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状态的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2018-01-26李丹
李丹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状态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慢性心力衰竭治疗, 并配合基础护理, 观察组针对患者的焦虑状态给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前, 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医院睡眠问卷(SMH)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SAS评分(46.28±6.09)分均低于对照组的(55.01±5.16)分, SMH评分(20.55±3.32)分高于对照组的(16.86±3.64)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 两组明尼苏达生活量表(MHL)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MHL评分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期间给予健康教育、心理疏导、焦虑状态控制、睡眠干预、放松训练等护理干预, 可以帮助患者缓解其焦虑情绪, 提高其睡眠质量, 从而达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值得应用。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焦虑;护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2.089
目前, 慢性心力衰竭已经成为了临床的一种常见心血管疾病[1]。近年来, 随着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发病率的逐年升高, 导致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也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 成为了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2]。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受到疾病的影响, 导致绝大多数的患者均会合并出现不同程度上的焦虑状态, 这对于疾病的治疗和转归是极其不利的[3]。因此, 积极合理地采取护理措施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焦虑状态进行干预, 积极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 是确保临床疗效的一个重要条件。本文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状态的护理干预效果,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0例。观察组年龄48~72岁, 平均年龄(59.4±6.6)岁;
病程1~7年, 平均病程(3.5±1.6)年。对照组年龄45~74岁, 平均年龄(58.4±5.8)岁;病程1~6年, 平均病程(3.2±1.5)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慢性心力衰竭治疗, 并配合基础护理。观察组针对患者的焦慮状态给予健康教育、心理疏导、焦虑状态控制、睡眠干预、放松训练等护理, 实施如下:①健康教育:患者焦虑状态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其缺乏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知识有关。为改善患者的焦虑状态, 首先要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 护理人员可以采取口头宣教、视频播放及健康教育手册发放等方式, 向患者介绍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因素、临床表现、临床诊断、临床治疗、注意事项及自我护理保健等疾病知识, 提高患者对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的认知程度, 从而使患者能够客观的看到疾病。②心理疏导:慢性心力衰竭属于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 需长期服用治疗, 患者在长期的疾病困扰中, 难免会产生一些不良心理情绪。护理人员要随时观察、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情况, 安抚患者的不良情绪。一旦患者的情绪发生改变, 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年龄、职业、家庭背景、文化程度, 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对策, 对其实施心理干预, 帮助患者最大程度上缓解不良情绪, 促使患者在治疗期间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③焦虑状态控制: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者, 尤其是对于存在明显焦虑情绪的患者, 一旦发生焦虑状态发作或加重时, 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 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法缓解其焦虑情绪。对于焦虑症状比较严重的患者, 护理人员或家属全程陪伴在患者身边, 给予患者足够的安全感, 鼓励患者积极倾诉, 使其焦虑情绪得到宣泄。对于焦虑状态控制不佳的患者, 遵医嘱给予抗焦虑药物。④睡眠干预:良好而充足的睡眠也是帮助患者改善焦虑情绪的一项重要手段, 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 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夜间睡眠环境, 保持床单被褥干净、舒适, 减少夜间灯光刺激, 护理人员夜间巡视要动作轻柔。针对存在睡眠障碍的患者, 护理人员可以遵医嘱给予其药物帮助入睡, 保证患者治疗期间能够有充足的睡眠。⑤放松训练:指导患者掌握想象性放松疗法, 进行2~3/d。指导患者选择感觉最为舒适、轻松和惬意的场景, 进行想象, 达到自我放松, 缓解不良情绪的目的[4]。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情绪(采用SAS评分, 分数越低效果越好)和睡眠质量(采用SMH评分, 分数越高效果越好), 应用MHL评价生活质量, 包括症状改善、体力限制、社会限制、情绪控制评分, 分数越低效果越好。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SAS评分、SMH评分比较 护理前, 两组患者SAS评分、SMH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SAS评分低于对照组、SMH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MHL评分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护理前的症状改善评分分别为(12.41±2.16)、(12.48±2.10)分, 体力限制评分分别为(15.27±3.44)、(15.35±4.37)分, 社会限制评分分别为(6.49±1.48)、(6.32±1.42)分, 情绪控制评分分别为(12.12±2.19)、(12.21±2.13)分,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护理后的症状改善评分分别为(6.87±1.24)、(8.26±1.88)分, 体力限制评分分别为(8.59±2.50)、(11.99±3.34)分, 社会限制评分分别为(3.10±1.01)、(4.62±endprint
1.31)分, 情绪控制评分分别为(6.83±1.52)、(9.66±1.71)分, 观察组护理后MHL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由于慢性心力衰竭病程漫长、易出现反复发作, 使患者承受疾病折磨和心理折磨的双重压力, 导致其生活质量显著下降, 心理压力增大[5]。研究指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均合并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 导致患者遵医行为降低, 影响疗效[6-10]。因此, 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焦虑情绪干预至关重要。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护理前, 两组患者SAS评分、SMH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SAS评分低于对照组、SMH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 两组MHL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观察组MHL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其治疗期间给予健康教育、心理疏导、焦虑状态控制、睡眠干预、放松训练等护理干预, 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情绪, 提高睡眠质量, 从而达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 曹平辉. 综合护理在慢性心力衰竭伴焦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河南医学研究, 2016, 25(10):1908-1909.
[2] 项颖卿, 罗萍, 章国良. 心理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伴焦虑抑郁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存质量的影响. 实用医学杂志, 2014, 30(2):307-308.
[3] 陈光. 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心功能的影响分析. 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3(1):266-267.
[4] 庞玉华, 杨艳. 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中国医药导报, 2014, 9(20):120-123.
[5] 雷文娟. 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状态的影响研究.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5, 3(9):165-166.
[6] 赵英. 综合性护理干预在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状态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3(34):238-239.
[7] 林凱思.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状态的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14):1298-1299.
[8] 陈慧贞.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状态的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5, 15(76):183-184.
[9] 张荷群.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状态的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今日健康, 2015, 15(12):330.
[10] 陈建华.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状态的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中国社区医师, 2016, 32(14):139-140.
[收稿日期:2017-11-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