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山仰止
——怀念王绍增老师

2018-01-27

中国园林 2018年2期
关键词:王老师风景园林园林

傅 凡

作者按:2017年的春节前夕得知了王绍增老师处于弥留之际的消息,心中默默为他祈祷,希望奇迹的出现,然而就在除夕的上午噩耗传来,让我泪流满面,为失去这样一位师长而痛心。海南的阳光是温暖的,但是这个春节却让我觉得异常冰冷。站在海边,看着海天一色,想到王老师宽广的胸怀和崇高的人格,不禁怆然涕下。参加完追悼会之后,一直想写点文字纪念王老师,但是每每提笔却心情难以平复,始终不能成文。在王绍增老师去世一周年之际,谨以此篇怀念这位风景园林行业的前辈。

1 相识相知

知道王绍增老师的大名已有10余年的时间。2004年我回国后重新回到风景园林行业,次年入北京林业大学跟随孟兆祯院士读博,结识时任《中国园林》编辑部主任的曹娟老师。有一次曹老师约我写一篇关于新加坡城市绿地的文章,不久便得到主编王绍增老师的修改意见,很客气地称我为“傅老师”,令我诚惶诚恐。王老师提出:文章没有深入剖析新加坡的城市绿地建设,对于一些看似合理的地方没有发现其潜在的问题,需要再修改。王老师的意见是启发式的,引导作者去思考问题的本质,但是由于我当时理解不深,不理解症结所在,就搁置了,如今原稿早已丢失。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逐渐有了一些不为表象所惑的能力,特别是看了王老师关于花园城市的论文后,能够体会到王老师的用意。读博期间我对明代造园专著《园冶》产生了巨大的兴趣,把相关论文都读了一遍,其中王绍增老师的论文令我很是赞叹,之后又把他其他的论文也拜读一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2008年在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大会的会场上远远看到了王绍增老师,当时他正在和时任IFLA的孟赛斯(Diane H. Menzies)博士利用茶歇时间交谈。会议结束后正好和孟赛斯博士同车,她与赵彩君博士交谈了一路,下车后赵彩君告诉我,孟赛斯对王老师的评价是“非常睿智”。2010年我开始向《中国园林》投稿,每次审稿都有王老师的意见和建议,他会把他对文章相关问题的思考提供出来,不单纯是审稿意见,而是一种写作上的指导和帮助,是探讨式的。

2010年《中国园林》编辑部召开特约编辑座谈会,我终于正式与王老师见面。此后虽然多次见面,但是由于寡言疏索的性格,我并未与王老师有过多深入的交流。2011年开始,由于研究条件的限制,我的研究逐渐转向园林史。翌年撰写了《〈园冶〉“陆云精艺”句疑义试析》《一时三杰——计成、文震亨、张南垣时代关系研究》2篇论文分投《中国园林》和《风景园林》,王老师审稿后让《风景园林》的李翠筠编辑联系我,邀请我参加武汉大学举办的“纪念计成诞辰4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2013年又推荐我加入了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论与历史专业委员会,为我提供了与业界同交流的机会。此后与王老师的联系也多了起来,除了论文请他审阅外,还有对研究中遇到的困惑的请教,和对行业热点问题以及对于《中国园林》的办刊思路的讨论。大多数交流都是通过网络,见面的时候则主要是听王老师讲,领悟他话语中的智慧。

2015年《中国园林》创刊30周年的纪念活动上见到了原社长王秉洛先生和王绍增老师,当时2位前辈神采奕奕,却不想在不到2年的时间里,2位为风景园林事业和《中国园林》作出巨大贡献的长者却先后仙逝了。在2016年的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年会期间,我最后一次和王老师进行了面谈,王老师谈起了程世抚先生的父亲程德全,讲到他在四川调研时偶然发现一块程德全题写的石碑的趣事,又说起曹林娣先生讲园林文化的精妙,心情很愉悦。几周后在微信聊天时说到他正在构思对“景观”一词的大辩论。在2个多月后的风景园林教育大会又见到了王老师,由于日程紧张未能与他交谈,本来想着寒假去广州拜访他,但是很快就听说他住院了。原以为胰腺炎不是太严重的疾病,会很快康复,但是没想到病情越发严重,最终阴阳两隔。其间金荷仙老师多次和我通话,每次提到王老师的病情金老师都失声痛哭。

2 追思追忆

在与王老师交往的晚辈里,我属于接触不算太多但受益匪浅的一个。在短暂的接触中,我对王老师有如下印象。

1)大家学者。王绍增老师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位风景园林硕士,师从著名风景园林专家郦芷若先生和程世抚先生。王老师对风景园林学科的主要领域都有研究,而且成果显著。他在四川工作时完成了《四川古典园林风景初探》研究报告,1985年在《中国园林》发表了最早介绍四川历史名园的论文《西蜀名园——新繁东湖》,推动了四川历史园林的研究。他还主持过《长江三峡四川段旅游及文物保护规划》和《九寨沟景区总体规划》。王老师对于城市生态问题也有很多研究与实践,他主持了《成都青白江区环境本底调查》,参与了《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区生态环境治理与总体发展规划研究》等课题,以及广州市中心城区、江门、开平、台山等城市的绿地系统总体规划,论文《城市开敞空间规划的生态机理研究(上、下)》是园林生态方面非常重要的文献,总被引次数达到260次(根据中国知网数据)。王老师对于风景园林体系与范畴的研究也非常深入,像《论风景园林的学科体系》《建立完整的中国风景园林理论体系》《园林·科技·人——关于园林的几个深层问题的思考》《论“境学”与“营境学”》《关于中国风景园林的地位、属性与理论研究》等论文,思想深邃。《论〈园冶〉的“入境式”设计、写作与解读方法》《论中西传统园林的不同设计方法:图面设计与时空设计》《从画框谈起》体现了王老师对于设计方法的把握。在王老师的早期论文中有1篇非常重要的论文往往被忽略,那就是1986年发表于《中国园林》的《系统工程与园林效益》,这是国内最早应用系统工程学研究园林效益的论文[1],至今还具有前瞻性。还有1987年发表于《中国园林》的《园林与哲理》,其中关于人与人、人与神、人与自然的思考贯穿他的学术研究[2]。王老师对于技术也非常重视,20世纪90年代他就在设计教学中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并撰文推广[3-4],80年代他还曾经研制过环境监测仪器。王老师从程世抚先生身上学到了“学问不是吹的,更不是想当然,做学问一定要踏实”[5],他一直以此为原则,治学态度严谨。我曾在论文中强调城市绿地系统中小微型绿地的作用,王老师在审稿意见里写道“我担心城市绿地系统如果以小微型绿地为主会造成生态问题,但是我目前没有数据来反驳你,这个问题还需要研究”。有论文引用国外文献提到 “‘景观’一词最早出现在希伯来文本的《圣经》旧约全书中”[6],王老师告诉我,他把《圣经》翻了一遍,也没有找到“景观”一词,在《城市与景观散论》里他对该问题有详细介绍[7]。

2)行业智者。广东是风景园林行业发展的沃土,王老师来到广东在华南农业大学任教后从教育、学科和行业的关系入手,推动了三者的密切合作,促进了广东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在担任《中国园林》主编期间,他清楚地认识到学术期刊对于风景园林学科和行业的重要性,提出“立足本土特色,关注国际动态”的办刊思路[8]。在他与杨大伟社长、金荷仙副主编等杂志社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园林》终于在16年后的2008年再次成为中文核心期刊。一个一级学科不可能没有中文核心期刊支持,一个重要的行业也不可能没有一级学科支持,这是三位一体的。王老师参与了《增设风景园林学为一级学科论证报告》的起草工作,2011年风景园林学科正式成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的一级学科[9],也提升了风景园林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对于风景园林,王老师有着宏观而又冷静的思考,除了前述论文之外,还体现在《动态与关注》《消费社会与风景园林教育》《风景园林学的领域与特性——兼论Cultural Landscapes的困境》《论不过分张扬的风景园林师——尊重科学,理解人性》《关于中国风景园林的地位、属性与理论研究》等论文以及众多的《主编心语》中。《低碳的疑惑与解读》《以中为体,以西为用》的内容已经超出了风景园林的范畴,甚至包括了对社会问题和全球问题的思考[10-11]。对于所谓的“科学方法”,王老师也辩证看待,如他对广泛流行的叠图法的批评[12]。2017年《中国园林》第1期刊登的社论《风景园林学科承担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使命》是王老师执笔完成的最后一篇文章,文字内涵丰富,体现了王老师思想智慧的浓缩,对风景园林事业今后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13]。王绍增老师对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念极为拥护。在他执笔的社论中,引用习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示为开篇,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终篇。如果他得知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他又会有哪些新的真知灼见呢?

3)豁达贤者。王绍增老师说他从程世抚先生身上学到了“宠辱不惊,处世平淡,以善待人”[5]。由于对《中国园林》的办刊思路有不同考虑,王老师经常会受到外界的压力甚至批评,但他泰然处之,坚持按照最符合《中国园林》定位和学科、行业需求的方式办刊。有时他会和我提起,“最近杂志受到了一点压力”,有些批评听起来匪夷所思,让人火冒三丈,但是王老师只是一笑了之。在广州拜访王老师,我提到我找人合作,提供了研究思路后对方却自己带着学生做,成果还署上其他人的名字。王老师讲起他在四川时曾经研制过一台环境监测的仪器,结果被别人拿去了,还得了奖。王老师讲完哈哈一笑,“由它去吧”。我听完即释然。谚语说“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同时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值得研究的领域很多,值得研究的点也很多,用心永远会有发现。

4)率真勇者。王老师生性豁达,但是在原则问题上却敢于坚持。20世纪末关于“景观”一词的辩论,对于外行看来不过是名词之争,而且引用外来词汇还显得“高大上”,但是它却涉及风景园林行业的健康走向。王老师作为较早研究Landscape Architecture名词的学者,在发现滥用“景观”概念的问题后,发表了多篇论文正本清源[7,14-15]。绿道是一种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广东的绿道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在完善生态环境、促进城乡融合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王老师发现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不重视绿道生态功能的情况,多方呼吁,并向有关领导上书谏言,得到批复,使广东绿道建设得以顺利开展。中央城市化工作会议提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王老师对于中央的各项政策都是积极拥护和响应的,当他发现海绵城市建设具体工作中出现的一些破坏园林绿地的错误做法后忧心忡忡,担心会违背海绵城市建设初衷,因此多次做了《海绵城市与实事求是》的学术报告,与国家“千人专家”象伟宁教授等人合写了《生态智慧引导下的城市雨洪管理实践》《从生态智慧的视角探寻城市雨洪安全与利用的答案》,希望风景园林行业关注这一问题。

5)敦厚长者。王绍增老师对于青年者非常关爱。参加“纪念计成诞辰4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时我向王老师了解即将成立的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论与历史专业委员会,他只是问了一句“你对园林史也感兴趣?”一年后理论与历史专业委员会成立时,我接到参会通知,成为青年委员。2013年初我写了《传统园林研究的困境与前景》一文,将草稿发给王老师,很快就收到他的回复,对文章予以肯定,并用注释和修订的方式对论文进行修改和建议,反复多次最终成文。不知道《中国园林》刊发的论文中有多少篇是经过他这样不计名利地帮助过的。我的每篇论文都曾发给王老师评阅,如果他评价好则有发表的信心,如果他进行了修改则仔细体会修改处的含义,如果他不置可否则束之高阁。像我一样得到王老师指导的年轻学者不在少数。对于年轻学者的成果他也积极推荐,阴帅可学弟、杜雁学妹提出了“入境式”设计方法[16],王老师在当期的《主编心语》里郑重推荐[17], 并在他的论文中给予很高评价[18]。在交谈中他也经常会提到郭明友、顾凯、赵纪军等青年学者,对他们的学识表示肯定。对于青年学者需要的资料他也不吝惜提供,在我写《园冶》论文时,王老师就提供给我一份他自己总结的《园冶》和计成年表,供我参考。看到王老师注释的《园冶读本》后,我很想译《园冶》,王老师非常支持。在与一些年青学者交流后,大家觉得可以一起先做一本集注,此工作还在进行中,可惜不能请王老师审阅了。

2014年的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年会期间,他和另一位风景园林前辈、国务院参事刘秀晨先生把我介绍给杨锐教授,经过与杨老师交谈,我得到了去清华大学做访问学者的机会。后来当我向王老师致谢时,他还叮嘱我要好好学习杨老师的“境”理论。2016年的某天王老师打电话给我,约我为《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的《风景园林卷》的《风景园林理论》部分撰写2个词条,但是还未及商量具体条目名称王老师就离去了。

2015年夏天我到广州调研,空着双手就去了王老师家拜访。王老师很热情地接待我,和我聊了很久,中午还请我在饭店吃饭。王老师当时住在番禺,这里有班车到广州市中心,饭后他送我到车站,告诉我到哪站下车,还坚持给我买了车票。在这一刻,王老师在我眼中不是行业敬仰的大学者、大专家,而是一位慈爱的师长。

3 继承传承

王老师去世后,由于编辑部工作紧张,金荷仙老师邀请我来《中国园林》编辑部兼职,才知道编辑部工作的不易。一篇论文从投稿到刊出要经过初审、复审、终审、排版、5校的程序,其中凝聚了编辑、审稿专家、主编们的大量心血。作为一位古稀之年的老者,王主编超负荷工作,每个月不但要终审大量的稿件,为稿件做修改,还要撰写每期的《主编心语》。齐羚学妹曾经在朋友圈里发过一组照片,图中王老师利用会议间隙在手机上撰写《主编心语》。王老师为了《中国园林》可谓鞠躬尽瘁,金荷仙老师告诉我,她去重症监护病房探视,王老师还在关心《中国园林》2017年的工作。我想作为一个受到过王绍增老师指导、得到过《中国园林》帮助的人,来编辑部勉力而为,尽绵薄之力就是对王老师最好的怀念吧。

2017年《中国园林》杂志社在金荷仙社长的带领下不忘初心,克服种种困难,砥砺前行,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为杂志社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首先是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开辟了《当期推荐》《经典回顾》《人物访谈》《倾园细语》《热点追踪》《理事新闻》等栏目,以求把最新的论文和资讯传递给读者。《当期推荐》推送当期最重要的一些论文,使读者方便快捷地了解到最新刊发的优秀论文;《经典回顾》栏目精选《中国园林》刊发过的园林大家的经典论文、介绍经典人物或作品的论文,最早刊登的是王绍增老师的系列文章;《人物访谈》对风景园林行业的杰出人物进行专访,让读者了解他们的学术思想和设计理念,目前已经做好了部分采访计划;《倾园细语》邀请行业知名人物发表见解,目前设计界以才思敏捷著称的奥雅首席设计师李宝章先生将他的文章授权公众号转载,未来还会有更多业界精英在此发出声音;《理事新闻》栏目则是为了更好地为协办、理事单位服务,做好协办、理事单位的宣传。第二,举办“风景园林行业发展论坛暨《中国园林》杂志第一届协办、理事单位交流会”,邀请专家讲座,听取协办、理事单位建议,共商行业发展大计。第三,进行了期刊改版,2018年《中国园林》将以新的版式亮相。第四,调整了审稿流程,严格控制审稿进度,加快刊出速度;根据学术期刊惯例将单复审改为双复审,使审稿意见更全面客观。在2018年,《中国园林》编辑部将继承王绍增主编的遗志,将王主编的办刊思想传承下去,为读者做好服务,为作者做好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风景园林事业做好服务。

4 结语

追忆王绍增老师,往事历历在目。王绍增老师的音容笑貌犹在,学术思想永存。王老师未竟的事业还需行业同仁共同努力:王老师对生态文明的思考需要我们继续去研究,王老师对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弘扬需要我们继续去传承,王老师对中国风景园林事业的自信需要我们继续去为之奋斗。要做的事很多,眼前浮现出王老师最后在微信里和我说的话:“这些事情要好好计划,慢慢来,好吗?”

猜你喜欢

王老师风景园林园林
奇妙的旅行
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
有趣的动物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我喜欢的一堂课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中常见问题思考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地域特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