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容术对中国传统审美观的影响

2018-01-27河南大学艺术学院475000

大众文艺 2018年9期
关键词:细腰审美观美貌

路 琪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475000)

一、审美标准的变化

不同时期,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审美标准。从古代文学和绘画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早期的审美观。在春秋时期,楚灵王非常喜欢在上朝的时候看到大臣们如杨柳般的细腰,士大夫们为了细腰每天吃很少的饭,即使饿得头昏眼花,也心甘情愿,于是便有了“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典故流传下来。《孔雀东南飞》中,曾这样形容女子的美貌“指如削葱根,口若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唐代的仕女画如张萱的《捣练图》,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画中的女子都具有圆润的脸庞,丰硕的体态,充分体现出盛唐追崇丰腴的审美观。不管是“好细腰”,还是崇尚“丰腴美”,都是时代审美文化的产物。

现在很多服务业型的招聘单位都会要求应聘者“形象好,气质佳”,就连医院的护士上班时也会要求画个淡妆,由此可以看出美貌在这个时代的重要性,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社会风气,再加上自古以来人们对美貌孜孜不倦的追求,使得人们对外貌有更细致的标准。美貌变得可以被测量、被计算,例如一个人的五官是否达到“三庭五眼”的标准,身材是否符合“黄金比例”等。整容术则给“不符合标准”的爱美人士带去了希望,甚至有人渴望整成明星脸,整容术俨然变成了一种可以复制美貌的手段,如同波普艺术一样,美貌也可以大批量的复制。

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审美标准如何变化,人类总是向美靠近,相比较而言,传统审美中大多赞扬的是天生的美、自然的美、外在的美,而现代人的审美标准变的更严格,更精准,更关注外在的美,整容术的出现则颠覆了传统审美观。

二、整容术的起源和发展

据相关资料记载,整容术起源于我国古代和印度。早在《晋书·魏永之传》中,就有记载:“生而兔缺,割而补之”;清代名医顾世澄在《疡科大全》中,对“补缺唇法”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古代印度有割耳割鼻的刑罚,为了修饰受罚者的残缺,就产生了修鼻补耳之术。再到后来,整容术用于对战争中受伤战士的容貌或身体的恢复和再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外貌的追求越来越高,整容术不仅用于人类先天或后天容貌的畸形或身体的缺陷,更多的是满足当代人对美丽的追求。

目前,整容在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时尚,或者说是一种文化,大大小小的整容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整容的项目也由最初“纹眉”、“纹眼线”、“纹唇线”,发展到现在对身体也可以进行塑造,选择也来越多越多,比如割双眼皮,可以选择“韩式双眼皮”或“欧式双眼皮”。整容的对象也不再局限于达官显贵、名流富绅,而是越来越趋向于平民化,价格也变的亲民,使普通大众可以承受。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容貌似乎也变成了竞争的筹码,整容的群体以大中学生、都市白领、家庭主妇居多。艺考生选择整容,大概是想以良好的形象取得面试的好成绩;大学生整容可能是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都市白领整容也许是为了升职加薪或者更受人欢迎;家庭主妇整容或许是怕容颜老去抑或为了追求时尚。

不知不觉整容就离我们越来越近,等到下次聚餐的时候,说不定自己身边的同学、朋友和亲戚中的爱美者的面容也会发生一些变化。

三、整容对传统审美观的影响

在我国道家审美文化中,“庄子认为,畸丑只是自然的产物,是外在的形式,是不可改变也不必改变的;对人来说,外形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道德,是修养,是内在精神。精神的光芒是丑陋的外形不能遮蔽的、无法比拟的。他主张一切顺乎自然,不要人为地去培植、改造,内在的真实比什么都珍贵。”1可见庄子追求自然、真实,注重内在精神。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认为“仁”是君子审美标准的重心,“‘仁’不是先天的,尽管它只存在于某些阶层中;‘仁’是修养、学习的结果。”2由此可以看出儒家则强调后天习得的内在修为。道家儒家虽然不同学派,但都重视内在的道德和修养。

现代人过于重视外貌,被美貌蒙蔽了双眼,忽视了内在素养,为了变美不惜在身上大动干戈,这与传统审美观是背道而驰的。整容改变的也只是外表,无法改变整个人的气质。《汉书·孝武李夫人传》中,讲到“夫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爱弛则恩绝。”说的就是一个女子凭借自己的美貌来博取他人的欢心,但是迟早有一天会年老色衰,而失去宠爱。相反,如果一个男子的感情建立在“以貌取人”的基础上,那么这段感情也不会长久,毕竟容颜终会逝去。

爱美之心人皆有,如果一个人真的是天生畸形或者后天导致的残缺,通过整容手术来改变自己的外貌并不为过,而一个健康的人为了追求完美选择整容,虽不值得提倡,但也予以尊重,因为每个人都有选择变美的权利与自由,在这个开放多元、瞬息万变的时代,社会文明程度和人们思想接受程度越来越高,整容也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我们应该理性的看待整容。更重要是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如果都按着明星脸或所谓的标准去改变自己,哪还有什么独特可言,懂得欣赏自己,努力提升自己,做一个内外兼修的人。

注释:

1.贾涛,《庄子美学思想及其艺术价值取向》,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2.贾涛,《游于艺 成于乐——孔子艺术审美标准论略》,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参考文献:

[1]贾涛.庄子美学思想及其艺术价值取向[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5).

[2]贾涛.游于艺 成于乐——孔子艺术审美标准论略[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6(06).

猜你喜欢

细腰审美观美貌
”小蛮腰“最早指男性的细腰
论唐代琴论中的主“静”审美观——以《昭文不鼓琴赋》《无弦琴赋》《琴诀》为例
楚王爱细腰
美貌催眠
楚王好细腰
浅论美术基础课程在广告学专业构成中的必要性
美术欣赏深度介入促生学生幸福感研究
论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观的培养
论美貌
论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