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运动智力研究的现状及趋势

2018-01-27王公平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智力运动员运动

王公平

1.西方的智力研究及其对我国智力研究的启示

智力问题历来为人们所关注,长期以来一直是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的重要研究领域,尤其随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人们对智力的认识日益深入,正在逐步逼近智力的本质。第一个对智力进行科学研究的当推高尔顿,他在19世纪80年代开创了用生理测量来研究智力的先河,他指出:智力主要由遗传决定,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其分布服从常态,其差异可以用生理方法加以测量。由于生理计量取向的智力测验在当时不具备教育上的应用价值,因此,人们逐步改以心理取向来鉴别人类智力。

随着因素分析法的兴起,斯皮尔曼在20世纪初第一个把因素分析法用于智力研究,提出了智力的二因素论,其要义认为人类智力的内涵包括两种因素——G因素和S因素。遵循因素分析研究方向,瑟斯顿在30年代进一步指出:人类的智力包括七种基本能力。同样循此思路,吉尔福特于5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智力结构论,后经逐步修正,该理论最终认为人类的智力结构是一个由三维心理向度(内容、操作和产品)构成的的立体结构,共包括150种不同的能力。在用因素分析来解释智力的众多理论当中,较有影响的还有弗农的层次结构论和卡特尔的智力形态论。上述理论均采用因素分析的观念和方法来界定智力的性质,统称心理计量取向的智力理论。

心理取向自取代生理功能取向后,长期以来一直占统治地位,但随着心理科学的发展,日益遇到许多难以克服的障碍和困难,暴露出许多缺陷和不足,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与挑战。对传统智力观念最具挑战性的理论首推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元论和加德纳德智力多元论。这两种理论不赞同用心理计量来研究智力,自80年代提出以来,目前在西方极具影响力。智力三元论以信息加工心理学为理论依据,用认知历程的观点来解释认知活动过程中的各种心理能力。按三元论的解释,个体智力上的差异缘于个体在面对刺激情境时对信息处理的方式不同使然,因此,要想鉴别个体的智力,就必须设法测量个体在认知情境中对信息加工处理的方式。三元论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认为智力由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应用能力三个相对独立的方面组成,智力的差异就表现为这三个方面的不同组合。与三元论有着同样时代特征的代表性新兴理论是加德纳的智力多元论,多元论对智力观念提出了全新的诠释,认为传统智力理论及其测量方法不仅窄化了智力,甚至曲解了智力。智力并非象传统定义所说的那样以语言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和衡量标准,智力与一定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价值标准有关,不同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人对智力的理解不尽相同,对智力表现形式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因而,智力应以能否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生产创造出有效产品的能力为核心和衡量标准。多维取向的智力研究及其理论代表了智力研究的发展方向,由此,传统智力观念及其测量方法势必将发生根本性转变。

西方的智力理论在世界范围内自始自终都占据着主导地位,引导着各国智力研究的开展,其对我国当代的智力研究同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可以说是关键性的和决定性的),我国对智力问题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正是从借鉴和移植西方的研究开始的。当然,在受西方研究启发的同时,我国也开展了一些有着自己特色的研究。

2.我国学者对智力的理解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的大贤们就开始萌发并阐述了一些有关智力的基本观点。孔子对智的看法是“智即知人”;墨子认为智力是人生而有之的感知能力;孟子认为人如生俱来的认知能力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就转化为人的智力;老子认为智是对道的直觉把握;王充进一步对智与能的关系加以了辨析,提出了“智能之士”的概念。至于隋末的科举制度更被中外普遍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智力测量实践。

我国虽有着较为丰富的智力心理学思想,但对智力进行正式科学研究的历史却不长。五四运动前后,学者樊炳清、廖世承、陈鹤琴、费培杰、陆志伟等人开始引进和修订国外的智力量表,并在国内进行了较小规模的测验,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由于当时国内战乱不断,虽有吴天敏等人的断续研究和零星成果,智力研究在我国一直未有大的进展。直至新我国成立后,智力问题才重新受到重视和关注,尤其到改革开放以后,智力研究更成为心理学研究的重点领域,成为广大教师、家长和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80年代初,我国学者吴天敏、龚耀先、林传鼎、张厚粲等人修订了一批最新的智力量表并用于国内的智力研究。其突出贡献在于深化了对智力的认识,形成了较为科学的智力概念,并初步开创了对智力的“本土化”研究。在智力本质的认识上,形成了四种主要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智力是人的认知能力,如:燕国材认为智力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五种认知能力构成;朱智贤认为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方面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感知记忆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创造力。第二种观点认为智力由多种能力因素构成,如王极盛认为智力是各种能力的综合,不仅包括认知能力,还包括实践操作能力。第三种观点认为智力是神经生理特性的反映,如吴天敏认为智力是脑神经活动和由它引起并与之相互作用的意识性心理活动的协调反映。第四种观点另辟溪径,提出了智力结构的新设想,如吴福元认为智力是由遗传亚结构、认知亚结构和动力亚结构有机结合而成的一个整体。

3.我国学者对运动智力的研究

3.1 运动智力概念的提出

借鉴国外智力研究和我国智力研究的成果,我国学者对运动员的智力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受认知心理学的影响,我国学者认为运动员的智力应以运动员应对运动情境和运动任务的特殊性为出发点,以应对运动情境要求的特殊能力为基础和核心,脱离具体运动环境条件去谈运动员的智力,用传统的智力观和传统的智力测量工具不可能揭示运动员智力的本质特征。基于上述认识,张力为在1993年大胆地提出了运动智力的概念,并给运动智力勾画了一个一般性的定义:运动智力应在具体运动情景条件下来理解,运动智力是人们在掌握运动技能和表现运动技能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或特征。

3.2 传统智力测量取向的研究

我国对有关运动智力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这一领域,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以传统智力观念为依据,以智力差异理论为指导,在体育运动领域对不同级别和水平的运动员的智力进行研究,即采用传统智力测验对运动员和普通人进行对照测试,来探讨体育运动与智力的关系及运动员的一般智力特征。上述研究的侧重点各有所不同,研究结果也不尽一致,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基本结论。

第一种观点认为运动能力的高低不受智力的影响,运动与智力为低相关。支持这一结论的实证研究主要有:相厚在1983年对智商优秀儿童和智商一般儿童进行的“镜画”运动学习实验;孙平在1985年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和文理科大学生进行的韦氏成人智力测试实验;毛志雄在1992年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和文理科大学生开展的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张力为在1994年对乒乓球运动员开展的韦氏成人智力测验;葛春林在1995年对少体校运动员开展的希—内智力测验。第二种观点认为运动水平的高低受智力水平的制约,智力低下者不可能达到很高的运动水平,运动训练有助于智力的发展。支持这一结论的实验主要有:周家骥在1985年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和文科大学生进行的韦氏成人智力测验;李少丹在1988年对高水平自行车和篮球运动员进行的韦氏成人智力测验;刘淑慧在1989年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和文理科大学生进行的瑞文标准推理测验;祝蓓里在1991年对健将级运动员进行的韦氏成人智力测验;潘前在1991年对羽毛球运动员智力发展状况进行的调查研究;周成林在1993年对少年运动员和中小学生进行的智力对比测验。第三种观点不但充分肯定一般智力对运动训练和比赛的积极作用,而且还强调不同的运动项目需要有专门的特殊智力。支持这一结论的研究主要有:柳立红在1992年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的瑞文标准推理测验;林逸奇在1992年对不同水平排球运动员进行的智力状况调查;严进洪在1992年对不同级别篮球运动员进行的智力测验。

3.2 认知取向的研究

认知心理学是运用信息加工观点来研究认知活动,其着眼点在于探索和揭示决定人类外部行为的内部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著名心理学家安德森甚至认为认知心理学就是阐述智力的本质和过程的理论。认知发展取向的智力研究受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推动,目前在国外已据此取向编制出了数种智力测量量表。我国对这一取向的智力研究颇为重视,并在运动智力领域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我国学者张力为、任未多、葛春林等人通过研究指出,体育运动不仅仅是躯体的运动过程,更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是一系列的连续的信息加工过程,认知策略强有力地影响和制约着专项智力水平。其中张力为尤其强调“应当在具体运动情景条件下来理解运动智力”,认为运动智力就是“人们在掌握和表现运动技能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或特征”,指出运动智力的核心是人对运动信息进行编码、储存、提取和作出决策。在此基础上,葛春林在1995年对运动智力提出了理论上的操作定义:运动智力包括以操作思维为主的一般智力和对运动信息进行加工、决策与反应的专项智力。认知取向的运动智力研究以认知理论为依据,紧密结合运动专项,侧重运动信息加工过程的变化,从而发现了一些运动员认知方面的重要智力特征,这是对运动智力研究的重大贡献和推动。

3.3 生理计量取向的研究

我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不多,主要有李安格在1992年用脑生理学指标对国家女排运动员的智力和性格特征进行的研究,吕雅君在1995年对脑诱发电位、脑像图与运动员智力的多项相关进行的研究以及刘洪珍在1999年运用皮纹对早期智力选材的研究。这一方向的研究虽然不多,但却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并迎合了智力研究的生理功能取向的发展趋势。生理计量取向的研究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开创了运动智力研究的新方向,拓展了运动智力研究的新空间,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极大兴趣。李效云在1998年明确指出:生理功能取向的智力研究似有取代心理取向的趋势。我国学者对这一智力研究取向趋势的敏感与把握,必将进一步推动和深化国内对运动智力的研究,运动智力问题也许会在这一取向的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4.我国的智力及运动智力研究中的问题及其出路

限于篇幅,上述问题将另文专门论述。本文在此只简要指出我国今后应着重加强的三个研究方向:多元化取向的研究、跨文化与本土化取向的研究、生理计量取向的研究。

[1] 吴天敏.关于智力的本质[J].心理学报,1980,03.

[2] 毛志雄.不同性质的学习活动与智力发展水平的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1992,01.

[3] 祝蓓里.我国健将级运动员的智力状况分析[J].贵州体育科技,1991,04.

[4] 刘洪珍.应用皮纹进行早期智力选材可行性的研究[J].我国体育科技,1999,02.

[5] 王洪彪.运动智力研究述评[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02.

[6] 王宗平.动商——人类全面发展的重要支脚[J].体育学刊,2014,04.

猜你喜欢

智力运动员运动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不正经运动范
智力闯关
智力闯关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运动员
欢乐智力谷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