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肺复苏通气时呼吸机送气流速模式选用方波和减速波对患者气道压力的影响

2018-01-26叶锦山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36期
关键词:心肺复苏

叶锦山

【摘要】 目的:分析心肺复苏通气时呼吸机送气流速模式选用方波和减速波对患者气道压力的影响。方法:从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2015年

5月-2017年7月收治的心脏呼吸停止患者中,随机抽取80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中,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研究组患者在心肺复苏术时呼吸机送气流模式为减速波,对照组为方波,保持呼吸机其他参数不变化,心肺复苏术10 min后,检测其气道峰压,并检测各指标。结果:研究组气道峰压>60 cm H2O发生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15.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平均气道阻力、气道峰压均低于对照组,平均气道压力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研究组呼吸阻力低于对照组,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恢复心跳例数、恢复心跳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动脉血气指标PO2、PCO2、pH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指端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肺复苏通气时呼吸机送气流速模式选择减速波治疗,在降低气道峰压上的作用明显高于方波模式,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减速波; 方波; 气道压力; 心肺复苏; 呼吸机送气流速模式

doi:10.14033/j.cnki.cfmr.2017.36.01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36-0032-02

心跳呼吸停止患者在实施心肺复苏(CPR)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治疗环节则为呼吸机治疗[1]。而心肺复苏时,因胸外持续按压造成气道压力发生剧烈性、反复性震荡,无法按照一般状况设置呼吸机参数,否则部分患者会出现呼吸机工作不正常的状况。为进一步明确呼吸机治疗各参数设置、人机互相作用机制和需注意问题,笔者所在医院近年来对此方面做出了相应研究。本次心肺复苏通气时呼吸机送气流速模式选择减速波治疗取得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2015年5月-2017年7月收治的心脏呼吸停止患者中,随机抽取80例患者纳入到本次研究中,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5~71岁,平均(42.6±3.3)岁,9例有心脏病史,11有高血压史,12有糖尿病史,8例无重大既往病史;研究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5~70岁,平均(42.5±3.2)岁,8例有心脏病史,12有高血压史,11有糖尿病史,9例无重大既往病史。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入选标准:(1)患者无明显胸廓畸形症状;(2)无胸部创伤症状;(3)年龄18~75岁;(4)CPR中可监测SpO2指标,可得到氧合指标;(5)无哮喘及COPD疾病者[2]。排除标准:(1)给予CPR时,气道压力>60 cm H2O者;(2)短时间中CPR成功,无法成功采集数据者;(3)流速模式改变后,SpO2指标降低>0.03者;(4)CPR过程中发生明显肺水肿或肋骨骨折者[3]。

1.2 方法

首先,由医护工作人员给予心跳呼吸停止患者心肺复苏术,同时开放气道并气管插管,气管插管成功后给予呼吸机控制呼吸,呼吸机型号为泰科公司PB840型,呼吸机模式均为A/C模式,均为容量控制,依据患者急救需求和呼吸机使用要求,因患者存在个体性,控制潮气量为6~8 ml/kg,选择呼吸频率为10次/min,针对呼吸机压力报警,调整上限至60 cm H2O。观察组则采用减速波形,对照组采用方波波形,直至其稳定10 min后,用监测仪检测患者呼吸指标,如平均气道阻力、呼吸阻力、气道峰压、平均气道压力等。连续且均匀检测30个呼吸周期,计算平均值。

1.3 观察指标

治疗后测定患者呼吸力学指标,包含平均气道阻力、呼吸阻力、平均气道压力等,并单独检测其气道峰压值。记录恢复心跳时间和例数,测定血气指标(pH、PCO2、PO2),以及指端血氧饱和度,并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气道峰压高值发生状况比较

研究组气道峰压>60 cm H2O发生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15.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呼吸力学指标比较

研究组平均气道阻力、气道峰压均低于对照组,平均气道压力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呼吸阻力低于对照组,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心肺复苏效果比较

研究组恢复心跳例数、恢复心跳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血气指标比较

研究组的动脉血气指标PO2、PCO2、pH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指端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给予心肺复苏术的目的在于让心跳和组织供氧得到恢复,通过心脏血液循环和氧合作用进行实现。通气的有效性相当重要,且复苏效果和恢复氧供时间是用秒进行计算的。复苏的关键除及时胸外心脏按压外,还在于快速开放气道,最终开放气道的方式则为气管插管。虽各医师的专业水平均有提升,但气管插管失败率仍然存在。因此,气管插管需时间、技术,以及从容[4]。气管插管成功后,应立即给予呼吸机控制呼吸,根据2015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呼吸频率应为10次/min。2010年指南呼吸频率为8~10次/min,而2015年改為单一频率为10次/min,使临床实际操作更容易记忆和实施。有效的呼吸机支持可以降低缺氧损害,并提升心肺复苏成功率。endprint

心肺復苏术为抢救心跳呼吸停止患者的标准方法 [5]。临床急诊中,可有效救治患者。给予心肺复苏后,在医院急诊科可同时给予呼吸机控制呼吸。有研究指出,患者接受心肺复苏通气后,呼吸机气流速模式减速波在降低气道峰压值上的作用比方波方式更优[6-7]。本研究中所列举的80例患者分组讨论中,从气道峰压高值发生率和呼吸力学者指标等方面也同时证实了以上观点。给予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时,呼吸机送气流速模式为减速波模式,可明显改善呼吸力学指标,且比方波方式优[8]。经分析后,笔者也同意此观点。此外给予减速波方式还可将肺部顺应性提高,对其治疗存在有利作用。

实际实践中,一般状况下,大部分患者的高压报警上限值大约为40 cm H2O,此时呼吸机会发生报警,并自动开放呼气阀泄气,造成潮气量缺乏,只要存在按压则会发生持续低潮气量和高压报警。并有学者认为60 cm H2O也属于安全的[9]。如无法理解此种机制不能将呼吸机参数改变,以上状况会反复性发生,甚至影响到呼吸质量[10]。因产生气道高压,或气道压力发生剧烈性变化造成呼吸机无法正常使用,因此避免气道高压对心肺复苏治疗时呼吸存在有益[11-12]。给予心肺复苏通气时,减速波气流速模式气道峰压指标明显低于方波模式,降低气道发生损伤的可能性,降低出发高压报警危险性,对确保呼吸机顺利工作存在有利作用。

本研究中,研究组和对照组在抢救成功率和恢复患者心跳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于患者动脉血气分析中的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和pH值,研究组和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指端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但指端血氧饱和度受按压时的血压和血管活性药应用的影响较大,因此可靠性有待以后再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心肺复苏通气时呼吸机送气流速模式选择减速波治疗,在降低气道峰压上的作用明显高于方波方式,建议临床可广泛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玉华.不同通气方式对急诊心肺复苏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z2):130-132.

[2]王健秀.心肺复苏中早期气管插管与持续胸外按压两种方法对患者预后影响的比较[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5,27(12):1009-1010.

[3]吴志镛,代成刚,林燕,等.三种序贯式气道开放法对复苏成功率、复苏后综合征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14):111-114.

[4]金肖,高丽娟,韦铁民,等.合并有心脑血管病患者心肺复苏时机械通气中气道高压报警上限的设置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17):21-24.

[5]王相立,白敬如,常玉辉.浅谈不同通气方式对急诊心肺复苏患者治疗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7,23(24):24-27.

[6]张任君,李金庭,莫海军.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联合压力支持通气对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5,12(3):254-255.

[7]胡杰英,郑则广,陆浩南,等.无创正压通气回路中测压管内冷凝液对志愿者人机同步的影响[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6,39(9):704-708.

[8]金肖,高丽娟,陈晓,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心肺复苏期间不同呼吸机参数设置对经皮氧饱和度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16):147-149.

[9]庄载受,梁艳,薛盛东,等.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模式在心肺复苏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OL].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2017,3(1):55-59.

[10] Solevag A L,Cheung P Y,Schmolzer G M,等.产房复苏时的胸外按压和正压通气[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5,30(4):316-317.

[11]胡承军.两种不同机械通气方法对心肺复苏效果的比较[J].心理医生,2016,22(36):110-111.

[12]李光春.适应性支持通气在心肺复苏后患者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5,3(14):95-96.

(收稿日期:2017-09-16)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肺复苏
MCC小型心肺复苏仪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研究
从社会事件的剖析中探索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方式与途径
82例心脏骤停患者急诊心肺复苏效果分析
桂林市卫生学校面向社会开展急救技术培训的探索
集中护理管理模式对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的影响
CCU护理干预对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患者预后的影响
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体会和影响因素分析
气管插管时机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
探讨影响院前及急诊抢救室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因素
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术后的预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