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教学研究

2018-01-27周佳青江苏师范大学221000

大众文艺 2018年9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法治道德

周佳青 (江苏师范大学 221000)

一、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基于《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目标要求的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养发展以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分为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方面。

二、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方式和综合素质有待创新和提高

1、固定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一般来说,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上课通常采用讲授法和情景教学法。有的老师在上课时按照课本读一遍,讲知识点,讲重点,做练习,然后让学生背诵。学生为“背”而“背”,有时根本没理解背诵内容的意思。这样的方法只适合应试教育,不适合素质教育,更不利于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而且这些老套的方法将理论与实际分离开来,无法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分析问题。教师仍然把自己的角色定位成教学的主体,没有认识到学生才是主体。另外,有的老师会在课堂上用情景教学法上课,设置相应的情景使学生融入课堂之中,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设置的情景是否合理,有的老师会在上课开始时用几张图片来吸引学生,但是这些图片未必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师不能很好的运用教学方式来把握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就更不能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

(二)家长:过于关注学习成绩

一方面,很多家长只关注学习成绩而忽略学生的成长发展。在家长的眼中,只要学习成绩好这个学生就是好学生。他们都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道德与法治是为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家长只关注成绩而忽略学生发展必然会影响学生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心态,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另一方面,家长缺乏对教育、对核心素养的关注。很多的家长由于工作原因或者文化程度原因不会去关注孩子的培养,这就使得家庭教育水准下降。家长过于溺爱孩子,没有以身作则,自己的坏习惯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特别是处在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初中生。这样一来,道德与法治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没有结合在一起,必然影响教育的成果。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措施

(一)从教师层面上

1.创新教学方式,注重实践教学

(1)提高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方面。其应该属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社会参与”部分的“责任担当”素养。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就是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发展成为有理想、有信念、有道德、有文化的“四有青年”。初中学生对政治认同比较朦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相关题材的电影,比如《战狼2》,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观看,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段观后感。通过视频的观看,比较形象直观的把字面变成画面,学生更容易接受,也更有利于提高政治认同。

(2)培养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属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文化基础”部分。科学精神强调理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以及勇于探索的精神。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初中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这个阶段已经具备了抽象逻辑思维,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独立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批判性思维的运用。

以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交友的智慧”的第一节“网上交友新时空”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辩论环节,以“探究与分享”中的问题“互联网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接近吗?”为辩题,让学生们自由选择观点。教师应当在课前把辩题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和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课堂上教师应该主动引导学生去分析这个问题。学生在搜集资料和辩论的过程中,自己支持的观点会越来越鲜明,学生的论据也会越来越理性。从这个辩论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自主的思考和质疑,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提高批判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养成科学精神。

(3)养成法治意识

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关键环节,法治意识也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之一。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是道德与法治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七年级的学生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必须在这个关键时期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不能让他们误入歧途,做出违法行为。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理论结合实际,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去引导。

以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的第一节“生活需要法律”为例,教师通过“运用你的经验”让学生们谈一谈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有哪些,通过“探究与分享”环节列举具体的青少年犯罪案例,尤其是“校园暴力”事件,让学生们认识到自己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同时,教师还应该让学生了解我们国家的法治历史。通过书本上“相关链接”部分,对古代法律进行相应的补充,让学生了解法治,走进法治。另外,教师还应该在课堂上进行“模拟法庭”的小品表演,让学生充当法官、律师、罪犯、法警等,学生通过亲身时间之后自然会对“法治”印象深刻。除了模拟以外,还可以组织学生亲自参观法庭,让专业的律师为学生们讲解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

(4)进行公共参与

“公共参与”属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社会参与”部分。它要求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形成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公共参与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参与。鉴于初中生的社会经验比较贫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机会极少,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善于运用实践教学法。一方面,课堂上教师应该交给学生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另一方面,课外活动中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在现实中真正参与到社会活动中。

以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的第二节“爱在家人中”为例,通过“探究与分享”环节,请同学们谈谈如何给敬老院的老人们送温暖。让学生们尽可能的各抒己见,大家在讨论的过程中也产生了“想去探望敬老院老人”的想法,不仅提高了他们对“家文化”的认识,也培养了他们的公共参与意识。教师可以组织一次课外活动,带着初中生去敬老院探望老人,按照之前课堂上学生们所提出的“送温暖”想法,把这些想法都实践起来。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孝亲敬长”的意识和感恩之心,明确了自身的社会责任,让学生们切实体会到公共参与的意义。

2.提高综合素质,加强人文素养

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想要在一节课堂中把握教学内容,将书本上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兴趣的课堂,就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教师要切记自己的角色定位,教师是学生学习最好的榜样,教师的行为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因此,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要以积极向上,阳光乐观的态度去引导学生的学习态度、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其次,教师要加强自身德育建设。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加强自身德育建设是最基本的。通过参加教育活动和讲座,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提高自身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的精神,并且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默默地影响学生,和学生一起进步。

(二)从家长层面上

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应该配合学校和老师,完成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如今互联网那么发达,家长可以在微信群中多与教师、与其他家长进行交流,互相讨论如何培养学生。另外,家庭教育应该与学校道德与法治教育结合起来,比如教师布置回家作业是:回家帮爸妈打扫卫生,跟自己的父母说一声我爱你。学生回家后主动打扫卫生,家长这时候不能因为溺爱而拦着,跟孩子说学习才是正经事。家长需要与教师相互配合,才能最大限度的达到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武兴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哲学思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

[2]傅丹丹.聚焦学科核心素养打造生本法治课堂[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

[3]李金露.核心素养视域下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7.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