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馆校合作美育课程设计
2018-01-26周梦亭
在当代社会,随着公共教育覆盖范围的扩大,美术馆成为实施社会美育的重要场所,为人的终身教育以及构建全民终身学习型社会奠基。在美术馆其它各项职能如展览、交流、收藏、研究中,美术教育贯穿其间,成为学校之外最佳的学习场所。
随着我国馆校合作机制的形成,越来越多的学校以美术馆独特资源为支撑,开展丰富的美育课程,包含观展、互动体验、美育课堂与创作展示等,为学生们创建自然的学习体验,拓展视野,全面发掘学生创造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由于美术馆美育课程是复式课堂,年龄层次不一,知识结构不同,美育课程设计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重重阻碍,如何保证教学效果的同时发挥美术馆优势,打造美术馆美育课程品牌成为馆校合作中首要目标。[1]
但是,由于当前的馆校合作模式尚不成熟,造成美术馆的课程以美术馆为绝对主导,无法完全贴合学校的课程进度以适应当前学生的知识需求。学生在美术馆的课堂与学校课程产生断层,导致参与性不高。未规范化的课程设计让教学效果平平,难以打造美术馆品牌课程。所以,美术馆课程尚待开发使其系统化、一体化,成为社会美育知识普及的重要场所。[2]
针对当前美术馆馆校合作机制与学校课程设置,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设计美术馆课程时,应当充分考虑以下几点:
1.美术馆馆校合作美育课程超越传统理论与绘画限制。任何美育课程进入脑海首先是纸本上的绘画,不得不承认这是非常基础且重要的课程成果表现之一。迈入博物馆教育发展的新时期,美育课程设计理念更当代,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与材料选择更丰富,展示设计更新颖。美育课程可以坚持传统绘画,也可以接受当代表现形式,引导学生创作具有美术馆特点的公共空间装置、概念表达或是新媒体结合的作品,形成美术馆的教学成果,也作为美术馆作品的展示。比如很多美术馆近年来开展驻场艺术家计划,邀请艺术家个人或者艺术团体定期对公共教育空间进行创作,有效利用空间。其实在美育课堂中也可以借鉴这一方法,利用现有的艺术家与学生团体的合作,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有计划的进行创作并展示,提高学生荣誉感的同时,增加教育空间的利用度和新鲜感。
2.紧密连接接美术馆资源与学校课程,促进教育内容的更新。了解当前合作院校学生课程设置,匹配美术馆资源如馆藏资源、当前展品或者教育空间,为美术馆美育课程提供更好的衔接基础。比如学校课程中涉及艺术作品赏析与评鉴时,可以选取当前美术馆展览,在学校保证理论知识的汲取后,转向美术馆课堂成为复式教学活动以及体验式学习,可以达到更好的美育效果。从学校课堂到美术馆资源的充分利用与整合,对于学校而言,可以针对可利用的美术馆资源促进教育内容的优化。对于美术馆而言,美育课程设计有了新的观众基础及设定目标。这种双向互动,有效连接多维度教育课堂,形成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3.“以点扩面”的系统化研究课程实践范例。美术馆课程构架在设置之初,就要对美术课程中的各项元素进行深入的课题研究、材料实践与课堂模拟。事实上,美术馆可以不用设计庞大的教学构架,或许在展览中的一个教学点上进行深入的课题研究,在与一个学校的合作中实施开展教学模拟,总结经验反馈到原始课题中,推进和深入课题,最终会以一个相对完善的教学案例被保存。经过多次的实践,这样以“点”为开始的美育教案,应用成“面”的一系列的教学课程案例,为开展之后的美术馆美育课程提供参考与应用经验。
4.开发学校主导型美育课程。馆校合作关系中,美术馆为主导类型的项目颇多。学校应该提高自身积极性,有目的参与美术馆项目,形成以学校为主导,美术馆辅助课程实施的形式。相对于美术馆里的教育者,学校教师更了解学生的表达方式以及整体班级的活跃程度,更容易在美术馆教学中把握进度。通常学校会计划整体活动,教师可以在学生呆在美术馆的任何合适的时机,提出实施美育课程。如在观看作品时,听着讲解员的讲解,教师便可以适当的引导到之后的课堂中,临摹、写生或者创作。结合学生个人特点和作品特色,给予准确的评价,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这是美术馆教育者在短暂的接触中,很难做到的。有目的进入美术馆,寻找合作,更容易达到教学目标。开发学校主导型美育课程提高学校发声机会,真实有效反馈教学效果,不会被任何美术馆声音淹没。
5.美育课程在自由多元基础上规范化。虽然美术馆教育是非结构化学习,在课堂中采用的指导方法允许学生自主探究,但是不意味着教育活动是松散无章法的,美术馆教育课堂需要有一定规范性。如在美术馆教学中,教育者发布可以临摹展品的任务,这不意味着可以任意到达馆里的办公区域,可以触摸或者摆动展品。在明确观展礼仪后,也要规范课堂中任务或者活动的执行程度与允可范围。美育课程需要在自由的氛围中规范行为,明确课程目标,达到教学要求。建立课后的返校观察,学生是否从美术馆课堂中学到新的知识或者综合能力的提升,是否有必要规划下次的课程进度等,都需要规范化、系统化的策划与实施。
6.美育课程推广与品牌建立。在深入的课程研究与良好的教学实践后,美术馆与学校都有义务在相关渠道宣传推广馆校合作项目的流程与取得的效果。这样的宣传首先是对合作模式的肯定与确立,提高学校、美术馆综合实力,同时给予参与项目的所有人员足够的尊重,他们也愿意参与到教育推广中来,为美育课程推广贡献力量。美术馆专业的推广部门与团队会积极拓展馆校合作范围,形成良性品牌建立,增加馆校合作频率。一旦美术馆课程设计成为系统、经典的教学案例,在与其它学校的合作上有针对性设计课程内容,将会成为品牌建立的源泉。
目前,社会对美术馆教育职能有比较高的认可度,也為馆校合作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校通过美术馆彰显自身特色,美术馆也在合作中推进教育职能的发展。馆校合作共同促进学生发展,推进美育教学的理论研究、教学实践。馆校合作美育课程设计及合作机制的建立,为中国馆校合作的规范化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深入的课题研究与美育课程设计案例有利于连接学校与美术馆的课程设置,促进新时代教育内容的革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娴 著《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机制研究》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16.8
[2] Eilean Hooper-Greenhill《 Museums and Education》 .Shanghai Scientific and Technoligical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 2017.1
作者简介
周梦亭性别:女出生年月: 1994.12.16院校:中国美术学院 ;研究方向:艺术管理与教育 籍贯;江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