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利用移动通讯设施进行“建筑装饰材料”课程考核的改革尝试

2018-01-26游燕曹琳羚高汉君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45期
关键词:课程考核移动终端

游燕+曹琳羚+高汉君

摘 要:针对信息时代智能手机等移动通讯设施成为了人们手足般不可缺少之工具,充分遵循了学习者认知规律及学习心理的变化,采用了移动通讯设施进行“建筑装饰材料”课程考核的改革尝试。

关键词:课程考核 移动终端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室内外环境设计、环境工程施工与管理的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素养的高素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美学、设计美学、专业表现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工程图绘制、施工管理、预决算、工程构造设计和设施设计等能力。即兼顾艺术与技术,在掌握室内外环境方案设计的同时熟悉景观与室内装饰结构、材料及施工工艺和现场施工管理等知识。

因此,“建筑装饰材料”课程对于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是所有专业课程的基础,同时也贯穿了整个专业学习周期的始终。不仅需要强调注重材料的应用,如合理选用材料(实时市场价格、新材料更替等)、掌握材料的施工工藝及注意事项等具体内容。而且在选用材料时的视觉因素的考量和搭配关系协调更是该课程的潜在任务,更是课程的教学难点。由此也可看出,“建筑装饰材料”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同时兼具了难度广泛、实时性、形象性、逻辑性等特点。

传统的“建筑装饰材料”课程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往往以纸质笔试方式进行,卷面内容以反应理论知识为主,只注重材料的功能特性,不注重材料的应用。即使注重材料的应用,其单一的文字考题也不能有效地进行考核。期末或者定期一栏考,仅仅只是反映学生的一部分学习成果,不具有实时监控学生学习状态和进度的数据反馈功能,不能帮助老师调整上课内容和进度,师生教学节奏错位是常有的事。即使考试成绩很高,并不能反应出学生能否合理选用材料、也不能反映是否了解了材料的施工工艺及注意事项,更不能反映学生是否具备了材料视觉搭配的设计选材的能力。同时,纸质试卷的阅卷效率低,数据统计麻烦,影响了教学效率。

信息化的普及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实时性、开阔性、便捷性,使人们的学习思维和方式都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变化尤其在年轻人身上体现更加明显。他们喜欢用网络平台、移动通讯设施进行购物、交友、学习等等大部分活动。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而言,其思维发散性、跳跃性等都比普招生明显,在学习方面,信息平台、移动通讯设施的实时更新、开阔发散、便捷灵动等特点让学生趋向于厌倦传统僵化死板的材料理论知识堆砌的纸质考卷。

由此而言,传统的材料课纸质笔试的方式已经非常不合时宜,非常有必要进行改革。

这两年,我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装饰材料”课程在课堂教学及考核方式上进行了一些新的改革尝试,主要体现在应用了手机等移动通讯设施进行单元考核、阶段考核及期末考核等方面。

一、应用移动通讯设施+交互APP进行在线单元考核

对于材料课程的教学,尤其应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认知理论对人的认知规律进行了详尽地阐述,它认为,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其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因此,在“建筑装饰材料”课程的教学中,作者采用了现场教学方式及课堂方式结合。

现场教学方式是亲临室内、室外现场,对就在面前的材料,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多感官进行现场认知,同时老师或现场相关人员进行讲解,这是感性认识的部分。然后通过要求课后作笔记、作演示文稿等方式强化学生的认知。课堂部分是通过对学生笔记提问、学生演示文稿汇报、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同时,针对整个现场教学的内容进行一次考核。考核方式则是利用手机等移动通讯设施和微信等交互软件完成包含彩图、动图等材料应用信息的试题,成绩在点击提交按钮的瞬间立显。然后根据以上情况,通过照片、图示、视频等再详细讲解学生遗漏或未知部分,另外对于尚未掌握的同学,再次到现场进行了解。如图1.1。

在教学实践中,这种单元考核的方式受到学生的广泛喜爱,原因有三:一是利用了他们熟悉且喜欢的考试工具(介质)——智能手机、微信;二是这样的介质相对传统纸质试卷而言,具有在色彩、材质上更真实还原、可以动态显示施工过程、装饰结构等特点,更直观。三是立即得知考核结果(这一点对于课堂活跃气氛的营造起着很大作用)

另外,学生对于这种单元知识的教学也颇感兴趣,一是由于这种教学方式往往突破传统“教室”的概念束缚,置身于施工现场、卖场等相对开阔、自由的空间,心理感觉放松。二是通过这种直观的感性认识学习知识,很容易理解和掌握。二是这种“出行在外”的学习形式可以大大锻炼沟通、协作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利用自己熟悉的移动通讯设施随手记录资料素材、不懂的地方大胆询问、通过制作演示文稿锻炼了资料整理、总结归纳等能力。

二、应用移动通讯设施进行综合应用性现场考核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学习材料课程,重在材料的合理选用及了解构造、施工工艺,因此,进行材料的综合应用现场考核是非常有必要的。考核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施工角度来掌握材料知识。因此,作者的考核场所选用在学校的居住空间样板间、景观样板施工区。

由于场地空间限制,作者在综合应用性现场考核时,采取了分组形式。教师在现场给选拔出来的第一组学生逐一介绍一遍每种材料的特性及施工工艺,要求学生秘书利用智能手机拍摄考核过程,以及用屏幕镜像功能,将现场考核情况同步给等候区学生。轮到第二组时,将从第一组的学生中从抽取一名主讲和一名助教对下一组学生进行讲解。主讲负责全程讲解,助教进行补充,同时,学生秘书用智能手机拍摄并同步镜像到等候区。依次类推。在最后一组抽取的主讲和助教将给老师讲解,秘书同样拍摄并同步到等候区。最后,所有学生对每组的讲解进行评价,教师也对每组的讲解进行点评。如图2.1endprint

在综合应用性现场考核过程中,智能手机充分发挥了其可记录、可同步视讯传送的作用。

在考核过程中,学生更能聚神于倾听讲解,同时发现所有学生都主动用笔或智能手机录音功能进行了记录(虽然教师并没有要求)。另外,在5分钟准备时间里,学生能快速对刚刚的知识在头脑中进行认知强化,主动快速地将感性认识转化成理性认识,将其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并进行逻辑清晰地讲授。

由此可以看出,这种考核方式除了能快速地将知识点转化,还能锻炼学生语言組织能力、表达能力、逻辑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培养了尊重讲解者的良好素质。

三、应用移动通讯设施+交互APP进行在线期末考核

在单元考核、综合应用性现场考核的基础上,进行的期末考核实际是理论知识+应用知识整合掌握情况的最后一次检验。采用了应用移动通讯设施+交互APP进行在线期末考核的方式。虽然考核手段和单元考核的手段一致,但内容有所区别。期末的考核更注重于理性认识的检验。因此,在在线试题的编制方面,更注重于材料的应用方面,比如更多的构造图、施工工艺、注意事项、特定预算条件材料的选用方案等。

利用移动通讯设施+交互APP进行在线期末考核,成绩立显,且对每一题的答题情况都进行了分析,以便教师了解该知识点掌握情况,相对传统纸质试卷改卷而言,大大减轻了工作量、提高了效率。对于学生而言,因为使用了他们喜爱、熟悉的工具作为考试介质,从心理上也是颇感轻松。

目前,面对信息化全面渗透的情况下,很多教师对学生上课使用智能手机等移动通讯设施感到恐慌,担心它的存在干扰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从而禁止学生上课使用手机,甚至出现了没收甚至毁灭手机的情况。俗语言,“堵不如疏”,既然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了人们随身工具,如手足一般不可缺少,不如多关注了解其功能,从而合理用之,既符合了人们的心理,又可大大减轻工作量、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在两年的改革尝试证明,利用移动通讯设施进行“建筑装饰材料”课程实时考核是一种非常高效的考核方式,优点颇多,是非常受师生欢迎的考核方式。

首先,这种考核方式解决了装饰材料课程对材料相关知识实时性、材料应用视觉性、施工工艺动态性等一系列要求。其次,这种在线考核方式由于是系统自动处理数据,相比传统人工处理方式,大大降低了教师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再次、这种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遵循了“堵不如疏,疏不如引”的心理规律,让学生乐于接受这种考核方式及教学手段,从而很好地排除了心理干扰,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另外,利用其熟悉的、所依赖的通讯工具作为学习工具的思维模式,影响了他们自我学习的意识、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出了表率。

而不足之处尚有,那就是在作者的尝试中,考核反馈暂不能一对一匹配到学生,相信虽着APP的发展,这些问题不久就能解决。

作者简介

游燕,广西恭城县,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专业,1979年6月21日出生,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曹琳羚,四川自贡人,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 设计艺术学专业,1985年06月出生,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高汉君,浙江绍兴人,毕业于西南大学美术学院 艺术设计专业,1981年11月出生,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讲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程考核移动终端
基于移动终端平台的编辑学习和交流方法
国内移动数字出版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终端的高校移动学习体系构建研究
英语词汇学教学之初探
形成性评价在高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考核中的应用策略
移动终端云计算应用分析
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的考核模式因素分析研究
手机APP在学生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探索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考核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