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考改革背景下教研转型发展的思考
2018-01-26高敏
摘 要:我国基础教育的每次重大改革,都离不开教研的专业支撑,教研早已成为教育理论与一线教学间的“转化酶”。教研应顺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从教研职能新定位、教研发展的新态势以及教研工作新路径等角度进行转型升级。
关键词:高考改革;专业支撑;教研转型
作者简介:高敏,辽宁省沈阳市教育研究院高中政治教研员。(辽宁 沈阳 110031)
中图分类号:G6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28-0025-04
高考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与基础,备受社会关注。国务院印發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拉开了新一轮高考改革序幕。上海、浙江两省市率先成为高考综合改革试点。2017年北京、天津、海南、山东四个省市第二批进入高考改革试验点。2018年辽宁、湖北、湖南、福建等9个省第三批进入高考改革试验点。新一轮高考改革是适应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需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刷新了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的深层含义,体现了选择性与公平性特点。本轮改革的突出亮点是打破“唯分数论”,实施“两依据一参考”的多元评价机制,即依据统一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进行录取。“3+3”的考试模式给高中教学带来了多重挑战。走班教学、选课指导、综合素质评价、生涯规划都成为本轮改革急需破解的问题。
我国基础教育的每次重大改革,都离不开教研的专业支撑。教研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已成为教育理论与一线教学间的“转化酶”,“教研转型”是顺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是教学研究视角的转变,由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研究,由知识本体转向育人功能和价值研究,由课堂教学转向育人全要素研究。通过教研能力的提升,探索区域教研服务理念、工作内容及模式、工作机制的创新发展。
一、教研工作职能新定位
基础教育领域的教研体制是具有中国特色、不可替代的教师素养发展系统,成立之初,各地教研机构职能以帮助一线教师掌握学科专业知识、胜任学科教学工作为主;八九十年代,部分教研机构又承担起提升教师学历的任务,这个阶段的教研特点是“补偿”;九十年代以后,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教研机构开始关注教师“如何教”,聚焦课堂,主要特点是“示范”;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又凸显出教研“研究”的特点,要解决教育教学的新问题。教研工作主要职能是研究、指导、管理、服务。在推进教育内涵发展,对接新一轮高考的今天,教研机构是关键,应提升实力,赋予其支撑、引领和服务的新职能。
1. 做足支撑。随着教育内涵不断发展与深入,教研应成为教育行政决策、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支撑点。从教育行政角度,教研机构应和教育行政部门密切咬合,教科研部门是教育发展的智囊团,在推进教育发展上应有见解、有思考、有研究,拿出真知灼见,拿出有效的对策。这个对策,要实事求是,要基于数据实证、形势研判、经验对比提出。每年针对区域教育急需破解的问题,教研部门均应拿出高质量决策咨询建议并被教育行政部门采纳使用。从教师专业成长角度,教研部门应具有先行意识,努力成为新课程理念与价值观的诠释者、研究者、执行者和传递者、基层教师教育教学业务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科领域发展的规划者。教研部门要通过优化队伍结构、开展多元培训、实施项目研究、创新工作机制等一系列重要措施,提升区域教师专业化水平和能力。专业化是队伍建设的核心,要研制出区域教师专业化标准,努力建立一支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从区域教学质量提升角度,教研部门应在做好典型培植的同时,重点补齐短板,托起底部,关注教学质量提升,通过创建帮扶联盟、组建高考讲师团、开展学科负责制等形式提升教学质量,制定区域教学质量提升方案,分层次、有计划地落实与帮扶,教研机构应为区域教学质量提升助力。
2. 做好引领。教研人员要做专业领域的精神领袖、改革先锋和实践高手。一是要做课程建设引领者。要努力帮助教师提升课程开发和开设能力,尤其是在新高考背景之下,更强调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融合。要积极指导教师围绕核心素养开设课程,将课程与学校的定位、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匹配。也要指导教师合理选择内容,组织好内容,使课程更有生命力;从课程的四要素,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去做文章。核心素养中落实起来最困难的是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这些课程是各学校整体所缺乏的,因此更需要发挥教研部门的作用,给予教师和学校充分的专业引领和指导。二是要做教学研究实践者。和一线教师一起创新实践,体现核心素养的教学过程优化研究。倡导真实问题的创设,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意义的活动,重视教学内容结构化设计,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是要做质量评价的指导者。倡导“教、学、评”一体化,促进每一个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今天的教研部门已不是仅仅指导教学,而要站在育人的高度,以专业领导者身份,指导课程建设,指导课堂教学变革和评价转型,指导教师专业成长,推动育人方式转变。
3. 做实服务。面对学校、教师的多元需求,教研工作应该提供更加个性化、差异化的指导与服务,应该更加重视学与教过程中关键问题的实践研究,从而在课程建设、课堂教学、考试评价、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更好地发挥研究指导和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推进研训一体的教研工作方式,加快教研工作从“挖掘典型,以点带面”向“托起底部,以面为主”的转型升级。教研机构要努力强化服务意识,秉承为教师服务、为教学服务、为学校服务原则,提高服务质量,要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业务素养与能力,要破解基层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焦点问题,要帮助学校做好新一轮的发展规划,指导学校做好校本课程开发以及校本研训等工作,不断提高服务品质。
二、教研工作发展的新态势
1. 国家对教研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教育的大形势看,我国正处于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注重内涵发展,必须关注质量的提升,这是当前教科研工作的重任。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刘月霞主任认为,新形势下,教研工作要从六个方面转型:一是从过去着重研究课堂转向研究教育教学全要素,强化课程意识和评价意识;二是从注重研究知识传承转向研究全面育人,重视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核心素养;三是从过去重点研究教师的教转向重点研究学生的学,倡导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推进学习方式变革,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四是从过去关注传统教学的研究转向关注基于信息化的教学研究,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科学运用,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五是从过去基于经验的教学研究转向基于实证和数据的教学研究,引导教学研究工作走向更加科学化和专业化的轨道;六是从过去注重对区域范围内教学共性问题的研究转向既要研究共性问题,也要特别关注个性问题的研究,将教研重心进一步下移,重视学校特色引导和教师教学个性的发挥。
2. 教育改革带给教研工作新挑战。站在新的高度,教科研需要新的体制机制来实现再次加速。教研工作要树立问题意识。新一轮高考打破以往教学常规,在课程重建、走班教学、学段教师、生涯指导、学分认定、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出现了急需破解问题与难题,学校教学秩序受到冲击,高中教育资源面临着空前挑战;走班教学是对接高考改革的全新教学模式,它的推进涉及教学行为、制度、理念及场地设置等各个层面的整体性变革,学校如何建立一种新的教学运行机制和模式,成为高中学校最直接、最现实、最紧迫的问题;针对高考方案中的选考科目,各省市均采取采用等级赋分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优秀学生的区分功能减弱,对高校选择优质资源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同时也给普通高中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新课题。教研员要树立先行意识和问题意识,抓住改革契机,教研要重新设计区域研训一体的教研模式、学科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恰当融合的教学模式、依托信息技术手段的师生学习方式以及区本课程的建设方案,教研要以“智库”的形象和作为,为区域课程方案的设置、学校走班制的实施、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学生职业生涯指导方法、教师队伍建设途径等献计出力。回归学科本质,在教育教学中体现学科核心素养,是本轮高考制度改革中专家和基层教师形成的共识。对于教科研人员,必须以学科核心素养设计和开展教研活动,帮助基层教师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和驾驭能力,以适应高考改革和人才选拔的要求。
3. 专业实力提升带给教研工作新契机。在新的历史时期下,从事教育科研的工作人员的职能应有更高的深层次的定位。强化教研人员素养提升,由指导型向专家引领型转化,同时,还要有一线教师的课程与教学的实践经验,教育管理者指导课程和教学的能力,更要有区域课程与教学的决策和评价能力。结合当前的改革形势与任务,笔者认为教研部门当务之急有两项重要任务。一是坚持立德树人的工作导向,将这一根本任务贯彻到教育教学全过程,要认真研究各学科的育人功能和途径,为中小学创新育人模式、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考试评价改革,提供专业化的指导与服务。二是要为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落实积极貢献专业智慧。树立方向意识、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努力做好核心素养下课程改进研究、体现核心素养的教学过程优化研究、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技术和机制研究、教师专业能力建设研究等。
三、教研工作转型升级的新路径
教研转型升级意味着对既有教育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进行重组,实现教研转型升级,必须在传承与创新之间转变教研工作方式,在归真与拓新之间追寻教研的本质。
1. 放大教研影响力,创新教研工作机制。为打造高效教研,切实转变教科研工作方式,沈阳市教育研究院在省内率先开展了联合指导服务工作。对内,整合研究院各中心(处室)力量,对外,有效整合市区两级教科研力量,改变以往市级教研部门直接下到基层学校分散指导的方式,扩大了联合指导服务的范围,降低了基层学校接待的频度。采用自主选择、定单服务的形式制定视导流程:按照需求分组指导服务基层学校→采用听课、讲座等灵活方式完成服务→听取校长综合汇报→集体反馈学校调研意见→综合反馈区、县(市)调研意见。
此项活动以“服务”为宗旨,促进教科研工作服务内容和形式的深度变革,示范引领了区县(市)教师进修学校全面推进教科研工作。以“联合”为抓手,优化了中心(处、室)间的业务职能,理顺了市区两级教研部门工作任务,促进了工作效果最大化。以研究院部门间的横向联合为经,以市区两级教研部门的业务协作为纬,编织了市教育科研工作的坐标图,力求使每个点位上的工作都能找到相应的对接部门。以“指导”为重心,精心打磨服务项目,按需设计,求真务实,形式多样,力求破解基层实践难题。打造了研究院的整体形象,赢得了基层和社会的普遍认可。
2. 拓宽工作路径,践行学科领域负责制。为全面提升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沈阳市开展了学科领域负责制,以此为抓手,通过带队伍,提质量,教研员是所负责学科在所辖地区教学质量提升的第一责任人,应对所辖区域学科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做好统筹规划和专业引领。这也是新形势下对教研员工作职责的再定位,教研员应切实担负起五大职责:即研制学科质量提升计划,包括中长期提升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做好教研力量业务分工,教师是教学实施的主体,而教研力量是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主体,包括教学规范的指导、教学改革的引领和教学短板的帮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包括结合教学实际,对《教师专业标准》进一步具体化、可操作化;做好学科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发挥领军团队和研发团队作用,做好专业引领。开展典型示范引领,包括通过现身引领和典型示范推动教学改革,原则上每项教学改革都需要有相关典型。各级教研人员须立足研发团队,努力培植出一批典型,积极搭建平台推广典型。提供决策咨询参考,负责为同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相关决策咨询。为落实此项工作,制订“四化”推进策略(见图2),即研训一体系统化、靠前蹲点常态化、课题引领实效化、专业指导课程化,教研人员要把课堂作为教育实践的第一线,一年至少应该有一半的时间,靠前调研,靠前示范。要加强教科研创新研发团队建设,鼓励和扶持有潜力的教科研人员,围绕专题,组成团队,开展长线研究,努力把教科研单位办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创客空间,打造成学校、教师创新的推进器、教育思想和专业精神的孵化器。要坚持教研工作重心下移,面向基层学校,加强教研员与学校、教师的密切联系与合作,发挥教研员在落实教学常规管理、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的作用,由诊断教研向需求教研转型,进一步提高全市的教育教学质量。
3. 开展分层分类教研,创建研训一体新模式。为密切对接新高考改革,创建研训一体的教研工作机制,加快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开展分层分类教研,以市区校三级联动为抓手,以课程为支撑,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以教师素养能力提升为落脚点,全面制定“5+3+2”教师研修课程的规划与实施,5指的是按照教师专业成长规律,把教师成长分成5个层级分层培训,分别是初职教师、合格教师、经验教师、骨干教师、智慧教师,每学期开展主题研修不少于5次;3指的是围绕课程、课堂、高考评价三个维度进行规划,每学期开展拓展深化主题研修不少于3次;2指的是根据新高考要求教师围绕高考类、学考类进行分类教学,每学期面向不同类别教师开展主题研修不少于2次。教研机构应从研训一体角度对教师进行统筹规划与管理,通过课程开发、继续教育学分认定等形式赋予教研话语权,每位教研员每学期必须开发一门课程,并对教师参加教研活动进行过程管理,在网上量化考核结果,让教师从“要我参加教研活动”轉变为“我要参加教研活动”,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4. 以双微驱动为载体,发挥学科研修基地引领示范作用。新一轮高考改革在即,新高考打破以往教学管理常规,在走班教学、分层及分类教学指导、教学模式重构、课程开发、教师培养等方面都将发生较大变化,学科研修基地在此背景下孕育而生。依托基地,建立纵带学校,横联省市,以学科工作站等研训共同体为载体的教研模式,坚持问题导向、项目牵动,构建“科研先导、培训跟进、基地实践、示范推广”的研训机制,通过学科课程基地建设,切实推进招生考试改革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引领和助推区域内普通高中实现优质、多样和特色发展,整体提升教学质量综合育人水平,开启区域内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新征程。
以“微项目”为载体,教研员带领基地学校“微团队”,解决基地学校学科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支持基地学校优势学科建设。学科教研基地建设是市区教研的延伸和补充,是打通教研成果落实到课堂的“最后一公里”,是实现精准教研的关键途径,是提升学科育人质量的重要举措。通过学科课程基地的实践探索、引领示范,实现教研资源、课程资源、教学资源的高度整合,构建由教研机构牵头,学科课程基地实验学校支撑,教研组和一线优秀教师参研的教研共同体,建立互动、交流、分享的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工作机制;促进学校优势学科的再发展,以优势学科创新改革牵动,引领学校其他学科课程全面改革,形成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鲜明的学校特色和区域课程改革的品牌,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探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教育教学管理新模式,创建有利于学生发展规划指导、综合素质评价的新体系,适应高考综合改革对高中教学资源配置的新需求;建设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充满活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与提升的多元化课程新体系。提高国家课程学校化实施水平,加大校本课程开发建设力度,构建有效的课程管理新机制。
参考文献:
[1] 沈炯靓,任学宝.教研转型的方向与使命——访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主任任学宝[J].基础教育课程,2017,(13).
[2] 刘月霞.全国“上海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经验”交流会总结[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6,(9).
责任编辑 罗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