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教学中独特的观察方法
2014-10-27陈建苏
陈建苏
摘 要:传统国画以笔墨来表现对象的绘画风格,是画家的情感,修养,意趣,性格等主观因素通过笔墨这一载体得以表现,它不是简单的去模仿客观事物的真实,所以画家在观察自然景物时,中国绘画的观察方法就表现出很大的主观性和灵活性,它与传统西画的观察方法有着很大的区别。
关键词:传统国画 西画 观察方法
在初中人美版教材中,我们能找到造型表现课———素描的内容,那时的教学目标很明确,其中一点就是通过造型练习,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现力作为技能训练为目的。所以写生对象也是相对静止的静物和风景,以相对稳定的光线和固定的角度,相比较我们的中国画,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以笔墨来表现对象的绘画风格。笔墨并非客观存在,而是画家的情感,修养,意趣,性格等主观因素通过笔墨这一载体得以表现的,而不是简单的去模仿客观事物的真实,所以画家在观察自然景物时,中国绘画的观察方法就表现出很大的主观性和灵活性,和西画的观察方法有很大的区别。
一、注重“俯式”的国画观察方法
传统的中国画和西画中的焦点透视不同,中国画所看的点不会固定在一个角度上或者说是一点上,而是边走边看,根据画面的需要近也看远也看,近看它的质,远看它的势,这种观察方法决定了表现方式是和西画是不一样的。如浙美版初中美术14册《北京故宫》一课中,提到北宋画家张择端《清明河上图》作品,描绘的是早春汴河两岸的人情风俗和繁荣景象。当我们打开画卷便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沿汴河慢慢行走,河上及两岸和城外与城内的景色随着我们的脚步,呈现出不同的画面。因为视点在不断变换,所以画面所呈现出来的景象也在变化,因此和西画中提到的焦点透视是不一样的,它在空间处理上给我们欣赏者没有限制和压抑的感觉,显得尤其的生动灵活。再来看这课中提到的北宋青绿山水中的重要作品,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也同样会有这样的感觉,画卷再现了层峦叠嶂、烟波浩淼的壮观景象,真的是达到可游,可行,可居的境界。
如此这般灵动的画面都是建立在边走边看的观察方法基础上,使画面能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形成中国绘画自由的世界,这种独特的观察方法可以称它为 “俯式”的观察方法,由于由上往下看,就会有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这种“俯式”的观察方法又决定了它独特的构图方式。中国画的条幅山水作品几乎都采用“俯式”观察方法,山前和山后,山上和山下,远近高低,层峦叠嶂,非常自由地展现山水画的空间,那么也不管是大的作品还是小品,几乎无一不是遵循着这样的观察方式和构图的原则,那么在西方传统的绘画中是找不到也是没有办法想象的。
二、注重对象内在精神的观察方法
山水画大师董其昌提到这样的一个词语叫做“四面取之”,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用移动式的观察方法,从对象的各个角度进行观察,做到把对象的结构特征了解的很熟悉,最后才能画的生动。如浙美版13册《鸟语花香》这一课中画竹子,只有深入细致观察竹的生长特点、生长习性及竹子的造型特点,才能更好的表现其神韵,正如郑板桥画竹中提到画竹之法要画“个”,“个”的言外之意就是要仔细观察,去除繁琐的叶子留下典型的竹叶特征,然后再将 竹叶“个”组合在一起,这点上我们可以看出画家的匠心所在。因此可以说删繁就简,正是郑板桥对竹的组织结构长期观察之后,才会有这么完美作品面世。
而在西方的传统画教学中他们大多是客观真实的描摹对象,最大的限度地表现对象的空间感和立体感。所以它的逼真程度真的令很多的东方人折服,但中国画没有将“像”作为追求的终极目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最好的解释。如浙美版初中美术14册《诗情画意》一课中,以近现代山水画大师陆俨少善画水为例,通过他长期的观察体验和积累,细心体察水的动势和特点,对水的规律了然于胸。这种注重内在精神的观察方式,使中国画家在表现自然时,不局限于只是真实,而是把所看到的总体印象加以具体的表现,做到胸中有丘壑。
三、注重以情入画的观察方法
国画的表现由于很大程序上的主观性,画家在观察自然山川时,倾注了主观的感情色彩。所以他们常以人格化的体验来看待自然物象,看自然好像就是在看人,以人格化的情感去体味自然物象的各种意韵。如近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是完全将山水人格化的过程,做到胸中有丘壑,尤其是他三上黄山,是因为想更好的准确的表现出他心目中的黄山。每个人的主观情感体验不一样,有的人得黄山之性,有的人得黄山之态,有的人得黄山之逸。古代人们品评人的个性,神态和气韵,转用于山水,这就是山水人格化了,画家以情入画,可以说“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墨无情”,个人的情感借助笔墨得以表现,其绘画必然是以情入画,情景交融。以情入画的观察方法给了中国画更多的主观情感的表现空间。
因此,我们知道中国绘画的观察方法与西方存在差别。如果以偏概全,用传统教学中的素描写生的要求来要求国画的表现方法是不科学的。传统的西画,注重形体结构,色彩,笔触等;而传统的中国画则为主客体的统一,注意对象的本质内在特征。同为观察方法,西画要求以透视法为准则,有相对稳定和固定的光线及视点;中国画则要灵活宽泛得多,注重以心中之境写眼中之物,不拘一格。如果我们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制订教学计划,使学生从理论上有更深入的了解中国绘画的风格特点,并通过比较和研究,拓宽学生的审美艺术视野,那么我想在实际操作时不会因单一的训练方式而束缚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对学生以后的国画水平的提高无疑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鉴赏十六讲》中华书局 杨琪 2010.04
[2]《视觉远近》上海书画出版社 时洁芳 2005.01
[3]《可染论画》上海书画出版社 李可染 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