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理与品鉴璧合
——《日韩影视剧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评介

2018-01-27傅明根

探求 2018年6期
关键词:品鉴影视剧影视

□ 傅明根

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广州行政学院)温朝霞博士、教授的《日韩影视剧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一书由人民出版社付梓出版,此书是作者的博士论文及其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功合璧的研究成果。

该书以中国改革开放为历史语境,全面梳理了近40年来日韩影视剧在我国的传播及其影响过程,颇有特色:一是有宏观的学理性阐述:从日韩影视剧在我国受众中引发的“哈日”“哈韩”以及抗“韩流”现象的扫描,日韩影视剧在我国传播所触及到的政策法规、经济、外交、受众心理因素的据理分析,到日韩影视剧对我国影视文化、创作及受众的影响、日韩影视剧对我国影视文化如何“走出去”的启迪性策略构想;二是有微观的艺术性品鉴:从30多年来日韩影视剧对我国产生广泛性影响效应的经典日韩剧文本的细微品鉴。或许,正是宏观的学理性阐述与微观的艺术性品鉴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术专著或偏于理论性而导致的抽象与晦涩,或偏于艺术品味性而流于感发疏散的弊病,这正是笔者非常看好这本书也极力向读者力荐这本书的原因之一。

一、对国家文化战略的学理性阐述

2018年恰逢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在40年间,中国的影视作为国家的一种文化战略,同样见证、经历与参与了4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当我们处在今天的全球化/逆全球化双重语境下,思考中国影视所面临或面对的机遇与挑战时,前瞻中国影视身处改革开放的40年发展历程中,其实始终绕不开两大互为关联的发展策略与战略问题:一是“中国如何走向世界”(“走出去”);二是“世界如何走进中国”(“引进来”)。回溯改革开放中国影视40年的发展,我们首先思考和解决的是“中国如何走向世界”(“走出去”)的问题。40年后的今天,面对全球化的机遇,面对中国的和平崛起,尤其是以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模式所引领的一种全球化方向时,我们在进一步努力和完善关于“中国如何走向世界”的策略及战略举措和实践的同时,要把“世界如何走进中国”(“引进来”)问题的思考提上议程并做出规划。

《日韩影视剧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一书重点透视了日韩影视剧作为一种外来的他国文化为何能够在中国本土引起这么大的轰动效应,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即一种文化“引进来”的成功案例。这种成功必然牵涉到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以及两种文化之间如何“走出去”与如何“引进来”的问题。对此,该书在对日韩影视作为一种文化产业乃至一种经济产业的全面剖析后,在结语部分就特别强调了关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性:首先是我们的文化产品要从旧有的,阻碍创新和发展体制中“走出来”;其次,面对开放的现在与将来,我们必须“走出去”[1](P362-363)。笔者非常赞同该书作者对于影视文化“走出去”的思考。

一方面,在通行的“引进来,走出去”的文化/经济政策中,正因为“走出去”呈现出主动姿态,由此“引进来”往往被当作手段,而“走出去”才是目的。颇具意味的是,在中国4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中,中国的电影更多在探索一条如何“走出去”的全球化之路,这集中体现在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经由第四代电影人的冲击,90年代第五代电影人借助“民俗电影”的创造再到新世纪第六代独立电影人的个人化创作,使得“中国电影进入了与世界文化交流碰撞的多元化时期”[2],也意味着中国电影真正迈出了走向世界的步伐。而中国的电视剧似乎更多地偏向一种如何“引进来”之路,也正如本书所梳理出的电视剧在中国的传播轨迹:上世纪80年代日剧在中国的成功引进,90年代韩剧在中国的成功引进。日韩影视剧合在一起实际上已经占据了中国影视剧市场近30年的光影。其实,无论是中国电影的先“走出去”还是日韩影视剧的先“引进来”,其宗旨正如书中最后所言:在于提升“我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努力使我国由文化资源大国变为文化产业大国”[1](P363),一语中的,意味深远。

另一方面,如果说影视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是从经济“走出去”战略中逐步延伸而来的,那么中国影视“走出去”战略也必然是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中延伸而来的。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影视“走出去”战略会更直观地刺激或制约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现。该书把文化“走出去”与经济“走出去”紧紧扣在一起进行阐述,体现了一个文化学者的经济学视野。而在阐述分析日韩影视剧的文化传播现象时插入的案例分析,又使得这本书颇具一种穿越感和互文感,打通和拉近了彼时彼地的事发现场和评论当事人之间的一种对话与交流,这也是让笔者倍感惊喜和赞赏之处。最重要的是,通过日韩影视剧来理解这一跨国文化交流与传播现象,可以反躬自身,引以为戒,为实现中国影视剧成功“走出去”添“砖”铺“路”,这也足见作者的前瞻性思考。

二、对影视艺术的审美性品鉴

该书还有一个颇具新意之处,就是专辟一章对日韩影视剧经典文本和个案所做的精辟式的艺术审美品鉴。就笔者有限的阅读经验而言,从“传入中国的日韩经典影视剧解读”一章可见作者颇为专业的影视艺术审美品位和修养。书中有很多可圈可点的细节,为此笔者不得不冒絮聒之嫌而从书中一字不漏地摘录下这么一段对《大长今》品味的精彩文字:

《大长今》剧中有一组非常经典的镜头,即在幼年长今成长为少女这一时间的跨越上,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同一场景的不同人物(幼年长今和少女长今)、不同景别(中近景切大全景)的两个镜头。幼年长今在韩尚宫的谆谆教诲声中,跑去认识和寻找各种可以用来煮饭用的水,这是一个中近景的固定镜头,在郁郁葱葱充满生机披着光影的树林中,小主人奔跑着出画,切下一个镜头:一个大全景的人物入画动作,奔跑着进入画面的长今已经成长为少女了,镜头从全景的固定镜头渐渐推进并跟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富有朝气的成熟的长今。“奔跑”是导演在剧中多次运用的镜头语言,是他的得意之处,它很好地展现了主人公的顽强奋进。[1](P258)

上述对文本的精彩品鉴比比皆是,在书中得到鲜活的呈现。读者自可以找来细细品味。

记得陆游写过一句诗“工(功)夫在诗外”,这句诗后来经常被人们用来说明古人做学问非常讲究这个“诗外”的“功夫”,讲究诗外功夫的扎实而又充分,其实写诗如此,著书亦如此,做学问更亦如此。也就是说考量一本学术著作的优劣标杆,还要看这本学术专著外下的“功夫”如何。

在我们看来,“功夫”之一:是这本书的注释、参考文献。《日韩影视剧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的附录一:1980年后中国电视台播放日韩电视剧列表(1981—2012年)及其索引,既是对日韩影视剧在我国播放记录的一次全面的整理,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份很宝贵的资料文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着实让笔者对此书的“书外”“功夫”刮目相看和由衷敬佩,由此可见作者认真倾注的心思。

“功夫”之二:日韩剧喜爱度调查问卷。作者在具体论述日韩影视剧对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时,正是依据其梳理的目录、各种统计数据和调查问卷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的,这在一定意义上提升了这本学术专著的学理性、科学性维度,使得《日韩影视剧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一书的研究成果有了较为扎实、有一定事实依据的实际应用性、科学性价值。该书的附录一“1980年后中国电视台播放日韩电视剧列表(1981—2012年)”,不仅在历时性的层次上向我们呈现了日韩影视剧在中国30多年的传播轨迹,而且与前面的共时性的论述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更增添了这本专著的学术含金量,拓展了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猜你喜欢

品鉴影视剧影视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品鉴臻物
品鉴臻物
品鉴看展
品鉴臻物
影视剧“烟雾缭绕”就该取消评优
影视风起
影视
被影视剧带火的“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