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康熙帝宫廷画院中的中西美术交往

2018-01-27赖彩琉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350117

大众文艺 2018年9期
关键词:中西合璧西画中西

赖彩琉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350117)

清圣祖康熙即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满清入关后的第二代皇帝,在位61载。他统治的中、后期大力招募中外画家发展宫廷美术(约始于1684年),清代宫廷画由此兴盛。美术交往是文化间美术史概念,指异文化间基于特定社会网络的美术互动。本文研究康熙的宫廷画院与中西美术交往的关系,揭示中西美术交往对熙朝宫廷美术的形塑作用。

一、 康熙与宫廷中西美术交往的开端

康熙本人学兼中西,对中外美术都有兴趣。康熙少年时即做过中式肖像模特,也下令创作过《陋室铭图》等人物故事画。从1670年开始,比利时籍耶稣会士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 1623~1688)向康熙传授欧洲天文学和几何学基础,课本中都配有相应的科学插图。此后南氏又陆续在几份皇家工程图纸里使用西洋投影制图法和明暗画法作图。在接触西画的过程中,康熙逐渐“能接受和欣赏除面部阴影外的绝大多数西画语言,且尤其喜爱透视画法。”这使他决心开展宫廷中西美术交往,从而建立新的中西合璧艺术风格。

平定三藩之乱后,国内政局趋稳,康熙开始大力支持中西美术交往活动。时任钦天监五官正的焦秉贞擅画,曾随传教士学习西洋画法,他用中法画人物,而画建筑、道路空间则会使用西方焦点透视法。康熙颇赏识焦氏画艺,曾命他以中西合璧技法创作了《池上篇图》(1689年)。此后焦氏可能在画院做兼职画家,奉命创作了《御制耕织诗图》(1696年)、《山水楼阁图》等作品。其中《御制耕织诗图》曾被制成中式版画。可以推测,中国刻工们为了精确表现原画的效果,会向焦秉贞请教焦点透视法的原理和画法。由此可见,康熙在清代“百余年的宫廷中西美术交往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开创性作用”,他对中外艺术一视同仁的态度是中西画家进一步相互了解、切磋画艺的必要基础。

二、 康熙朝宫廷画院里的中西美术交往

(一)康熙朝的宫廷画院

为满足宫廷美术需要,必须招募并维持具有一定规模的画家队伍,宫廷美术机构应运而生。康熙朝的宫廷美术机构隶属于内务府造办处,“造办处与皇室起居息息相关,它的职能范围涉及很广……还参与装修陈设……等事宜”。造办处由皇帝委派的皇室贵族管理。雍正曾在《庭训格言》中言及“先者大阿哥管养心殿营造事务时”之事,“先者”即熙朝时,“大阿哥”指皇长子允褆,派皇子负责造办处事务体现了康熙对该机构的重视,此举亦强化了皇室对宫廷画院的控制。宫廷美术机构的核心任务就是奉旨生产包括绘画在内的宫殿装饰品,创作指令由负责督办装饰品的管理人员下达,宫廷画家须按要求完成任务。造办处的专职画家和画匠从全国范围招募,是宫廷画家群体的主力,完成绝大多数宫室装饰绘画任务,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社会出身和地位较为低下。另一些“翰林画家”拥有官员品级,“从他们的隶属关系及地位职务来看,他们不在画院”,只在有创作任务时才被召集作画,合计仅有6人。内廷有时也招募民间画家短期充任宫廷画师。文人画家王翚于1691年受聘进宫主绘《康熙南巡盛典图卷》,虽然他“首蒙招致,图就进呈,深称上旨”,但并没有成为专职御用画家。由于南巡图创作后期爆发了噶尔丹叛乱,康熙的艺术热情降低,这促使王翚决定南返,并于1698年农历九月“归耕故里。”可见,皇帝的态度是宫廷画院兴衰和画家去留的决定性因素。

(二)宫廷画院画家间的中西美术交往

1.西洋画家和中国徒弟

尽管康熙喜爱西画,但西画人才很难募得,中、西画家人数相差悬殊。据不完全统计,熙朝职业宫廷画家、翰林画家和短期画家有姓名记载者共约60余人,其中仅有3名来自意大利的洋画家入直内廷,分别为热拉蒂尼(Giovanni Gherardini,约于1700~1703年入直)、马国贤(Matteo Ripa, 1710年入直)和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1716年入直)。为尽可能发挥西洋画的作用,热氏入职内廷后,康熙即指定了一些中国学生到油画房跟随他学习西画,与此同时热氏也与助手们摸索在绢上表现西画趣味的方法。中国学徒们更熟悉中式画材和审美趣味特点,他们不但能传承中、西画技法,协助洋师傅的绘画工作,其中的佼佼者学成后还能独立完成创作任务,康熙的西画人才培养计划是卓有成效的,有利于中法与西法画家间进行更广泛的美术交往。

2.翰林画家与西法画家的交往

康熙朝有许多翰林词臣画家,在宫廷中西美术交往开始后,翰林画家们也获得了接触西画技法的机会,并由此分化为固守传统和中西合璧两派。传统派画家中最富盛名的是王原祁(1642~1715),他是清初正统派山水画的奠基人之一。王氏在宫廷活动时间较长,康熙三十九年(1700)王原祁“补右春坊中允,奉命鉴定内府书画真伪”,开始了御用书画家生涯,与焦秉贞、热拉蒂尼和马国贤服务宫廷的时间有部分重合,甚至可能接触过这些西法画家。不过从画迹和画论上看,王氏并没有受西洋画法的影响,这既反映了他个人的美术选择,也与康熙兼容并包的多元主义美术观密不可分。合璧派画家的代表人物是擅画花鸟的蒋廷锡(1669~1732),其风格“以清初恽寿平的‘常州派’为宗,画风淡雅素净,具有文人的审美趣味。”蒋氏有据可查的首幅宫廷画是《人参花图》(约1713年),此画中的人参花全由中式勾线平涂法画成,但画花盆明显使用了西洋明暗法,从暗部到亮部之间有退晕过渡效果,明暗交界线清晰可见。蒋氏使用西法作画,说明他不仅与西法画家切磋过画艺,还认真学习了西画技法,已能够自如地应用明暗结构画法。

3.画工与西法画家的交往

在焦秉贞的影响下,山东籍宫廷画家冷枚也学会了西洋画法。冷氏在1703年创作了《汉宫春晓图卷》,使用简淡的明暗法表现建筑阴影;他还绘制了带有焦点透视法的《春夜宴桃李园图》(1715年以前)。此外,康熙朝晚期还存在着一些中西画元素拼凑的作品,可能是中西画家合笔,或是基于各自对“合璧”的理解而创作的。例如无款老年《康熙帝像》,人物轮廓与衣饰皆勾线造型,只在露出肌肤的部分稍稍烘染出起伏感,呈现出中国汉族“江南法”肖像画的视觉效果;背景的书架与书籍、古玩却画出明暗和投影,画这部分的画家应该经过西洋画技法训练。因此,该画很有可能是中西画家合笔完成,且双方在作画过程中讨论过如何相互配合、使画面整体效果更加统一等问题。另有一幅无款且“装裱有如西藏唐卡的油画《康熙帝坐像》,采用单线平涂技法,”中轴对称的构图形制与汉式祖容像如出一辙。画中康熙的面部特征被夸张化处理,这应该不是画家能够擅自决定的,必须经过皇帝的首肯。此画既然是油画,画家就一定受过西画训练,但夸张的唐卡式肖像画风、汉族式构图又从侧面反映出东方审美趣味。故可推知,该画家是中西美术交往的参与者,并且把所学的跨文化绘画技法杂糅合一,展现多元美术之美。事实上,康熙朝有很大一部分中西合璧画作并未署年款,是由不知名的画工完成的。这些无款合璧作品无不反映这样一个事实,即宫中的普通画工有许多接触西画家和画法的机会,康熙帝也持续鼓励画工学习西法,使中西合璧风格成为康熙朝晚期宫廷美术的主流。

三、结论

虽然康熙的宫廷画院并不是清代中西美术交往最早的发生地,但它发挥着宫廷中西美术交往信息中枢的作用。在西洋画家进宫服务前,焦秉贞师从西洋传教士学习西画技法,在康熙帝的授意下,焦氏带着他的中西合璧风格进入宫廷画院,参加了许多重要宫廷画的创作,扩大了西画在宫廷的影响。此后,欧洲画家入直内廷并培养中国的西画人才,这些西法画家在宫廷画院中与翰林画家和普通画工进一步交往,切磋画艺。不论风格“偏中”或是“偏西”,中西画家的交流碰撞使中西合璧画作大量涌现出来。总之,中外宫廷画家形成的社会网络是中西美术交往的重要基础,中西美术交往是中西合璧美术产生的必要条件。而这一切,都与康熙帝对中、西艺术的支持和包容有密切关系。

参考文献:

[1]叶帆.康熙西画观探析[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9):56.

[2]叶帆.论康熙宫廷画的中西合璧风格[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7(5):107.

猜你喜欢

中西合璧西画中西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双栖”画家孙志纯 行走风景 融会中西
中国艺术陶瓷创作应坚持民族化的方向
中西合璧郎世宁
如何有效进行高中美术的教学
培养中学生对国画拥有“审美”的眼睛
亦荤亦素
马年拜读徐悲鸿《八骏图》
中国画教学中独特的观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