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多维协同”模式 培养涉农生物学创新创业人才
——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
2018-01-26郭时印朱育峰夏石头易自力肖浪涛
郭时印,朱育峰,夏石头,易自力,肖浪涛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 长沙 410128)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1]。在新时代的新历史方位下,高等农业院校如何适应国家发展需求,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持续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双创”人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2]。在农业院校中,生物学是大农学类专业的重要理论基础。湖南农业大学生物学科从2003年开始,持续15年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构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高等农业院校涉农生物学“双创”人才培养新模式,对提高涉农生物学“双创”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等农业院校生物类学科和农学类学科的协调发展,更好地服务我国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高等教育在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出现了一些与高等教育迅速大众化相伴随的特殊情况,如一些学校本科生培养目标、硕士生与博士生培养目标存在贯通性不够,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教材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需要优化和更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等。随着国家经济转型、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高校人才培养中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3-4]。2007年,教育部会同财政部下发《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成为五大建设内容之一。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再次强调要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其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养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5]。高等农业院校在大学生中加强“双创”教育,是服务于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现实需求[6]。农业院校生物学相关专业及学科培养的是涉农生物学人才,其“双创”能力的培养必须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因此,探索更合理的培养模式,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磨练技能、积累经验、增强能力、铸就品格,从而提升其“双创”能力,是目前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多维协同”涉农生物学“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职责。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主体为了实现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和一定的培养制度保障下设计的,由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系统性、目的性、中介性、开放性、多样性与可仿效性等特征的有关人才培养过程的运作模型与组织样式[7]。湖南农业大学涉农生物学“双创”人才培养主要从目标、课程、方法、教师、环境和评价等多个维度着手,聚合各方资源,统筹协同推进。通过主动适应新农村建设对高素质“双创”人才的需求,持续深化涉农生物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了“多维协同”模式。
(一)坚持本研衔接,统筹培养目标,引领“双创”方向
高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人才目标开展的,对人才培养具有指导作用,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标准以及人才的能力、素质高低[8]。针对各层次人才培养目标衔接不畅的问题,以培养具有“三农”情怀的“双创”人才为目标,制定统一、连贯的培养方案,统筹设计本、硕、博三个层次的培养目标,贯通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培养过程,探索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有效衔接的一体化培养模式。具体而言,本科层次着重培养初步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能在相关涉农专业领域应用生物科学技术的应用型“双创”人才;硕士研究生层次着重培养具备扎实生物学知识和开阔视野,能在相关涉农领域进行生物学技术开发和推广的研发型“双创”人才;博士研究生层次着重培养具备坚实的生物学基础理论和创新创业能力,能在生物学与相关涉农领域引领学科和行业发展的研究型“双创”人才。
(二)坚持科教融合,重构课程体系,夯实“双创”基础
课程体系具体反映了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人才的培养标准、质量和水平。要想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构建与其相匹配的课程体系,而脱离课程体系,所有的教育思想和宗旨都难以落实,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都难以实现[8]。针对科研教学互通不够,“双创”教育课程体系有待更新等问题,坚持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形成了“三融入、四模块”课程体系。“三融入”即科研项目融入教学过程、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科研方法融入实践教学。“四模块”即在原有课教学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重构了课程体系,设置了“双创”刚性学分,将课程分为通识、专业、实践和素质拓展四个模块,通识教育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和创业基础等,专业教育包括专业导论、专业专题讲座和专业综合实验(如:生物科学专业为植物学及植物生理学综合实验;生物技术专业为生物技术综合实验),强化了“双创”教育类课程,夯实了涉农生物学人才“双创”能力培养的课程基础。
(三)坚持做学一体,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双创思维
教学方法一直是教学实践中最活跃的部分,其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教学方法绝不只是一个教学技艺的问题,不能视为无足轻重的细枝末节,它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9]。针对当前“双创”教育中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问题,把“做”(实践性教学)和“学”(理论教学)相互融通,利用现代网络与多媒体技术打造了可随时随地开展4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device)学习与实践的“双创”教育“泛在实践”方法;通过推进基础训练、综合提高和研究创新相互融通,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相互融通,实践教学资源与在线富媒体相互融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互融通,形成了以“四融通”为特征的“做学一体”方法体系,实现了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和创业能力训练的有机结合。
(四)坚持师资互补,优化团队结构,凝聚“双创”力量
教师乃学校办学之本,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提高教学工作的科学化水平[10]。针对原有教学型师资队伍不能充分满足“双创”人才培养等问题,坚持“三结合”,补强师资力量,优化团队结构。一是加强学科结合,交叉利用校内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优良师资,充实涉农生物学师资力量;二是加强内外结合,与英国格林威治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合作,充分共享优质师资,增强团队创新师资力量;三是加强校企结合,聘请了生物学产业等相关专家为学科客座、兼职教授,补强团队“双创”师资力量。
(五)坚持资源共享,完善支持条件,打造“双创”环境
良好的实验条件和宽松的学术环境,是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针对“双创”教育资源相对分散、利用不充分的问题,通过“三个共享”,即本科教育资源与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共享、农科类资源与生物类资源共享,有效整合资源,聚集校内外项目、专利、课程、师资、资金等资源。同时,依托国家南方粮油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植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等大平台,以及校内外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创业科技园等社会资源,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形成“同济共生”的环境,为涉农生物学大学生“双创”活动提供全方位支撑。
(六)坚持全面监管,健全评价机制,强化“双创”保障
教学评价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教学评价具有导向功能,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另一方面,教学评价具有激励功能,可以加强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针对以往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中创新创业评价指标不够全面的问题,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多元化评价理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注重多视角、多方位的评价原则,构建了以全员评价、全面评价、全程评价为主要内容的“三全”评价体系[11],发挥了目标、课程、方法、教师和环境等要素协同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优化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为“双创”人才培养提供了明确导向和有效保障。
三、改革的成效
经过15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基本实现了预期设想和目标,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涉农生物学“双创”人才,打造了培养“双创”人才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开发了培养“双创”人才的系列精品课程与教材,建成或参与建成了一批培养“双创”人才的国家级平台,在校内外进行了广泛的推广,产生了较好的示范效应。
(一)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涉农生物学“双创”人才
充分利用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生物技术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生物科学国外合作办学项目,培养了492名硕、博研究生,为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输送了一批高素质生源;博士生参与学校组织的“博士团”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先后3次被中宣部等六部委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培养了1167名本科生,其中出国深造200多名;毕业生中涌现了受到习近平同志接见和表彰的优秀村官彭万贵,创办公司帮助洞庭湖区藕农解决销售难题、年销售五千多万元的彭思华,创办公司帮助橘农解决病虫害防治难题、年销售额达千万元的莫博程,创办公司带领青海藏区农牧民脱贫致富、年销售达六千多万元的索南才让等一批“双创”典型。
(二)打造了培养“双创”人才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项目团队先后被评为湖南省省级教学团队、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和省级优秀教研室。团队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3人,双聘美国科学院院士1名,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生物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教育部创新团队核心成员2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人选2人、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1人、湖南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3人、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12]。
(三)开发了培养“双创”人才的系列精品课程与教材
为全校植物生产类各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了高级植物生理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和植物生长物质等多门课程;主编全国高等农林院校规划教材7部、其他教材与教学参考书3部;在加强校本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建成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程、数字资源课程、MOOC/SPOC课程各1门;获得湖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三等奖1项。
(四)建成和参与建成了一批培养“双创”人才的国家级平台
建成了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国家级植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动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参与建成了国家南方粮油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物种质创新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水稻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等服务“双创”人才培养的教学科研平台,并推动实现了科研平台与教学平台的互通与共享。
(五)带动了学校其他专业“双创”人才的培养
近5年来,湖南农大新增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70项,省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154项;省级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239项。近3年学生获得各级“双创”竞赛奖项1200余项,其中,5个项目分获“互联网+”大学生双创大赛全国银奖和铜奖,18个项目分获湖南省金奖、银、铜奖;大学生发表研究论文10000余篇,获授权专利960件;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3%以上,本科生考研率28%以上。近年来,学生自主创业和参与创业人数均逐年增加,学校大学生组建创业项目296个,学生注册登记公司59个。湖南农大先后获评省就业创业示范校、省就业创业工作“一把手工程”督查优秀示范校、省高校“双创”孵化基地示范高校和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双创”基地等荣誉。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对学校的“双创”人才培养成效给予了宣传报道,许多兄弟院校前来考察交流。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推进涉农生物学“双创”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等农业院校肩负着这一重大的教育任务与历史使命。在迈向“双一流”的进程中,农业院校要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将创新人才培养理念贯穿综合改革全过程[13]。同时,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协同好目标、课程、方法、教师、环境以及评价等维度,不断探索,努力实践,才能在“双创”人才培养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顾玉兰. 准确把握十九大报告内在逻辑:新时代、新思想、新征程辩证统一[J]. 南京审计大学学报, 2017(6):14.
[2] 黄道新. 加快培养造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队伍[J]. 中国合作经济, 2017(12):23-24.
[3]易自力. 谈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难题与破解[J]. 中国高等教育, 2010(21):12-14.
[4]刘贵芹. 转变观念完善机制 更加有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J]. 中国高等教育, 2015(13): 6-8.
[5]石岩涛. 我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综述[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7):69-71.
[6]冯晓.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农业教育,2015(5):1-7.
[7]董泽芳.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J]. 大学教育科学, 2012(3): 30-36.
[8]杨有振, 王书华, 卫博.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设置改革研究[J]. 高等财经教育研究 , 2010(4) :10-15.
[9]廖学春. 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0.
[10]王小力, 李宏荣, 徐忠锋, 张孝林.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J]. 中国大学教学, 2013(12):18-21.
[11]易自力.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导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4.
[12]夏石头, 萧浪涛, 彭克勤, 蔺万煌, 王若仲, 黄志刚. 基于“六强”模式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南农业大学植物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 2016(3):111-113.
[13]柯炳生.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改革[J].中国农业教育,2016(5):1-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