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山狼》文本探微

2018-01-27史可悦扬州大学文学院225000

大众文艺 2018年9期
关键词:杂剧

史可悦 (扬州大学 文学院 225000)

一、杂剧《中山狼》的思想意蕴与艺术特征

康海的杂剧《中山狼》据马中锡寓言体小说《中山狼传》改编而成,以其深刻的思想意蕴和独特的艺术风貌,在明代戏剧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赵卿围猎时的威武气派与东郭先生往中山求取功名赶路时的孤苦行状形成对比,表达出孤寂荒凉之感。年华易逝,“谋王图霸”者终归少数,“万言书随身衣食”,“飘零四海便为家”1者境遇可叹。读书人若“十谒朱门九不开”2,终将一事无成,难脱清贫艰辛的生活。而这一切皆似命中注定,这种宿命论的观点带有平静的绝望,揭示出官场的腐朽与现实的残酷。

宽厚仁爱的东郭先生对“救狼”一事一开始虽有犹疑,但最终还是不惜触犯赵卿,担惊受怕地营救走投无路的中山狼,却险被这忘恩负义之徒果腹,与“隋侯救蛇,衔珠为报”的结局形成鲜明对比。求救时,中山狼声称自己比蛇更有灵性,以“恻隐之心”为由逼迫东郭先生相救,可见其狡猾,无赖相初露。在激烈尖锐的戏剧冲突中,狼子野心逐渐被揭开。得救后,它恩将仇报,甚至将东郭先生为救它而在赵卿面前掩饰、辩护的话当作其罪状反咬一口,丧失道德底线。中山狼、东郭先生等艺术形象具有典型性,凝聚着高度的概括性,是对官场中尔虞我诈的变相描摹,反映了忠、诚、信、义的沦丧,提醒人们切莫对虎狼之徒讲仁义。康海为明“前七子”之一,凭才能考试入仕,却因同乡刘瑾事败的牵连被削职为民,宦海浮沉,他对世态炎凉的体悟是至深的!据何良俊《四友斋丛说》等书记载,此剧系影射李梦阳的负恩,在学界尚存争议。

从应对赵卿的盘问中可见,东郭先生心善且机智。然而,面对是否该救狼、是否该杀这忘恩负义之徒这类显而易见的问题却要“问三老”以断是非,可见其愚痴而不辨善恶,为信念所困。东郭先生试图隐瞒赵卿时,对狼的危害言之凿凿,可自己却引狼入室,最终陷入自怨自艾的窘境,怯懦无能。而中山狼因急于吃东郭先生一任自己被捆缚囊中,重演故事,亦是将自身置于险境而浑然不知。在特定情境中,人的“支援意识”往往起决定作用。深植于东郭先生思想中的是墨家的“爱无差等,兼爱为本”,而中山狼则满怀极端功利的利己主义思想。“善”与“恶”在这种情况下都不可避免地向自我毁灭的方向发展。与之形成对照的是杖藜老子,此人隐居深山,在“无是无非”的“无为”之境中反能将是非善恶看得清清楚楚,话语机警,洒脱睿智。可见,积极入世者沉湎于俗世,有时思想会受到局限,应激能力下降;身居世外者返璞归真,重拾性灵,眼界开阔,对世间善恶潇洒处之。

“问三老”中,通过拟人化了的动物形象老牛的口述,今昔生活的面貌形成鲜明比照。在粮食生产、人们的居住条件、服饰礼仪、生活水平、受教育程度等方面虽有显著提升,但原始农耕文明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也出现了新问题。老杏树与老牛的两段宾白“所透露出来的普通农家果园中的苦与乐,是与那些田园诗化了的农村升平景象大异其趣的”3,但却更加贴合现实中下层人民的生活。朴实善良的劳动者有强烈的被遗弃感,带着极强的怨愤讲述自己的悲惨遭遇,以一生的经验得出“狼该吃东郭先生”的结论,黑白颠倒,令人错愕,折射出普遍低迷困顿的社会情绪。这是一个要把个体生命榨干才罢休的社会,生命的尊严在这样急功近利的生存境地中怎能维系?!斯文丧失,人心异化,逐渐走向理性的对立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要被置于天平上衡量,个体在无情无爱的人间隐忍心的伤痛。作者意在唤醒迷途中的人们直面经济发展后一系列关于“人”的问题,呼唤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

至“那世上负恩的尽多,何止这一个中山狼么”4,前此东郭先生似乎是为墨家“兼爱”的观念所困不忍杀死中山狼,但此一句却道出更深层的原因:人间负恩的“中山狼”何其多也!负君者误国殃民,负亲者不记父母恩德,负师者不思受教之恩,负朋友者易忘周济提携之爱,负亲戚者不顾扶持资助之情,这么多“中山狼”岂能杀尽?既杀不尽,那么杀死眼前这一只又有何意义?东郭先生的迂腐中含有彻悟后的绝望,表现出深刻的虚无感,具有普遍的悲剧意义,这一含蕴深长的哲理是该剧思想内涵的核心。东郭先生似乎又是一位洞析世道的“智者”。最终,他“笑着同自己的过去告别”5,杀狼道上,策驴而去。

作者对东郭先生的批判以善意的揶揄为主,并非像鞭挞中山狼那般辛辣、无情,可见作者对温厚的东郭先生抱有同情,对其的批判含有些许无奈。在伪善横行的世道,如东郭先生这般天真的“认死理”的人注定要受到侮辱与损害,因为“没有原则”就是这世间的普遍准则。杖藜老子能给予东郭的规劝也只是“从今后见机、莫痴”6一类的明哲保身之训。

明初以来的杂剧创作,常常淡化形象的塑造与创新。宣扬神仙道化、忠孝节义观念的剧作透露出陈腐之气。而杂剧《中山狼》对社会问题的揭示是深挚的。全剧多用典故,生动曲折,朴实真切。“祁彪佳在《远山堂剧品》中指出此剧‘曲有浑颧之气,白多醒豁之语’,并用一个‘畅’字概括全剧。”7而“将寓言这一古代诗文样式和表现手法运用于戏剧创作从而使剧作富有寓言性”8无疑是一次成功的艺术创造。“这就打破了古代戏剧形象塑造和艺术表现的陈陈相因,独辟蹊径,别具韵味,在戏剧发展史上有着突出的意义”9。

二、《中山狼》各本的比较

相比王九思的《中山狼院本》,赵卿的人马先盘问了东郭先生是否看见狼,而后才有狼向东郭先生的一番求助,马中锡的《中山狼传》与康海的《中山狼》杂剧都是狼向东郭先生求救在先,后东郭遭遇赵卿,另有一番周旋。后者的情节设置一方面更体现出东郭先生的机智(说服了赵卿的人马,使其不再生疑),另一方面使东郭在与赵卿人马的对峙中自己揭示出救狼的危害。作者将讽刺对象置于自相矛盾的境地,通过其言行的前后矛盾,“取得自我暴露、自我嘲弄的讽刺效应”10,展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平。敏锐的讽刺意识与讽刺手法的成功运用,强化了剧作的批判精神、教育意义和喜剧效应。一番周旋终于换来中山狼的平安,可这负恩之徒却恩将仇报,更加令人愤慨。“兼爱”与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不能相容,人与人之间难以互相信任,自私凉薄、浮躁功利的社会氛围使博爱之人易受伤害。

另一值得关注的差异是,马中锡《中山狼传》的结尾戛然而止,而杂剧《中山狼》却将此经验推而广之,使文本具有了更加普遍深刻的现实意义,文本的价值得到升华。明代中后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社会面临日益复杂尖锐的矛盾。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处理的得当与否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时至今日,对此的思考仍尤为必要,甚至更加迫切,这也使得该文本在当下犹能焕发光彩。

三、结语

直至今天,人们仍然称那些忘恩负义、阴险残暴之徒为“中山狼”,“东郭先生”也成为滥施仁爱的温情主义者的代称。可见,这两个艺术形象深入人心。从“中山狼”题材热发端,以徐渭为主将,明代中后期的杂剧创作以社会伦理批判等讽刺性杂剧为重要内容,张扬个性,愤世嫉俗,打破了风花雪月、伦理教化和神仙道化的偏狭局面,与诗文领域内“反复古主义”思潮的兴起相呼应,形成锐意革新的气象。

注释:

1.王季思,董上德主编.元曲精品(附明杂剧精品)[M].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224.

2.王季思,董上德主编.元曲精品(附明杂剧精品)[M].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229.

3.龚喜平.康海《中山狼》杂剧的艺术特质[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7月第32卷第4期:15.

4.王季思,董上德主编.元曲精品(附明杂剧精品)[M].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239.

5.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转引自龚喜平.康海《中山狼》杂剧的艺术特质[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7月第32卷第4期:14.

6.同上.

7.中国戏曲研究院编著.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六集[M],转引自龚喜平.康海《中山狼》杂剧的艺术特质[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7月第32卷第4期:17.

8.龚喜平.康海《中山狼》杂剧的艺术特质[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7月第32卷第4期:13.

9.同上.

10.同上.

猜你喜欢

杂剧
赵琦美钞校本古今杂剧的戏剧学阐释
以《度柳翠》杂剧为例看《红楼梦》与元人度脱剧的关系
浅析元代杂剧的女性意识
浅析《女状元辞凰得凤》
瑰丽绚烂的梦境设置
浅析《墙头马上》悲从何来
论朱有燉妓女戏对“贞”的颂扬
清代杂剧的研究
杨景贤《西游记》杂剧对同名小说创作的独特贡献
谈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权意识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