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与应用型学科结构改革
2018-01-27张彦群
张彦群
(黄淮学院 应用技术大学研究中心,河南 驻马店 463000)
目前,我国600多所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存在“重专业、轻学科”现象,学科结构与地方(区域)产业结构相脱节,这既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更不利于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新建本科院校亟待通过应用型学科供给结构性改革,实现由“以理论型学科为主的学科结构”向“以应用型学科为主的学科结构”的转型发展。
一、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建本科院校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主体。综观近几年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实践经验,新建本科院校在学科建设上既存在观念认识上的误区,也存在实践活动上的偏差。
(一)学科建设意识不强
对于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不少学者认为应该强化应用型专业建设而淡化学科建设,甚至有学者提出“淡化学科命题,不是泛泛而谈学科或者专业谁是龙头、谁更重要等老问题,而是基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要求、高等教育改革的历史逻辑和高等教育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做出的理性判断”[1]。“淡化学科建设”观点从根本上违背了本科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导致了高校学科建设的诸多“混乱”和广大教师的诸多“迷茫”。“淡化学科建设”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一个伪命题。研究型大学以学科建设为龙头,高职高专以专业建设为龙头,而新建本科院校应以应用型学科专业集群建设为龙头。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实力、服务社会能力、学科与专业建设水平不如研究型大学而高于高职高专,这是不争的事实。正是这一客观现实,决定了新建本科院校在学科建设上应走“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发展、应用型学科与地方产业一体化发展”之路。学科建设整体水平较低,恰恰从另一个层面说明加强应用型学科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我国各省级政府对区域高校的重点财政支持项目,主要是从推动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角度,持续加大对以政产学研合作项目为基础的应用型重点学科的财政支持。从某种程度上讲,新建本科院校漠视、淡化学科建设,实际上是一种“近视”行为,也与转型发展的初衷背道而驰。
(二)学科建设的应用性特征不足
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起步较晚,整体科研实力不强,学科布局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数学、物理、化学等一级学科,即使勉强建立一些所谓的“重点学科”,也大都与传统一级学科相关。
2008年教育部启动的新一轮本科教学合格评估,虽然没有设置学科、科研评估项目,但在其他评估项目中反映了两者对专业建设和教学的基础作用,加之2008年高考生源数量的减少,致使几乎所有的新建本科院校都开始意识到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与特色发展的重要性,应用型学科建设日益受到重视。然而,由于受到学校财力限制和传统学科结构制约,应用型学科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步履艰难,所建立的一些所谓的“应用型学科”大都是由传统学科“改造”而来,二级学科特性明显,理论研究“痕迹”挥之不去,既像是理论型学科又像是应用型学科。
(三)重点学科建设与地方(区域)主导产业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相脱节
目前,很多新建本科院校基于自身优势教学与科研团队以及优势学科平台建立的重点学科,大都集中在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笔者对黄淮学院、许昌学院、南阳师范学院、周口师范学院、黄河科技学院、南阳理工学院、安阳师范学院、商丘师范学院、平顶山学院、洛阳理工学院等新建本科院校的省级和校级重点学科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国文学、应用化学、应用数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等重点学科的重复率高达90%。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无论怎样努力,传统的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建设也难以与整体实力雄厚的研究型大学相媲美。新建本科院校在重点学科建设上普遍存在“自为自建”“关门自建”的现象,其省级重点学科及校级重点学科绝大部分是高校自身内部自然积累的结果,而不是依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建的结果。这样的重点学科与地方(区域)主导产业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脱节,许多科研成果难以产业化,对地方(区域)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创新驱动作用也极为有限。
(四)学科建设残缺不全
目前,很多新建本科院校虽然有学科建设发展规划,但其大多包含在科学研究发展规划中;虽然提出要重视学科建设,但投入力度不大,学科建设效果不明显,重点学科数量较少,如上述河南省10所新建本科院校平均每所只有3.5个省级重点学科;虽然明确了应用型学科发展方向,但建立的大多数学科又是传统学科;虽然有学科建设发展与管理制度,但其系统性不强;虽然拥有一定数量的学科团队,但其实力较弱;虽然拥有一定数量的学科带头人,但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极少;虽然建设有学科平台,但其数量较少,难以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虽然在学科建设上有一定的科研支撑成果,但其水平不高,特色不突出;虽然有一定数量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和产学研项目,但高层次、高水平科研项目数量较少……总体上看,新建本科院校的应用型学科建设步履蹒跚,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
二、新建本科院校加强应用型学科供给结构性改革的意义
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十分重视应用型学科建设,尤其重视交叉学科等新兴应用型学科建设,如德国科隆应用科技大学的建筑工程与环保技术学科、宾根应用技术大学的能源工程与加工技术学科,荷兰萨克逊应用科学大学的商业工程与企业管理学科、海牙应用科学大学的会计与控制学科,瑞士苏黎世应用科技大学的普通机械工程与材料加工学科,芬兰瓦萨应用科技大学的卫生保健与社会服务学科,均驰名世界。欧洲应用技术大学与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属同一本科层次,其优势特色学科主要集中在与地方产业紧密相关的新兴交叉学科,应用性极强,特色很突出,其建设经验值得我国新建本科院校认真借鉴。
重视不重视应用型学科建设关乎新建本科院校未来的综合水平和竞争实力,应用型学科建设的好坏更是衡量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尺。只要社会客观存在行业与企业之分、产业与职业之分,就客观存在高校的学科与专业之分、科研与教学之分,其道理很简单,学科对应的是产业,专业对应的是职业,只有“学科”和“科研”才能更好地对接与服务“产业”。
(一)应用型学科建设是应用型专业建设的基础
新建本科院校的特色专业,不管是省级特色专业还是国家级特色专业,抑或是校级特色专业,无不以优势学科作基础。以省级特色专业建设为例,没有与之相关的雄厚的学科队伍、学科平台和科研成果,欲想成功申请省级特色专业,几乎是不可能的。至于国家级特色专业,则需要更高水平的学科队伍、学科平台和学科成果作支撑。应用型特色教学→应用型特色科研→应用型特色学科→应用型特色专业,这是应用型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道路。
(二)应用型学科建设是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基础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2],为应用型高校的转型发展明确了人才培养模式,即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关键是与地方(区域)行业企业建立实质性的合作育人机制。行业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地方高校追求的是合作育人,两者最现实的合作途径是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可见,应用性科学研究是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突破口,新建本科院校只有高度重视产学研横向科研项目,才能给行业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进而与行业企业实质性地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因此,应用性科学研究、应用型学科建设是包括新建本科院校在内的应用型高校提高应用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
(三)应用型学科建设是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
新建本科院校要实现转型发展,必须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高、业务精湛、专兼聘结合的应用型师资队伍,其中,“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是重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建设“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的有效途径,而应用型学科建设正是培育应用型学科带头人、凝练应用型学科队伍、打造协同创新团队、壮大“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最佳载体,也是促进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技术研发能力和应用能力进而提高应用型教学能力的最佳途径。
(四)应用型学科建设是应用型科学研究的基础
《指导意见》第15条明确指出,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过程中,要“积极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行业技术创新体系,以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广泛开展科技服务和应用性创新活动,努力成为区域和行业的科技服务基地、技术创新基地”[2]。新建本科院校只有加强应用型学科建设才能推动应用型科学研究,为广泛开展科技服务和应用性创新活动打下基础,真正成为区域和行业的科技服务基地、技术创新基地。
(五)应用型学科建设是高校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不论是应用型人才服务,还是科技服务、资源服务、决策咨询服务和文化创承与创新,都需要应用性科学研究作支撑,都需要应用型学科建设作基础。可以说,应用型学科建设是高校提高服务地方(区域)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水平的有效途径。
(六)应用型学科建设是高校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的基础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和应用技术大学综合改革,其核心内容是通过高校自身的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仍然是所有新建本科院校当前及未来建设任务的重点。学科建设本身就是本科高校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的重点,撇开应用型学科建设而孤立地强调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是脱离现实的空谈。目前我国的100余所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示范高校,经过若干年的发展,能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应用技术大学或应用科技大学,关键之关键在于应用型学科建设的成效。
三、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学科供给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
目前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水平总体较低,相对于应用型专业建设,应用型学科建设的任务更加艰巨。
(一)立足办学定位,明确应用型学科发展方向
新建本科院校应围绕地方(区域)产业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重点加强促进地方(区域)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学科。具体讲,就是要与地方高校“服务面向”定位相适应,找准学科发展与地方(区域)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政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契合点,大力发展服务地方(区域)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学科。诚如冯向东先生所言:“大学中的学科水平,既应该体现在推动学科发展的贡献上,也应该体现在利用学科发展成果培养人才和研究、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贡献上。”[3]洛阳理工学院根据洛阳产业和河洛文化优势确立建筑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技术、区域经济学、洛阳文化创意等重点学科的经验,值得借鉴。
(二)立足产教融合,优化应用型学科结构
新建本科院校应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明确先后”“分清主次”“错位发展”的原则,逐步调整学科结构,优化学科布局。第一,应巩固已有重点学科。发展应用型学科,并不排斥原有重点学科,而是要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使原有的重点学科更具应用性,实力更强。第二,应重点建设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学科,通过校地互动、校企合作共建协同创新团队,着力培育小微应用型学科。第三,应“少而精”地重点建设若干个优势特色学科,并跨学科、跨专业、跨产业、跨高校组建协同创新团队,以此作为学校专业硕士点或工程硕士点建设的基础。
(三)立足“四跨”团队,汇聚应用型学科队伍
不论是学校层面的重大学科集群建设,还是二级院系层面的重点学科建设,都需要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应用型师资队伍。在学科队伍建设上,新建本科院校应努力营造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的生态环境,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加强应用型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应通过建立跨学科、跨专业、跨产业、跨高校的“四跨”学科团队等措施,加强应用型学科团队建设;应加强应用型学科梯队建设,注重青年教师队伍尤其是高学历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使学科队伍更富有朝气和发展潜力。
(四)立足校企合作,共建应用型学科平台
应用型学科平台是应用型学科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人才的聚集地,是信息汇聚与交流的中心,是不同学科交叉、融合的结合带,是实践科技创新思想的最佳基地”[4]。在应用型学科平台建设上,新建本科院校应充分利用专项资金加强重点专业实验室、实训室、工程中心、技术研发与推广中心、协同创新基地、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创新平台建设,使先进教研仪器设备能够满足应用型学科建设的基本需要;应加强基础实验室、实践教学与科研基地、学科专业教研室建设,使之满足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需要;应通过校地互动、校企合作共建各类创新平台,建立开放式、多功能应用型学科平台,以满足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应整合校内、校外学科平台资源,通过资源优化整合,提高学科平台的使用效率。
(五)立足制度创新,完善应用型学科建设制度
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的相关制度大多是基于传统学科建设基础建立的。为了适应应用型学科建设,新建本科院校还应建立应用型学科培育与设置管理制度、应用型学科建设评估标准体系、应用型学科动态调整机制、应用型学科科研管理与奖惩制度、应用型学科建设资金管理制度,并完善与应用型学科建设关系密切的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制度。
(六)立足地方产业,突出应用型学科特色
“特色既是一个学科的立足之根,又是一个学科的竞争之本。”[5]新建本科院校应遵循“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等原则,重点建设特色学科。在特色学科建设中,新建本科院校应努力使应用型学科与地方(区域)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度契合,以地方产业特色凸显高校的学科特色;应着力彰显自身的科研特色,不论是科研项目还是学术著作、学术论文、发明专利、技术应用与推广项目,都应突出横向产学研特质,以横向产学研项目带动纵向项目,使科研成果服务地方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效更加显著;应着力彰显自身的文化特色。
(七)立足品牌效应,打造应用型学科文化
在应用型学科文化建设上,新建本科院校应通过应用型学科带头人、学科团队、学科队伍建设,着力打造应用型学科建设的精神文化,凝练应用型学科建设的精神与灵魂;应创新应用型学科管理与服务机制,着力打造应用型学科建设的制度文化;应通过合作共建和协同创新,着力打造应用型学科建设的行为文化,逐步建立学科团队基本相同的科研方向、相应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应通过应用型学科平台建设,着力打造应用型学科建设的物质文化,使学科的仪器设备等更具应用性、产业性、地方性和特色性。
四、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学科供给结构性改革的推进策略
(一)结合地方(区域)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制订应用型学科发展规划
绝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都有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但较少有学科建设发展规划,这不利于应用型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新建本科院校应与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密切合作,认真调研地方(区域)的产业发展状况、科技发展状况和人才需求状况,尤其要研究地方政府制订的产业、科技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以此作为制订学校应用型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的依据。
(二)依托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带动应用型学科建设
“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重点支持100所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变,其他地方本科高校也大多获得了省级财政或市级财政“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的支持。新建本科院校应以“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为契机,瞄准地方(区域)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校企合作,大力推进应用型学科的基础条件建设和内涵建设。应用型学科有大小之分,其中“应用型大学科”是学校层面的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优势特色学科,“应用型小学科”包括二级院系层面的彰显院系特色的学科和跨院系的交叉学科。“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高校应重点建设服务地方(区域)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大学科,为学校的硕士点建设奠定基础。
(三)加大资金投入,实施应用型学科建设工程
应用型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十三五”乃至更长的时期内,新建本科院校必须设立学科建设专项资金,加大应用型学科建设投入力度,为应用型学科建设工程的实施奠定基础。应用型学科建设工程的组织实施,不但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建设任务和保障措施,而且要有具体的行动计划作支撑。新建本科院校只有建立结构合理、水平较高、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较强的应用型学科体系,专业硕士点或工程硕士点建设才有更好的依托,才能更早地实现转型发展和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目标。
[1] 董国豪,罗明华.论转型地方本科高校淡化学科的理解维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2):43–49.
[2]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2015-10-23)[2017-12-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511/t20151113_218942.html.
[3] 冯向东.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2(3):67–71.
[4] 张淑林,裴旭.高校集约性学科平台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6):16–20.
[5] 谢桂华.关于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2(5):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