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苏轼秦观贬谪心路历程及词境

2018-01-27吴彩虹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名作欣赏 2018年24期
关键词:秦观贬谪词人

⊙吴彩虹[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一、贬谪时期苏轼秦观不同心路历程分析

(一)苏轼:痛苦寂寞到超脱淡然苏轼的一生,宦海沉浮。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他向秦观讲述了在黄州生活的真实情形:“初到黄,廪如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既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①此时的他,满眼所见皆荒凉闭塞,词中流露出深深的痛苦寂寞。如《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整首词中,词人以缥缈的孤鸿自喻,写出了自己在贬谪之地受到监视的谨慎小心,以及满腹遗恨无人可懂的苦闷。

贬谪生活痛苦不堪,但好在苏轼善于自我开解,在谪居黄州的后期词中也能看到词人苦中作乐的生活态度,如《定风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种不畏风雨,笑傲人生的态度尽显。绍圣元年苏轼再次被贬,这次贬谪,苏轼已年过六十,体弱多病。他流放七年,“饮食不具,药石无有”②。在《答程天侔三首》中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碳,夏无寒泉。”③但他并没有被生活所击倒,多年的贬谪生涯反而让词人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体验与认识,他高唱“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何其洒脱淡然。

(二)秦观:痛苦寂寞到绝望崩溃秦观的一生与苏轼关系密切。他因苏轼的劝勉走向仕途,也因他的牵连而遭受贬谪。绍圣元年,秦观以党籍的罪名贬为杭州通判,从此开始了一贬再贬的政治生涯。在接连的贬谪之中,秦观由失望痛苦一步步走向了绝望的深渊。最初被贬,离开京城之时,秦观迷茫而哀伤,他写道:“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虽然人生走向逆转,被贬离京,但此时见证了党派倾轧的秦观竟有种脱身险恶政治风浪的轻松之感。心境较为平和,苏轼亦云“少游谪居甚自得”④。在此期间,他的词中虽有忧愁、伤感,但基调还是平和稳定的。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绍圣三年,秦观再次被贬,《宋史》载其“贬监处州酒税,使者承望风旨,伺候过失,既而无所得,则以谒告写佛书为罪,削轶徙郴州”⑤。这一次更加偏远的贬谪,使他的精神遭受到痛苦的打击,苦苦追寻的仕途看不到希望。在郴州,他怀着满腹的痛苦写下了那首《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迷惘失落之感立现。王国维曾说:“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凄厉也。”⑥词人内心的煎熬沉痛让人不忍卒读。此后的秦观一贬再贬。横州,雷州,一步步,更加偏远,最后,直到废弃官职,被朝廷遗弃,被监视。他曾自作挽词,满纸悲戚。后来,他在《江城子》中写道:“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词人的满腹伤心已无从说起,是心如死灰的绝望默然,最终在痛苦纠结中走完了他坎坷悲戚的一生。

二、贬谪时期苏轼秦观不同词境分析

苏轼与秦观在贬谪途中都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词作。但词境各不相同。苏轼词境以阔大乐观为主,秦观词境以凄厉伤心为主。

(一)苏轼——乐观豁达的词境苏轼半生飘零,对命运有着深刻的体验与感悟。看惯了人生冷暖的他以一种超然脱俗的心态来面对生活的各种打击,词中多乐观明亮的色彩,词境阔大豁达,如作品《满庭芳》: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这首词写于作者被贬黄州之后,整首词立意高远,境界开阔,基调乐观,体现出词人在醉酒中寻求解脱的生命意识。苏轼在贬谪途中写了很多对人生思考的作品,他的词中多透出对生命沉思体悟后的淡然超脱,如:“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这些词境明朗乐观的作品是苏轼在贬谪路上寻求精神超脱淡然的体现。

(二)秦观——伤心凄厉的词境与苏轼相比,秦观的作品所传达的情绪大都是低迷痛苦,秦观对现实不满却又无力反抗,无法从贬谪的屈辱痛苦中排解出来,词多表现贬谪之痛与身世之悲,词境多感伤凄厉,如《江城子》: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同是写景,苏轼从自然美景中寻求超脱,而秦观则感物伤情,今昔对比,以“杨柳”“落花”“飞絮”等自然景物作为意象抒发自己的情感,融自己无辜被贬的怨恨入词,词境伤心凄厉,感人至深。

三、造成苏轼秦观不同心路历程及词境的原因

同被贬谪,苏轼贬途中淡然洒脱,而秦观则从痛苦失望中走向了虚无与绝望。同样的遭遇造成两人如此不同结局的原因,本人认为主要有两点,其一:两人的性格差异;其二:对儒释道三种思想的不同吸收与运用。

(一)苏轼秦观二人性格的差异苏轼与秦观都受到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的熏陶。所不同的是,在优越环境下长大的苏轼自小豪气万丈,积极乐观。在遇到磨难与考验的时候,更多的是把逆境的痛苦看作是生活的暂时状态。而秦观则不同,虽然自诩将门之后,但他少年时代的生活困苦窘迫,这就使秦观的思想中有着不同于苏轼的自卑与脆弱。这种自卑与脆弱使秦观敏感多疑,他一旦遭到生活的打击,就会将痛苦放大,感叹命运不公的同时却又无力改变,只能自怨自艾,任由痛苦蔓延,在绝望中走向毁灭。

(二)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吸收不同苏轼一生精通儒释道三家思想,并将三者完美融合。儒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很大。少年时期,苏轼积极于仕途,是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体现。在后来的贬谪生涯中,他对痛苦的承受能力,在逆境中所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与意志力,都受到了儒家积极进取、永不退缩思想的影响。苏轼因儒家思想走向仕途,却因佛老走向超脱。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的时候,儒家积极进取的心态就成了他痛苦的根源。于是,他在痛苦与不甘的纠结中转向了道家与佛家,试图从中寻求解脱与安宁。在他的很多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佛教人生无常,万物皆空的思想,也能看到道家超然无为,达观淡然的追求,如:“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万事到头终是梦,休休”“君臣一梦,古今虚名”。

秦观的一生也受到了儒释道三家的影响。儒家对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少年时期积极参加科考,三试及第的求官之路上。而当政治生活不如意时,他开始研究佛老之学。但他并没有从中解脱,反而在痛苦中越陷越深。在他贬至湖南郴州之后,他的思想中更多的是佛家道家所宣扬的消极与避世,他试图从佛老中寻求解脱,却遁入了虚无颓废之中,终日饮酒麻痹自己。于是,我们在秦观的词中看到了众多的“酒”与“醉”。“醉乡广大人间小”“醉卧古藤下,了不知南北”等词,都体现出秦观消极避世,饮酒度日的颓废情绪。

秦观在贬谪途中,研究佛老,但他并不是像苏轼那样从佛道中寻求内心的安宁与淡然,而是执着于佛道思想中所蕴含的虚无缥缈,消极避世。他所吸收的是佛道思想中的消极成分,致使他精神上无法解脱,最终在矛盾痛苦中抑郁一生。

四、结语

面对同样的遭遇,苏轼、秦观用行动续写了不一样的结局。历史已经成为过去,他们贬谪路上的痛苦我们无法感同身受,但是他们留给后人的文学作品却历久弥新,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后辈,他们坚守自身品性,高洁伟岸的人格更是令人敬仰。

① 苏轼:《苏轼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2页。

② 苏轼:《东坡集》,中华书局第2006年版,第167页。

③ 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60页。

④ 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18页。

⑤ 脱脱:《宋史》, 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113页。

⑥ 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98页。

猜你喜欢

秦观贬谪词人
梦中题词
雷州遇苏轼
秦观拜师
《浮世清欢,岁月安好》
孤馆寒窗夜无寐
古代文人的仕宦情结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非同凡响的秋歌
探究刘禹锡、柳宗元的贬谪之路
林逋梅妻鹤子
纳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