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病态天才的自我救赎
——《巴登夏日》中陀思妥耶夫斯的形象构建

2018-01-27董汶倩西北大学文学院西安710127

名作欣赏 2018年18期
关键词:巴登基督耶夫斯基

⊙董汶倩[西北大学文学院, 西安 710127]

《巴登夏日》是俄罗斯作家列昂尼德·茨普金于1982年3月在纽约的俄罗斯移民周报《新报》上公开发表的一部著作,是作者的绝笔之作,也曾因为政治原因成为“抽屉之作”。然而伟大的作品冥冥之中有种魅力召唤着有缘人来将它发现,重新确立它在俄罗斯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的地位。被视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之一,著名的文学评论家苏珊·桑塔格偶然发现了这部著作,一向冷静的她在序言中毫不吝惜赞美之词,“我愿意视之为一个世纪以来有价值的小说和超小说中写得最漂亮、最令人兴奋的,同时也是最具独创性的创造成果之一”①。此后这部作品便引起批评界的全面关注,被称为“文学史上被遗忘的十大杰作之一”“二十世纪最后一部小说”。为什么这部作品能被赋予这样至高的赞誉呢?不止因为苏珊·桑塔格的加持,更在于它独特的叙事魅力和语言魅力,是对传记文学书写方式的一次突破。

这部著作就是列昂尼德·茨普金为自己的偶像、19世纪俄罗斯艺术巨匠——陀思妥耶夫斯基所作。开篇起,小说采用双重叙事的手法,叙事者即茨普金以第一人称“我”先发声,“我”在十二月中旬(未写具体年份)坐上了前往列宁格勒的火车,在车上阅读从“我”姑妈那里获得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第二任妻子安娜·格里戈里耶夫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娅的《日记》,紧接着叙述人称转换为第三人称,即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文中又称费佳,他和安娜在1867年4月中旬从彼得堡出发,次日清晨来到维尔诺。随着“我”在“现在”时空的旅游,“过去”时空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和夫人开始他们四年的各地辗转。“我”的这趟旅行是追随心目中文学偶像的朝圣之旅,旅行路线是莫斯科——列宁格勒,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在其经过四年苦役和六年流放地军营兵役,写出世界经典《罪与罚》之后进行的心灵休憩之旅,他也准备在巴登玩轮盘赚钱还债。巴登是书中重点叙述的一个旅游地点,实际上这部小说几乎涵盖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整个人生历程,从莫斯科到加里宁到格勒斯顿……

叙事者“我”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夫妇的两条故事线索伴随两条路线同时展开。茨普金作为一个“曾在苏联国内外科学杂志上发表过百余篇学术论文”②的医学研究者,专业医师的严谨加上对偶像的痴迷促使他直击这位世界级大师的灵魂深处,打破了一般读者对于文学大师的印象。原来陀思妥耶夫斯基先是一个人,有人性的弱点,诸如敏感、自私、卑微等特点,接着才是一个伟大的作家,拥有虔诚的灵魂和仁爱之心。

一、病态的天才

毫无疑问,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个天才作家。1846年,年仅二十四岁的他就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穷人》,年纪轻轻便闪耀文坛,被文学大亨别林斯基引荐给当时俄罗斯的文学界名流。《穷人》只是他创作生涯的一个开端,真正令他享誉世界文坛的是《罪与罚》《白痴》《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不难发现,这些名作的故事情节都充满着暴力、阴暗、死亡。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则对普通民众充满同情和爱,否则他也不可能写出这么多具有现实洞察力和讽刺性的作品。

弗洛伊德认识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身上的矛盾点。他说:“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丰富的人格中,可分出四个方面: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家、神经症者、道德家和罪人。”③“神经症者”和“罪人”这两个身份定位是他“病态”一面的概括,“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家”和“道德家”是他“天才”和高尚品质一面的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患有癫痫病,九岁首次发病后,这种神经性疾病就伴随他一生。“即便在第一次给一些女性通信者写信时,陀思妥耶夫斯基也会对自己迟迟没有复信表示道歉,并且天真地、直接地说:‘我刚刚忍受了我的癫痫病的三次发作,以前从来没有发作得如此剧烈,如此频繁。在发作之后的两三天里,我什么工作都做不了,我不能写,甚至不能阅读,因为我的心灵和躯体全都垮了。’”④为什么评论他为一个罪人呢?因为“他总是挑选那些暴虐的、行凶的和利己的人物,这让人联想到他的内心是否有着某些类似的倾向。他也从他个人生活中挑选素材,如他喜欢赌博,而且承认对一个年轻的姑娘有过性攻击。陀思妥耶夫斯基强烈的破坏本能很容易使他成为一名罪犯。在实际生活中,这种本能主要指向他本人(向内部发泄而不是向外部),这导致他既有受虐狂倾向又有犯罪感。认清这一点就容易理解他那自相矛盾的生活了”⑤。

茨普金显然也认识到这位天才身上的弱点与他的光辉面互相交织,而人总是在最亲近的人面前暴露自己真实的一面。《巴登夏日》中,茨普金利用安娜日记所记录的真实事件加上想象,向读者再现了夫妻两人相处的日常。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妻子有近乎苛刻的一面。他嘲笑安娜所戴的手套破旧,却忘了自己毫不思索就在柏林买了一件西装,以及此次旅行的路费都是典当了安娜母亲的东西所获得的;他在深夜写作时要求安娜陪在他身边,安娜稍微打了盹便恶语相向;他把安娜的衣服戒指都送去典当以获取赌资,即使愈输愈多……这样对待妻子的一个人却在对待自己哥哥嫂子时极为慷慨,他把自己的资产用来偿还死去的哥哥烟厂的债务并且放弃争家产。对待陌生人,“费佳又是一个好心肠的人,从来不会拒绝别人在钱上的请求,他看到可怜的穷人就施舍一点给他们,哪怕这个人一天里找了他好几次……要知道有多少受过他帮助的人反过来嘲笑他傻”⑥。

陀思妥耶夫斯基将极端性格的一面在赌场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巴登夏日》也用了颇多笔墨来叙述他对赌博这件事的疯狂。陀氏的一生都在与疾病和贫困作斗争,他去赌博的一个原因除过上文所提到的还债外,赌博更像是在外界刺激下自我精神实现自我复归的途径。小说中陀氏为了赌博,除过将妻子的私人物品悉数卖掉,他还卖掉了车票钱,连房租都交不起。为了赌博时的好运气,“他顶着大雨千方百计地又走了一千四百五十七步”⑦。这种疯狂并非茨普金的虚构,多个作家都曾描述过陀思妥耶夫斯基赌博时候的疯狂。费楼波·米勒和艾克斯坦在著作中写道:“他总是在赌桌前,直到输掉所有的东西,彻底破产。只有当伤害达到彻底的程度,魔鬼才从他的灵魂中逃走,并为创造天才让路。”《巴登夏日》中多次出现陀氏想象自己攀爬高峰或顶点的意象,在赌桌上时,“他觉得自己站得很高,甚至看不见地面了”。“自己可能一不小心把别人的钱给搂过来了,可是这一切又怎么能跟他飞向自己的封顶相比呢?”⑧或许我们能通过茨普金的想象性描写来看到陀氏嗜赌的原因,这种博弈不只是金钱的博弈,陀氏也曾说:“我发誓,贪婪钱财并不是我赌博的目的,虽然上帝知道我极其需要钱。”⑨这种赌博的体验是在输赢中间寻找刺激感,产生虚假的飞升感,这也是病态心灵的显性展示。

二、病态心灵的救赎

弗洛伊德根据精神分析法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癫痫病和嗜赌的根源进行考察,他认为陀氏的癫痫病来自于对父亲的仇恨,而“对赌博的沉迷,连用破除这一习惯所做的不成功的努力,以及它所提供的自我惩罚的机会,是手淫冲动的重复”⑩。这仅是一家之见。但不可否认的是,父亲在他十八岁时被杀肯定对陀氏精神上有刺激,而流放的艰苦岁月加剧了他精神上的疾病。陀氏三十年后在自己的笔记中这样写道:“正当一个人踌躇满志,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信心的时候,他却被关进了监狱。”在看守所里,“他目睹了古代残酷的刑罚制度是怎样被实际运用的”⑪。除了肉体上的折磨,精神上的鞭刑更让人难以忍受。茨普金没有正面写陀氏在鄂木斯克要塞的流放日子,但他从侧面反复渲染这段经历对于陀氏的影响,他变得极度自尊和敏感。比如和安娜在外吃饭时,他发现点菜的服务员与他在监狱时的长官克里夫茨渥夫长相非常相似,差点动手打了起来。

陀思妥耶夫斯基怎样从这样的病态的心灵中得以救赎呢?茨普金也给出了答案。第一层是夫妻之爱。柏拉图认为,最高的爱乃是一种哲学。爱“不是与有血有肉的配偶结合,甚至也不是与某个‘同类的心’的终身‘结合’,而是灵魂与‘远远高于人类情欲上面’的地区的‘永恒的智慧’的‘不可思议的融合’”⑫。安娜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第二任妻子,她本是陀氏的速记员,两人认识不久便坠入爱河。“他每天夜里都要来‘告别’,尤其是两人吵架后……他温柔地把她摇醒,轻轻地抚摸着、亲吻着她脸颊……”⑬安娜给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不仅是肉体上的依靠,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支持。他们互相伤害又彼此原谅,已经成为彼此生命的一部分。茨普金将他们肉体的交合描述为在大海游泳,正是因为安娜的支撑,陀思妥耶夫斯基才不至于溺亡。

克尔凯郭尔将人的存在分为三个层次:美感的、伦理的、宗教的。宗教阶段是人存在的最高层次。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基督教的虔诚信仰使他完成了自我救赎。陀氏最喜欢的画是1867年在巴塞尔看到的汉斯·荷尔拜因的《死去的基督》,在列宁格勒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博物馆里,在他离世时所躺的皮沙发上挂着拉斐尔的作品《西斯廷圣母》,这两幅画在《巴登夏日》中反复出现,也在《群魔》《白痴》中被陀氏本人所提及。《西斯廷圣母》中的圣母形象温柔优雅,决心牺牲自己的孩子来拯救人类,是永恒的美的象征。汉斯·荷尔拜因所作的《死去的基督》中的基督形象是可怖可怜的,身体僵直,骨瘦如柴,手腕上的伤口溃烂,基督是为了人类忍受这样的痛苦,痛苦也就有了神圣的光辉。“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服苦役的时候也是这样,近乎病态的自尊从来没有顺从过遭受的侮辱——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把遭受侮辱看成一种成就——“我忍受痛苦,并从中受益。”⑭《巴登夏日》中还提到陀氏想到在德累斯顿看到的另一个画家所画的同名画《死去的基督》,这幅画的内容是耶稣头戴荆棘之冠,若有所思地坐着,一个长着小市民脸的人在周围人的嘲笑下,在飞石和狂风中执着地往上爬。那个狂风中攀爬的小市民象征着陀氏自己,要克服痛苦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走下去,基督头上的冠冕也是用荆棘做成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很多作品都与基督教有关,但他笔下的人物常常是虔诚基督教徒和反叛基督教徒的两两对立,各占一方。《白痴》中的男主人公梅诗金公爵是具有完美道德的人物,是基督的代言人;加尼亚是功利主义的代表人物,列别杰夫的外甥,将道德视若无物,陀氏通过美与恶的对立揭示出没有宗教信仰的庇护,道德将无家可归。小说的结尾是罗果仁杀死纳斯塔霞,“纳斯塔霞死时的情景有点类似于在各各他被送上十字架的基督,德国文学史家施莱曼注意到,她的尸体与罗果仁屋内悬挂的那幅死去的基督像十分相像。俄国象征主义诗人、古希腊文化专家伊凡诺夫经过考证后指出,纳斯塔霞的名字来自希腊文阿娜斯塔西斯,意思是复活,她平静地接受死亡,完全和基督一样,对她的心灵来说,死亡意味着复活。她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赎罪、并克服心灵的死亡”⑮。在信仰的旗帜下,痛苦和死亡都将是平静的,是一种赎罪和升华。

茨普金在小说中还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何“在自己的小说中对人类的苦难极其敏感的人,为那些‘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孜孜不倦地鸣不平的一个人……却不为被压迫了几千年的民族说一句公道话……他根本不称犹太人是一个‘民族’,而是一个‘部落’……而我恰恰就是属于这个‘部落’,我的很多朋友——常常跟我在一起讨论俄罗斯文学问题的人们,他们也属于这个‘部落’”⑯。茨普金视为偶像的人竟然厌恶自己,但这并不妨碍犹太人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热爱。苏珊·桑塔格认为这是出于对文学的爱,“爱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爱文学”⑰。陀氏以他的魅力和成就召唤着茨普金完成这部著作,而陀氏的形象也因茨普金独特的叙述方式和合理的想象变得真实和具体,将永远留在俄罗斯文学史的纪念碑上。

我国著名的爱国诗人闻一多曾在诗歌《口供》里写道:“可是,还有一个我,你怕不怕,苍蝇似的思想,垃圾桶里爬。”《巴登夏日》就让我们看到了另一个陀思妥耶夫斯。一个伟大的人的思想不仅有高尚深刻的一面,还有龌龊甚至肮脏的一面,但这不好的一面并不影响他称为一个伟大的人。因为道德上的自律帮助他压制了恶的一面,而这恶的一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刺激了他内心至高的善的萌发,使之上升为对全人类的大爱大善。《巴登夏日》的中译本2007年在中国发行,但至今研究的内容仍较少,希望借此拙笔唤起人们对这部20世纪经典文学遗珠的关注,无论从叙事手法还是内容上可挖掘的内容都很多。

①②⑥⑦⑧⑬⑭⑯⑰ 〔俄〕列昂尼德·茨普金:《巴登夏日》,万丽娜译,南海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1页。(下文有关该作引文均出自此书,不再另注)

③⑤⑨⑩ 〔奥地利〕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文集》(第七卷),孙庆民等译,长春出版社2004年版,第145页,第145页,第154页,第156页。

④ [法]安德烈·纪德:《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座》,余中先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⑪ 〔苏联〕格罗斯曼:《陀思妥耶夫斯基传》,王健夫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18页。

⑫ 〔英〕A.E.泰勒:《柏拉图——生平及其著作》,谢随知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14页。

⑮ 颜红菲:《〈白痴〉的伦理思想和道德之路》,华中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5年。

猜你喜欢

巴登基督耶夫斯基
巴登巴登百年温泉小镇
茨威格是小一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茨威格是小一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罗斯拯救记
简析咆哮营的幸运儿及其对教学的启迪
赌博牵制大文豪
论三种变形中的巨龙
传世名著的背后
贾维尔·巴登征服好莱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