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一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018-01-26刘金洋
刘金洋
摘 要: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一年级作为小学数学学习的第一年,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是学习的重要任务。本文通过对几个一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从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方面来思考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 一年级 解决问题 能力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规定了各个学段解决问题的目标,第一学段目标如下: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小学阶段分别建立问题的算数模型和代数模型。一年级作为小学数学学习的第一年,更加要建立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本文通过对教学中的一些现象的的观察和思考来谈谈对一年级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几点想法。[1]
一、课堂中常见的现象及其分析
1.一年级数学课上,教师提问:从图中你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有花草树木、蓝天白云、草地……诸如此类,没有一句和数学信息相关,学生回答得意犹未尽,教师却大感无力。
2.课堂上学习的问题,换了一个情境图,有个别学生就弄不清楚用什么方法了。甚至到了中年级,同样的情境,数据变大了,描述方式有所改变,也有学生可能出错。[2]
3.一年级的数学问题一般是以图的形式或者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学生答题有时会出现以下情况:数学信息提取不准确;不会用提取的数学信息进行分析、不会列算式,直接数数报出答案;已知总数,求部分数的问题中,直接把问题的答案用来列式。
现象1中,教师的要求很明确要求学生找出数学信息,但是学生并不理解数学信息的含义,不能分清生活问题和数学问题的区别。现象2和现象3中,学生对生活中数学信息的提炼面比较窄,缺少数学想象力。学生都是倾向于直接所观察到的更加直观的东西和数据,对不熟悉的情境和比较抽象一些的数,学生就不能像简单、熟悉、直观的那样理解,容易解决。也就是说,由于生活经验和思维特点的限制,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更喜欢直观的、熟悉的、简单的学习内容,而且需要教师提出清晰的数学学习目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建立生活和数学之间的联系,从而建立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我想从阅读理解数学信息、通过数学操作分析解答问题、培养数学思考等方面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建立一个解决问题的步骤模型,即所有的解决问题的过程都要进行阅读(包括提取生活中和书上数学信息)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还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解答每种问题的模型。
1.阅读理解数学信息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阅读理解是非常重要的步骤。而要理解数学问题重要的是提取数学信息。提取数学信息就是学生把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数学解决问题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学生要理解数学问题,不但要看得懂生活化的数学语言,还要把生活化的语言数学化,用数学概念、规律等内容来解释,用数学符号来表达。
(1)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果每一个数学内容的学习,学生都有这样的机会来表达生活和数学的联系,学生就能深刻感受数学学习的实用和有趣,对数学产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关注多了,建立的表象多了,就能更好地理解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2)编数学故事
除了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信息外,一年级数学问题都是用情境图或实物、图形等呈现,加以少量的文字叙述。学生在看题目时常常会看错题意或落掉信息,一些教师怕一年级学生太小,看不懂题目,会自己说出题目意思再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解题的正确率。这样做无形中剥夺了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的机会,也容易使学生养成学习惰性,不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通过数学活动分析解答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在活动中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一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较低,脱离了具体的情境和活动数学学习困难。所以,要多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情境表演、学具操作、多媒体演示、画图理解等活动分析解答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情境表演
情境表演可以再现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一年级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数学题意,帮助他们正确分析解决问题。
(2)学具操作、多媒体演示
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有很大的具象性,思维依靠表象。而学具操作和多媒体动态演示的特点是直观形象、简便易行,能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信息和解决问题之间的简单思路。
(3)画图分析
画图是建立在直观上的抽象,学生通过情境演示、学具操作等具体情境抽象出画简易草图和画线段图。帮助学生建立解决问题模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画图。画图这种解决策略要学生从小开始用,才能对以后解决复杂问题起到帮助作用。引导学生用简单的图形,来代替问题中的人、物,画出题目意思,简化题目要求,帮助学生初步学会独立解决问题。在学生的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过度时,可以把图形简化成线段,教会学生画线段图,看线段图。
3.回顾反思
问题解答完后,要有回顾解题过程,检验解题方法和答案准确与否的。一般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没有反思的意识,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回顾反思的习惯。回顾与反思意识的培养不是在解决问题的最后一个环节进行的,而应该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
三、数学思考
在学生多次收集、分析信息和问题(包括生活中和书上出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积累了丰富有的数学经验,能把生活和数学联系在一起说、想,学生在说和做的过程中,发展了自己对问题的思考能力,能初步进行分析、概括、推理和应用,从而建立解决问题的模型。即步骤模型:阅读与理解问题(提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还会建立行程问题的模型、工程问题的模型、价格问题的模型等。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独立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参考文献
[1]數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
[2]张奠宙,孔凡哲,黄建弘,黄荣良,唐采斌著.《小学数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1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