新闻出版、互联网、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宣传平台和途径;进一步丰富“秧歌下乡”内容;进一步统筹建设,合力推进发挥好村际公共文化设施的综合利用,让普通人、让秧歌人受益,建设美好乡村,营造村际和谐社会新氛围。

3.2 健全村际秧歌体育组织,完善社会支持网络

在各行政村秧歌组织的基础上,经过共同协商、共同融合、共同创新成全新的、富有多功能的秧歌组织,有助于提高秧歌的影响力,有助于规避村际交往的弊端,以新的秧歌组织网络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设施为基础,加强政府各部门的合作,做好宽带接入、运行维护及开展秧歌文化宣传讲座等有关活动,形成秧歌的社会网络化。引导和支持有益于村民之间、村际之间的秧歌活动。

3.3 打造村际交往秧歌品牌,全面开发村际交往功能

村际交往中的秧歌比赛、表演对村际关系有着良性的基础,通过制定完善的竞赛制度,组织定期的秧歌比赛,设定适合的比赛奖金,充分调动村际间村民参与的积极性,还可以利用有效的特色村际文化将秧歌与当地的文化旅游、节日旅游、民俗风俗旅游和生态旅游相结合,共同打造区域秧歌品牌,促进村际互动,放大村际交往功能,引入到长效、可持续的秧歌文化发展状态中。

参考文献:

[1] 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2] 童星等.网络与社会交往[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

[3] 秦文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大学生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的互动研究----以广西桂林、河南辉县为例[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4] 张剑.《胶州秧歌论述》[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

[5] 姜力源,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初探田],山东:山东大学,2013.

猜你喜欢

胶州胶东秧歌
里岔黑猪:引领胶味领鲜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同气连枝 和而不同——音乐维度下胶州秧歌与北方秧歌的对比关系研究
富平村里唱秧歌
胶东面塑——花饽饽
胶州剪纸的类型题材与价值研究
昌黎地秧歌
现代农业的胶州尝试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胶东育儿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