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井喷式”马拉松现象的对策分析

2018-01-27刘志华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马拉松赛马拉松赛事

刘志华

1981年9月经国际田联批准由中国田协举办了首届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开启了中国马拉松运动的蓬勃发展,中国田径协会按照简政放权的要求,变革管理模式,率先取消马拉松等群众性赛事审批,激发社会力量办赛的积极性,马拉松运动出现了“井喷式”发展,赛事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速度,参赛人数更是节节攀升,截至2016年底,近280万人参加了328场马拉松赛事,且中国田协提出到2020年全国马拉松及各类路跑赛事要超过800场,参赛人次超过1000万的规模。国内马拉松的爆发已经不止局限在体育领域,甚至已经成为全民探讨的一种社会现象,马拉松运动的蓬勃发展是政府引导下的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还是商业运作模式下的炒作与开发[1],只有审视不足、遵循规律、开拓进取,把握机遇与挑战,才能促进马拉松运动的持续健康发展。

1.追求地域特色的金牌赛事

2500多年前,当希腊人菲迪皮茨将战场上的捷报从马拉松传回雅典时,他不会想到自己开创了一项运动。在平均每天都要举行一场马拉松赛的今天,为了吸引更多跑者前来参赛,众多赛事主办方煞费苦心,力争把赛事办出特色。“乡村马拉松”、“森林马拉松”、“草原马拉松”、“高原马拉松”、“沙滩马拉松”、“城墙马拉松”、“校园马拉松”、“红色主题马拉松”、等特色关键词令人目不暇接。中国田协乐见其成,面向全国开展马拉松“特色赛事”评选,鼓励主办方在赛道选择、赛事组织、宣传营销、文化展示等方面开拓创新[2]。中国田径协会与合作伙伴一起打造了一批诸如10公里锦标赛、“一带一路”马拉松系列赛、半程马拉松和全程马拉松锦标赛等系列标杆赛事,2017年借鉴世界六大满贯的理念和经验,推出了“中国马拉松大满贯”联盟,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拉松大满贯,希望整合中国马拉松最优秀赛事资源,为中国马拉松树立顶级办赛标准,推动中国马拉松赛事国际化、规范化、市场化的运作与发展,弘扬大众体育精神,搭建更高水平交流平台,为中国马拉松事业发展与前行发挥示范作用。

马拉松已经成为满足人民健身需求、提高人民幸福指数、宣传城市品牌形象[3]、推动城市文化繁荣、促进社会和谐、凝聚人心的综合性民生工程[4]。井喷式发展的马拉松产业让全民健身与城市狂欢贯穿全年,城市对外开放的“名片效应”正在逐渐显现,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马拉松以城市的地标建筑、风景名胜、人文风貌为主,体现在赛道规划、嘉年华等一系列地域差异。围绕主办城市的地域特色做文章,这样的安排不失为一种吸引马拉松爱好者的手段,赛事组织者要深度挖掘地域文化历史资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赛事风格,真正将马拉松赛事办的更好,办出特色与品牌。柏林马拉松赛举办时气候宜人、赛道平整,有利于跑出好成绩,以马拉松竞技性为招牌,成功吸引了众多高手前来参赛。而波士顿马拉松赛在1986年前一直沿用古希腊的方式对优胜者授予橄榄叶花环,则是对马拉松人文的传承。贵州六盘水马拉松向世界展示了“世界那么热、我要去凉都”的品牌形象,将六马打造成全国唯一的夏季马拉松金牌赛事。马拉松文化不仅体现在赛事的举办上,也体现在举办城市的赛事服务水平上,更体现在参赛者的素质上[5]。挖掘马拉松文化内涵,多维度地展示城市人文地域特色,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与品位,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与动力。城市特色有助于推动马拉松运动初级阶段的发展,但城市特色不等同于马拉松的文化特色,马拉松赛事的本质特征是要回归之本源,探寻这项运动本身所蕴含的文化体系,赛事组织者要将地方特色融入马拉松精神,不仅仅限于赛道多变的地形等外在表现形式,更应展现运动本身所具备的独特魅力,打造适合地域发展、赛事服务一流、文化底蕴丰厚、精神特质独特的马拉松金牌赛事。

2.推动赛事认定标准群众化

社会体育学者卢元镇认为:“马拉松热是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产物,也是经济与社会转型的标志。” 在中国,马拉松比赛之所以成为城市的节日,是因为它承担着城市嘉年华或狂欢节的作用[6]。马拉松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和精神需求之外,具有非常多元化的社会功能。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提出加快“健康中国”建设,2016年又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共建共享、全民健康”被确定为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纲要提出了到2030年建设健康中国的主要指标。作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项目,马拉松有能力也有义务在推动全民健身、建设健康中国的大潮中担当起排头兵角色。国内马拉松的爆发已经不止局限在体育领域,甚至已经成为全民探讨的一种社会现象,归根结底是源于普通大众强烈的内在需求,是一种新的展示自我和社会交往的平台,成为全民健身新时尚。

近年来中国马拉松运动发展迅猛,越来越多的人们投身到跑步运动中来,赛事数量和跑步人群呈现井喷式发展态势,但赛事组别设计上并没有细化,造成了专业选手与非专业选手的同台竞技,动辄上百万的奖金几乎被“黑色”选手垄断,网络上更是出现了“非洲学生中国跑马‘淘生活’:月收入可达两万元”的专题报道,大众选手很难染指名次并获得丰厚的回报,越来越多的跑者希望得到赛事的认可。赛事奖项改革成为马拉松改革的重点,年龄因素是选手参入马拉松获取名次的最大障碍,海口马拉松一直以来都在推行年龄组奖励办法,现在北京马拉松也开始尝试以年龄组别参赛,并设置了年龄组奖励,以满足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精神追求的需要。马拉松其独特的赛事魅力能够激发人们的参与动机,希望得到社会认可的跑者越来越多,但是缺少能够被公认的大众选手水平衡量标准,因此,2015年末中国田协发布了《中国马拉松及相关运动大众选手等级评定标准及实施办法》,标准划分为4个等级设置,7个年龄段,基本能够覆盖不同水平的跑者,最低等级的选手只要完赛即可,标准的实施并不是为了提高大众选手的竞技水平,而是在于满足日益强烈的跑者需求,推动马拉松运动的普及与提高,鼓励大众参加跑步健身活动。日本作家兼跑者村上春树在书中写过:“在跑完全程时,能否感到自豪或类似自豪的东西,对长跑选手而言,可能是最重要的。”这种自豪,不仅来自成绩,也应该来自赛道上的表现[7]。在马拉松运动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每个跑者都应该了解科学锻炼、参赛准备和参赛礼仪方面的知识,这是让跑者对自己负责,也是对跑者除了成绩这个“硬实力”之外“软实力”的要求。文明参赛已经成为这项运动在新阶段中需要去完成的目标,将涌动的马拉松办赛、参赛热潮转化为对办赛品质的追求和对参赛本身的敬畏,而这不仅是中国田径协会的任务,更是每一个马拉松从业者和参与者共同努力的方向。

3.促进体育产业的品牌建设

当代马拉松运动的外延不断扩大,它不仅是体育竞技,而且是大众体育休闲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已经成为诠释运动健康生活理念的社会平台,成为举办城市宣传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成果的窗口,成为凝聚城市公众向心力的纽带,成为展示城市居民积极向上精神风貌的舞台,成为推动城市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动力[8]。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46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中国体育产业达到5万亿的目标。以厦门马拉松为例,2015年带来直接经济效益2.07亿元,带动经济效益达2.55亿元,而2016年带来直接经济效益2.3亿元,带动经济效益为3.25亿元。马拉松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日益显现,但体育产业在中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井喷式”马拉松现象折射出大量的问题,我们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因噎废食。对一个城市来说,马拉松衍生的跑步经济市场潜力巨大,发挥市场资源的配置作用,以赛事为龙头进一步发掘体育产业,凭借着精心的组织、贴心的服务、全方位多层次的安全保障体系、高效率多维度的市场开发运作,推动整个产业链的融合发展,促进城市品牌与经济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该项赛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9]。

马拉松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一片新蓝海,有力地拉动了消费和投资,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10]。充分利用体育赛事品牌化发展平台,推进体育赛事的市场化运作,拓宽体育招商引资渠道,挖掘和培育赛事广告策划、冠名赞助、娱乐表演、休闲旅游等体育市场,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拓展体育产业领域和发展空间。马拉松衍生的“跑步经济”市场潜力巨大,有力带动了当地住宿、餐饮、旅游、交通和商品零售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其相关衍生效应所导致的长期收益更为可观。马拉松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平台,催生了一大批以体育赛事、跑步APP、智能设备、跑步培训为主的创业公司,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软硬件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马拉松”经济新形态正逐渐形成。马拉松的品牌建设意义深远,有力地提升了城市美誉度,成为展示一座城市的窗口,成为政府提供社会体育公共服务新平台和城市营销新载体。作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力的赛事,马拉松有能力有义务推动群众体育和产业发展,进一步推动马拉松的市场化和专业化运营。形成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良性发展模式,构建起“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新机制,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蓝海和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动力[1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马拉松参赛者用脚步丈量生活,成为助推城市经济发展、宣传经济文化建设成果、推动城市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展示全民健身精神风貌的舞台,我国的马拉松运动必将迎来更加灿烂和辉煌的明天。

4.结束语

井喷式马拉松现象的产生,归根结底是源于普通大众对健康生活强烈的内在需求。中国马拉松运动还处于初级阶段,政府要积极转变角色,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创新监管机制和服务力度,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多样化、特色化赛事,不断丰富马拉松赛事类型,满足大众多元化、个性化的参赛需求。加强对大众选手科学训练知识和马拉松礼仪的普及与教育,引导选手科学训练、健康参赛、文明参赛,促使马拉松运动实现健康、持续的发展。中国马拉松井喷式增长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自然现象,未来还将保持高速增长,相信未来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程度的提升和办赛经验的积累,赛事认定标准的群众化和体育产业品牌建设的规范化,运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减少,推动我国马拉松运动健康持续蓬勃发展,以“奔跑的中国”推动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

[1] 王海,王大卫,李颖川等.我国马拉松赛事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12):46-49.

[2] 刘旸.马拉松跑过2016,留下哪些深刻足迹?[N].南方都市报,2016-12-26(GB03).

[3]刘辛丹,吕兴洋,李惠璠.基于网络跑记的马拉松赛事形象研究——以北京马拉松为例[J].中国体育科技2016(52)6:38-42.

[4] 吴艳.我国部分国际马拉松竞赛管理过程研究综述[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33(2):86-88.

[5] 侯珂珂.马拉松:火热背后的冷思考[EB/OL].光明网-光明日报,2016-06-07.

[6] 陈赢.马拉松热潮中的“冷”思考[EB/OL].中国新闻网,2016-12-12.

[7] 晨曦.跑马拉松,要知礼仪(体坛观澜)[N].人民日报,2016-04-24(08).

[8] 祝良,黄亚玲.城市马拉松赛文化特点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9):25-29.

[9] 张晓琳.我国马拉松赛事“热”现象的价值解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6,35(4): 118-122.

[0] 靳英华,原玉杰.北京国际马拉松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1):1446-1448.

[1] 刘小龙.“放管服”结合 中国田协积极引导马拉松[N].中国体育报,2016-11-11.

猜你喜欢

马拉松赛马拉松赛事
本月赛事
冰上马拉松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学习是一场马拉松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我国马拉松赛事的文化价值及生成机制分析
禧玛诺全新一代XTR M9100 为山地越野赛、长距离耐力赛和马拉松赛车手而生
海南国际马拉松赛医疗保障的做法
一起来跑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