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动力素质对于篮球运动员的影响

2018-01-27林进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心理素质注意力人格

林进

1.前言

篮球运动属于集体配合项目,在比赛中当两个队在技战术水平相当的情况下,就是运动员全面综合素质的较量,意志品质坚强,心理素质过硬的运动队往往能够取得最后胜利。可以说每个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好与坏,直接反映出团队的整体战斗力,篮球运动是斗智斗勇的竞技比赛项目,场上情况瞬息万变,优秀篮球运动员必须根据临场情况随机应变,合理地组织各种进攻战术,积极贯彻教练的意图。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篮球运动员,不仅要有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平和良好的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稳定的心理素质,培养运动员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运动训练过程中一项不可少的内容。“人格因素”是心理素质的动力素质。当前许多研究表明,心理素质好坏与个人的“人格”因素有密切关系,为此,运用“人格”的理论研究成果,可以探讨我国篮球运动员心理稳定性规律,克服比赛紧张的心理状态,为选拔和训练优秀运动员提供理论参考。

2.人格的界说

人格一词在涵义上有三种解释:一指人品,与品格同义,是社会上的一般解释;二指义务主体之资格,是法律上的一般解释;三指人的个性,与性格同义,是心理学上的解释。由此观之,在心理学上虽一直沿用人格一词,惟就其所表达的确切意义而言,称之为性格似较为妥切。人格叶一起是心理学上的重要主题之一,但历来心理学家给予之界说,颇不一致,原因是不同的理论学派,对人格有不同的看法。《现代心理学》对人格(Personatity)一词界定为:人格是个体在对人对己及一切环境中事物适应时所显示的异于别人的性格;个体的性格,系在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下,由逐渐发展的心理特征所构成;而其心理性表现为行为时,则具有相当的综合性与持久性。此一界说,在语意上仍然有欠明确之处,尚须进一步补充说明:《心理学》——学习与应用认为:“较通俗的说法是:人格也称个性,是人为的特点的一种组织,人有表现于外的给人印象的特点,也有外部未必显露的,但可以间接测得和验证的特点。这些稳定而不同于他人的特点模式,使人的行为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它表现了一个人由表及里的,包括身心在内的真实特性,这就是人格。在心理学上,人格可定义为: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性,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进在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价值观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

2.1 人格与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中国的本土化概念,人格西方心理学中常用的概念,关于心理素质和人格的关系。以前也有人探讨过,有些人直接把心理素质看成是人格,比如刘晓陵等认为心理素质就是人格或个性。刘华山认为,心理素质就是个性心理品质的在人生活实际中的综合表现。还有人则认为人格只是心理素质的有机成分,如钱含芬等认为心理素质是一个由心理能力素质(智力素质)、心理动力素质(人格因素)和身心潜质三个亚系统交互作用的,动态同构的自织系统。

3.人格因素与篮球运动的关系

竞技篮球的竞争,不仅是身体机能、运动技术、战术水平、智力因素的抗衡,也是心理动力素质人格因素的较量。事实表明,智力因素并不能决定一切。人格因素对竞赛过程的直接制约和影响,主要表现为它对比赛过程的动力作用和调节作用。一场激烈的篮球比赛,无处不体现出人格因素的影响。如在比赛中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受来自对方,裁判和观众等外界环境的干扰;在比赛中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发挥应有的水平和能力,及时摆脱焦虑、急躁、泄气都是取得比赛胜利的关键。一只球队在比赛中难获佳绩,可以发现许多原因:球员的培养和使用不当,训练的方法与质量存在问题等,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平时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欠缺,运动员在比赛中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人格”素质水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

3.1 比赛规模、性质及比赛任务产生的心理压力

比赛规模大且赛事重要时,人们对比赛的结果期望值较高。“人格”水平低下的运动员就过多地考虑比赛的重要性以及是否完成任务带来的后果,往往出现过分激动。每次大赛前的准备期,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和身体状态。已进行了充分准备,不会再有过大的波动。但如果运动员过度兴奋,情绪的细微变化就会减弱对神经系统和中枢的调节活动,导致竞技状态大起大落,从而影响到比赛结果。赛前过分激动也与运动员的训练水平、比赛经验和比赛动机、自控能力以及意志力等有关。处于这种状态的运动员主要表现为焦虑、惊慌、过早兴奋、甚至有害怕,注意力不能集中、心律加速、呼吸急促、口渴等现象。“人格”水平较低的篮球运动员还可能出现盲目自信,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对即将来临的比赛的困难和复杂性估计不足,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这种心理状态下的运动员看起来好像很兴奋,但不够沉稳不能冷静思考;对困难不以为然,不动员自身全部力量不克服困难,在比赛中一旦遇到挫折或逆境,情绪便一落千丈,束手无策,进而放弃比赛。

3.2 对比赛场地的喧闹环境产生的不适应

篮球比赛场地和环境等方面的变化,以及观众倾向性的噪声、谩骂等不礼貌行为,媒体的宣传压力,都会使“人格”水平低下的运动员精力分散,产生急躁和反感情绪,从而直接影响技术和战术水平的正常发挥。

3.3 竞赛中比分对运动员情绪的影响

篮球运动不仅具有激烈性,而且还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在双方快速防反转换中会呈现出暂时的缘分领先、相持、落后等不同情况这些都将直接干扰和影响运动员的情绪,比分越接近、比赛越临近结束、球场上气氛越紧张,对运动员心理的冲击就越强烈。在比分领先时,本方运动员容易陶醉,情绪兴奋水平过高,从而导致知觉能力下降,动作变得呆板和不协调,给对方以可乘之机,致使反胜为败。在比分落后时,又想尽快扭转局势,“人格”水平低下的运动员极怕自己失误,又埋怨别人失误,相互之间产生消极情绪造成技术、战术的配合不好,不能抓住战机扭转局势,反而越打越糟。在比分相持和决战阶段,这些运动员思想过于集中,造成精神紧张、思路狭窄,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失误。另外,由于战局接近尾声,运动员的心理压力增大,赛场上出现要负责任的处理球行为,情绪上的拘谨导致行为上的犹豫,往往越怕失误越出现失误。

3.4 双方实力对比对运动员的影响

对手较强,实力较差一方的队员往往人产生“畏敌”心理,对胜利缺乏信心,对克服困难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临场表现出斗志不高、动作不果断、束手无策等现象。对手较弱,又容易产生轻敌的心理,如在临场比赛比较顺利时,“人格”水平低下的运动员往往表现为防守不积极,进攻中处理球随便,若遇到困难,特别是全队处于落后被动局面时,他们可能会产生急躁情绪,防守容易犯规,进攻上会失去正常节奏,从而成功率降下低。与对手实力相当时,容易产生想赢怕输的心理状态,主要是怕自己在比赛中发挥不好而影响全队的胜负,对如何克服困难想得少,顾虑重重,怕这怕那,致使行动不果断和反应迟钝。

3.5 裁判员的判罚以及队友犯规失误的影响

裁判员错判、漏判,会激怒受损方运动员从而影响技战术的正常发挥。而运动员尤其是本方主力运动员犯规较多时,“人格”素质水平低下运动员的情绪往往受到干扰,表现为沮丧或浮躁,造成技术动作变形,战术配合不协调,从而使本队在比赛中处于不利局面。

4.加强心理训练,提高篮球运动员心理动力素质水平

心理训练是运动训练重要内容之一,它对培养运动员稳定的、良好的心理动力素质,促进训练质量的提高,以及在比赛中发挥出较好的运动技能水平,创造优异的成绩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地解决运动员在比赛中暴露的问题。

4.1 集中注意力训练

集中注意力的训练是一种主要的注意力调节方法,集中注意力是指:人的身心倾向于某个目标,不分心,不受各种内外界因素的干扰。实际上注意力集中能力是运动员的一项重要的心理品质。这种能力既与先天的神经系统特征有关,又与后天进行系统的有意识地训练培养有关。具体方法:1.)有意识地安排运动员在外界干扰比较严重的环境下进行训练,在平时训练中,教练员有意识地安排运动员在不利的情况下或嘈杂的环境中坚持技术训练。并要求运动员要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运动员通过意志努力,集中注意力完成技术动作通过这样的反复练习,以提高运动员集中注意力的能力;2.)在平时的训练中,有意识地培养运动员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致志,聚精会神的习惯,以提高运动员集中注意力的能力;3.)运用祖国传统的气功方法即调心、调息、调姿来调节人体心理与生理机能。它是一种神形并练,内外结合,整体练习的方法,对于稳定运动员参赛情绪排除外界干扰,使运动员的注意力集中于前的活动能起到重要作用。赛前进行气功练习法,可训练自己意识状态,使运动员临场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得到纠正,提高自控能力,有利于运动员在比赛中较好地发挥应有的技术训练水平。

4.2 握手放松法

握手放松法是根据舒尔特兹创造的自律训练法形成的一种自我心理调整方法。此方法较为简单,运动员在开始比赛之前,闭目深吸气的同时把手使劲地握起来,当手松开,这样可以减轻自己的紧张程度,调整情绪状态。这是一种在临场或比赛时较为适用和有效的方法。

4.3 积极的自我暗示法

积极的自我暗示训练是运动员用自己的思想、词语对自我的心理施加积极的影响,以调整和控制情绪、意志和注意力等心理活动,从而在比赛建立良好心理状态。例如运动员在比赛中借助自我说服、自我命令等语词组成一些套语,通过默念、思维和想象,按一定的模式对自己的心理施加影响。例如:运动员在赛前感觉信心不足,可边想边默念:“我感到浑身是劲”、“我相信我能成功”等等。通过积极的暗示会使运动员增加一般无形的力量,能起到增强自信心,稳定情绪、振奋精神。从而更好地赢得比赛。

5.小结

竞技体育的竞争,不仅是身体机能、运动技术水平的抗衡,更重要的是心理动力素质“人格”的较量。篮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影响比赛的技、战术水平的发挥,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取得比赛胜利的关键。心理素质的好坏与运动员的心理动力素质有密切关系。

在加强篮球运动员技术训练的同时,应与心理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心理训练融会于技术训练之中,提高运动员的心理动力素质,培养具有控制自己心理稳定性的能力,使之在比赛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发挥自己应有技术训练水平,以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与文献:

[1] 郭亨杰,《心理学》学习与应用[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P35.

[2] 张春兴,现代化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P449.

[3] 张大均,论人的心理素质[J].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2003 (8).

[4] 王志军,张克仁等 情商与排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3).

[5] 张铭, 影响保龄球运动员心理状态的因素及心理训练方法[J].辽宁体育科技.2005(2).

猜你喜欢

心理素质注意力人格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让注意力“飞”回来
本期话题:如何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
青少年皮艇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探讨
A Beautiful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
漫画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