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黄淮学院为例

2018-01-27肖亚康

天中学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黄淮实训学院

肖亚康

(黄淮学院 体育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一、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改革的背景

体育是体现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逐渐成为社会大众的生活内容,而体育的社会化发展催生了多个相关行业岗位,社会体育指导、管理等方面的人才需求变化为体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 1994年增设了高等学校社会体育专业,后经过近20年的经验积累,2012年教育部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在新版本科专业目录中将社会体育专业更改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对该专业的建设赋予了新的内涵。这是由于在以往的本科专业目录中,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方向与体育教育专业过于接近,所培养人才的能力素质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需要,进而影响了该专业的招生和就业工作。

二、黄淮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改革举措

作为教育部应用技术大学改革战略研究试点院校,“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是黄淮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面对社会快速发展对体育人才需求的变化,黄淮学院开展了旨在完善复合型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系列社会调研工作,探索出了特色鲜明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黄淮学院通过扎实的社会调研,按照新专业目录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目标要求,围绕学校创办地方性、国际化、开放式、应用型、综合性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通过大量的社会体育人才需求调研,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改革,构建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3+1”培养模式。“‘3+1’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是企事业单位、学校、学生三方共赢的举措,也是学校强化实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的有益尝试,通过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合作,能够促进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改革,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双方合作的内涵和外延也能够得以丰富和拓展。”[1]。

(一)确立“3+1”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方案决定着人才培养的定位和途径,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具有指导作用。黄淮学院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都是经过教师和部分学生(含往届毕业生)、行业企业专家的研讨修订完成的。新的培养方案扩充了专业选修课程的数量,增加了专业技能培养的课时量,构建了校内外双导师制实习实训模式和“3+1”人才培养模式,使校内课程教学与校外实践训练有机地联系在一起。“3+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学生的本科学习阶段,前三年进行基本理论学习和基本能力训练,第四年在实习基地进行实践实训操作。在“3+1”人才培养模式中,最后一学年学生在相关行业领域合作联盟单位的岗前实践与锻炼,对于他们理论知识的巩固、实践能力和社会行业岗位适应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2]。

在黄淮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下,其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改革了课程体系,完善了课程教学大纲、专业实习教学大纲、专业教育实习工作方案及其考核与评价手段,构建了突出校企合作优势作用“3+1”培养模式。这种“3+1”培养模式以新的教学时间划分安排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实训的衔接更加紧密[3]。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新培养方案于 2010年开始实施,从近三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看,新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令人满意。

(二)改善教学条件

教学设施建设是专业建设的载体,优越的教学条件是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黄淮学院主要从两个方面改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教学条件:一是按照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标准加强专业实验中心和教学场馆建设,目前综合体育中心即将投入使用;二是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习实训行业岗位从社区和健身俱乐部扩展到地方部队、体育培训机构、体育营销公司等社会体育新视域,实习实训基地从当地扩展到经济发达地区。

(三)加强课程资源建设,把好质量监控

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高校的专业课程建设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建设中,黄淮学院注重与用人单位密切合作,将行业企业对人才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要求融入教育教学实践方案,从而优化了课程内容,丰富了网络课程资源,建成了6门主干网络课程,编著了3门具有专业特色、反映教学改革最新成果的教材;在实践教学中设置了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论文、军事理论与训练、公益劳动等环节,并在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中设置了学术活动、体质测量与评价、体育康复等系列内容,形成了俱乐部健身指导、社区体育指导与管理、地方特色项目等具有专业特色的核心课程群。

(四)提升“学习型”师资队伍水平,优化教学团队

师资水平是专业建设和培养方案实施的基本保障,教师的教学手段、创新意识、专业视野决定着其教学效果的优劣。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今,高校教师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适应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黄淮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师资培养计划旨在促进和鼓励教师自我超越,构建具有共同理想的“学习型”师资队伍。其具体措施为:为专业教师提供获取先进教学方法与经验的学习机会,通过引进培养等途径提高专业教师的学历层次、职称层次和业务水平;通过教学团队管理机制和奖励机制,使教师明确师资培养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激励教师发挥科研、教研潜能,多出高层次应用性成果;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激励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专业实践与参观学习。目前,黄淮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拥有教授3人、副教授14人、讲师10人、助教2人,其中“双师型”教师14人,国家级裁判员3人,有20人取得了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

(五)深化教学改革与科研转化

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合理地实施教学,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引导科研”,是高校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证。因此,对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来讲,应引导教师围绕体育科学发展的热点与前沿问题、结合社会基层体育工作发展的趋势深化科学研究,形成多学科交融的科研梯队与研究方向,根据专业建设发展需要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改革方略。近年来,黄淮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强化课程改革,注重实验开发、课程体系创新性改造和学生创新实践培养体系的构建,形成了一批既有理论创新又有实践应用价值的教改成果,先后完成省级教学改革项目1项,省级软科学科研项目4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3项,出版教材8部;注重研讨式、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不断丰富网络课程资源,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课外学习。

(六)建设特色课程体系

黄淮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设置的课程分为两大类:一是在前三学年开设的专业课程,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二是在第四学年开设的专业实践与实习实训课程,包括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俱乐部健身指导与管理等内容。该专业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还根据体育指导与管理工作的特点开设了创新创意应用与写作、文明礼仪等课程,并以微课程等方式将红拳、陀螺、板鞋、毽球、跳绳、广场舞、空竹、轮滑、健身气功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民俗项目引入课堂,通过这些特色项目的教学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运动技能、裁判水平和赛事组织能力,学校也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红拳保护培训基地,以及河南省少数民族传统项目陀螺、板鞋竞速、武术基地。近年来,该专业学生在全国武术、红拳大赛以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共获得奖牌70余枚,武术代表队在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中获得集体二等奖,16人次获得中国武术中段位和段位指导资格,这充分反映了其专业课程体系的特色。

(七)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立学生应用能力多维培养体系

黄淮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通过专业研讨和多方努力,在校内外15个合作发展联盟单位设立了实践教学基地,搭建了多维实践平台,实践实训的内容涉及技能培训、俱乐部指导与管理、社区调查与设计、社区健身与安全指导、赛事组织、居民体质健康检测等,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实训机会。该专业规定,学生在实习基地的顶岗实习和带薪实习均采用双导师制,即学生的实践实训主要由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负责,校内指导教师不定期地进行指导,这有利于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有效提高实习质量,实现学校与企业的互惠双赢。

(八)设立竞赛训练机制

对于体育类专业来讲,竞赛是检查提高教学效果的特殊方式,有利于丰富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凝练人才培养特色。设立竞赛训练机制是黄淮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第二课堂精品育人工程建设的重要举措。该专业组建了多个运动项目训练队,并制定了学生学科竞赛活动管理办法和奖励措施,这有利于充分发挥竞赛的作用,有效提高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水平与能力。

综上所述,黄淮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构建了“产学研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途径,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借鉴。

[1] 肖亚康.应用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3+1”培养模式下实践实训研究[J].武术科学,2013(9):96–99.

[2] 肖亚康.黄淮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武术类课程教学研究[J].中华武术(研究),2012(11):70–73.

[3] 徐杏玲,季敦山.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实施“3+1”教育模式探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4):105–106.

猜你喜欢

黄淮实训学院
黄淮麦区Fhb1基因的育种应用
水利诚信单位风采展示(驻马店市黄淮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仰望星空》黄淮自律体新诗英译研究
黄淮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室内设计作品选登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样规制作的任务实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