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技师工作室为平台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践性研究

2018-01-26那淼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45期
关键词:项目驱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那淼

摘 要:学院以“校企合作,团队培养,项目驱动,工学一体”为核心原则组建了若干首席技师工作室,工作室以项目课程建设为引领,以团队学习为培养方式,以多元化和过程化作为评价体系,探索以技师工作室为平台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技师工作室 校企合作 项目驱动 人才培养

近年来,国家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战略,高技能人才培养成为技工院校重要工作。随着技师学院的发展壮大,技师学院通过职业培训、学制式预备技师班培养高技能人才,已成为一种新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和途径。我所工作的北京市新媒体技师学院,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践,本文结合我校以技师工作室为平台从事的教学实践,谈谈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一些心得体会。[1]

一、“技师工作室”概述

1.建设背景

在学院的教育教学和社会培训实践中,我们发现两类主要问题:一是在学制化培养中,高级工班特别是预备技师班的学生专业知识的系通性较强,但在就业后出现岗位针对性不强、解决问题能力弱、技能特点不突出的问题;二是在社会培训中,主要解决了学员专业基础知识系统性不够和新技术的学习,但是如何通过培训掌握新技术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突出技能,现有的培训很难实现。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创新性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是我们一直不断的思考和探索的课题。[2]

2011年,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首席技师工作室管理办法》,明确提出:“结合首都产业发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为重点,在技能含量较高、高技能人才密集的行业和大型企业集团以及公共实训基地中,依托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和有突出贡献的技師、高级技师建立首席技师工作室,组织开展技术攻关和创新,推行名师带徒制度,加快培养一批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精湛技艺技能的高技能人才。”我们发现首席技师工作室建设的内在要求与学校近年来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践有较高的契合度,可以以此为契机和平台,将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情况总结提升,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更高质量的高技能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开始系统的开展以“技师工作室”为平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研究实践。

2.建设原则

“技师工作室”建设的核心原则是:校企融合,团队培养,项目驱动,工学一体。

(1)“校企融合,团队培养”

学校引进企业的技术和生产项目,以“技师工作室”为运行实体,结合企业发展在人才、技术等方面的实际需求,在课程开发、教学实施、生产性项目实施等方面全面开展共建共管,从而实现真正意义的校企合作。与此同时,教师和企业人员按照岗位专业能力要求形成团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打造岗位专业特长分明的教师团队,学生也按照企业实际岗位组合组建学习团队,不同项目学生的岗位角色不同,通过团队式培养,实现一专多能。

(2)“项目驱动,工学一体”

是指项目作为“技师工作室”的主要任务,按照岗位能力课程体系设计,实现了项目作为教学的核心课程载体,按项目分解工作,用公司的运作模式来运营项目,使项目为带动,设计满足企业的综合培训计划,直接引入企业实际生产项目到教学中。

3.建设过程

(1)认真遴选合作企业

“技师工作室”要做好校企融合,首先要认真遴选合作企业。合作企业应掌握行业领先技术,拥有行业技术专家,能够委派企业技术人员到“技师工作室”参加项目、任教或者能够参与“技师工作室”的项目开发工作等,并提供企业的设备和场地作为学生的校外实训基地,参与学校组织的社会化培训项目。[3]

(2)合理配备教学团队

“技师工作室”设首席技师1人,要求应当具有该职业(工种)技师以上的职业技能水平,是行业领域内技能拔尖的杰出能手,具有较强创新创造能力和社会影响力,全面主持“技师工作室”工作。“技师工作室”还应设有核心教师团队3到6名,由专业骨干教师和行业技术专家组成。此外还可以有其他合作人员若干,根据合作企业及项目不同而相应调整。[4]

(3)完善设计课程方案

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要制订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计划,这就需要学校首先要规范整理专业中级工和高级工课程方案,在此基础上,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出以技师工作室为平台的预备技师培养方案和教学项目。

“技师工作室”的成员,在首席技师的带领下,学校教师到企业调研,并同企业的专家一起研讨,从而协调各项目课程及实施过程,制定出详细的教学计划,可在学校原有综合实训项目基础上,进一步加入与合作企业的生产性项目内容,将真实项目引入教学中,构建新的综合实训项目体系。

二、以“技师工作室”为平台的技师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

1.以“技师工作室”为平台

“技师工作室”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本身是一个独立的综合实训室。工作室中既有专业教师,又有企业导师;既有教学课题、工作任务,又有实际项目;既承担教学和训练功能,也是和企业合作的技术研发工作站。作为载体,“技师工作室”为创建企业式的工作环境提供了适合的平台。[5]

预备技师培养模式,是把“技师工作室”作为教学、生产和技术研发的平台,使校企合作有了运行的平台,将学校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整合成共同的工作目标,“技师工作室”团队即是学校的教师团队又是企业的科研团队和人才培养团队,校企合作产生了原动力,使校企融合成为可能。

以“技师工作室”为平台也将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改变为面向真实生产的开放式教学。教学中,教室和实训室的概念界限被淡化,课堂可以是在生产车间,教学项目也可以是生产项目,实现了教学、生产、技术研发的融合。“技师工作室”技师预备培养模式,使校企合作产生了原动力,使校企融合成为可能,从而使校企合作上有了可运行的平台。

2.以项目课程为引领endprint

“技师工作室”的教学项目成功质量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和开发,学校和企业考虑到学生知识及实际水平因素的影响,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业务流程规范,以及企业生产实际,设计选择典型的项目任务。

“技师工作室”不同阶段的学生实际水平会有一定的差异。刚进入“技师工作室”的学生完成了高级工阶段的学习,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并不足以直接承担综合项目。在进入“技师工作室”后,教师应对其进行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传授,让学生逐步过渡到项目的认识和实践上来,相关项目的生产要求纳入课程从而开始全面培训计划,为后期能够真正参与到生产性项目打好基础。到了后期,全面的培训计划和生产计划结合,真正地开展生产性综合实训项目教学活动。不同的学生进入不同的生产性项目中,按照企业流程实施项目。而各自负责的项目部分由学生分别完成。以“技师工作室”的校企合作项目作为实际项目的教学,以生产为任务,研究和开发,做到工学一体,校企对接,是“技师工作室”项目的一个突出特点。

项目有虚拟的项目,也有真实的项目,两者结合组成了技师培养的项目教学体系。真实的项目比虚拟的项目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更多调动积极主动性,在实际技能培训上也有更大价值。虚拟项目和真实项目的系统结合引领着“技师工作室”培养技师。

3.以多元化、过程化评价为特征

“技师工作室”采用考核、鉴定、竞赛相结合的评价模式,结合学生参与的课程教学和生产性实训项目成绩、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参与社会化培训和生产技术研发工作的成绩,并通过(技师)国家職业资格鉴定方可毕业。

技师的课程由若干教学项目组成,每个项目的评价均由学校教师与企业工作人员共同完成,在完成课程教学和生产性实训项目的基础上,还必须完成毕业设计,最后参加技师的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并通过最终考核。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保障了对学生学业水平评价的有效性和系统性。这种评价模式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探索过程化、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从而打破以往单一的终结性考核鉴定评价模式,是学生学习评价模式的创新实践。

三、以“技师工作室”为平台的技师培养模式效果分析

1.初步构建专业中高级相衔接的课程体系

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依据“技师工作室”的实践研究成果,优化了专业设置方案,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做了调整,并开发出更趋于合理的课程体系架构。同时将专业课程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综合素养课程,培养学生从事电工职业的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及职业素养;第二类是专业能力课程,专业老师根据的工作能力要求对各项技能进行单一的训练;第三种类是岗位能力培训,通过对校企合作的研究项目,使学生在工作中学习,从而获得从事本职业是必备的工作经验和综合职业能力。

建立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打通了中、高级工及技师的培养通道,形成了资深的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更加系统和完整。原来在中、高级工阶段的专业课程以单项技能为主,而在技师培养阶段,以综合实训项目和生产性项目为主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校学习能够联系实际生产,提高适应结业后的就业能力。

2.探索形成产、学、研一体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技师工作室教师团队由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建,即是学校的教师团队又是企业的科研团队和人才培养团队,把教学项目和生产项目组合形成项目组,具体承担教学任务和生产任务,在项目实施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创新了教师实践能力提高的途径。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以“首席技师”为带动,创新了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的方式;以生产性实训项目为载体,创新了教师实践能力提高的途径;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创新了教师培养的新机制,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成果显著。

3.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以“技师工作室”为平台,实施项目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学生和教师能更直接的接触,师生间能充分的交流沟通,减少了师生间的距离感,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技能训练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带动教学,引入企业技术骨干和行业专家,共同承担技术开发、生产任务项目和课程开发等项目,使课程更紧贴实际。可以说,以“技师工作室”为平台,学生实现多岗位培养,职业综合能力得到挖掘和提升,使学生在学校对自我的岗位发展能力有了初步的确立,为适应就业选择提供了保证。

结语

总之,以“技师工作室”为平台的技师培养模式,对于教师,有利于教师专业技能、职业能力的提升和教学个性的发挥;对于学生,创立了良好的实习培训环境,引进真正的生产性项目,明显调动了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积极性和效果;对于企业,工作室成为了企业的实训基地,节约了成本,创造了效益。这种培养模式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与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它的实际应用性强,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对专业建设的带动作用大,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实践。

参考文献

[1]石伟平,匡瑛,徐国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2]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陈元芳: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专业及课程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4]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5]李雄杰: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课程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endprint

猜你喜欢

项目驱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依托工作室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研究
基于物联网项目驱动的嵌入式系统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红色之旅”项目驱动的《调酒与咖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机制探讨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