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拓展“太行山道路” 着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2018-01-26申书兴张建政樊云飞刘全明李存东

中国农业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教育

申书兴,张建政,樊云飞,刘全明,李存东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1)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席卷而来。今天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潮流正蓬勃涌动。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面对创新型国家建设发展需要,加快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已经成为新形势下高校建设发展的首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造就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核心在于激发人的创造力,尤其在于激发青年的创造力。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从国家层面做出全面部署[1]。河北农业大学主动对接国家“双创”战略,持续深化和拓展“太行山道路”,不断巩固和强化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农林人才。

一、求真务实,深化拓展“太行山道路”

河北农大历来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工作,农大人也从来不缺少创新激情和创业梦想。学校自肇创之时,便以“普及新知、开启民智、振兴农业”作为教育目标,将国家强盛民族复兴视为己任。此后开创的“太行山道路”本身就是一条实践育人、科技富民、创新创业的特色发展之路,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其中,作为全国重大典型推出的“时代楷模”——李保国教授,带领学生,矢志于山区开发与治理,先后取得28项研究成果,推广36项实用技术,让140万亩荒山披绿,使山区增收35.3亿元,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奋战在塞罕坝管理层和技术层40%的人员是我校毕业生,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指示,将他们的高尚品格肯定为“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河北农大毕业生石嫣作为中国社区支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的重要推动者,现为国际社区支持农业联盟副主席,入选“全球青年领袖”。这些鲜活的实例不仅体现了农大人饱满的创业热情,高尚的精神风貌,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卓越的价值追求,同时也对一代代农大人秉承“崇德、务实、求是”的校训,艰苦创业、锐意进取的奋斗历程做出了生动诠释。

实践证明,“太行山道路”已经成为学校的强校之基、兴教之魂,已经与学校的改革发展同生共长、骨血相融。深化拓展“太行山道路”,既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也是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既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科技创新水平的客观需要,也是引导广大师生在双创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现实需求。

二、创新发展,着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一)准确认识和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是由“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两部分组成。其中,创新教育是一个比较具有争议性的概念,不同的研究者给予了它不同的阐释。例如,有的研究者认为创新教育本质上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为其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素质教育[2]。有的研究者则认为,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而创新教育则是相对于“客体教育”而言,同时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又有共同的追求,都以健全人格、提升综合能力为目标[3]。有的研究者则认为,创新教育是一种随着知识经济兴起而出现的新的教育理念,它以创造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它反对传统教育中的“继承本位”,反对以学生对已有知识吸收的数量作为评价教学活动的标准等[3]。

相对于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则有着更为普遍接受的共识性概念。创业教育起源于20世纪40、50年代的美国,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大会上提出了“enterprise education”的概念,它强调培养学生的开拓事业的精神与能力,并将创业教育列为继学术性教育、职业性教育之后的“第三本教育护照”[5]。今天我们一般认为创业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知识结构和综合创业能力等,是重点培养未来企业家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在实务层面,有农林高校从自身条件出发,提出贯彻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建设兼职师资队伍、完善训练体系、开展竞赛和建立完善保障体系五个方面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4]。

(二)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我们认为,从教育理念上看,当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一项以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业知识、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为主旨的根本性、系统性、深层次教育改革工程。

从教育理念上看,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育人,但不能视其为企业家速成培训,它也不仅仅是创业知识传授和创业技能训练,它需要高校更新人才培养理念,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而实现创新创业教育、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相互贯通。

从教育内容上看,创新教育要通过思维、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如批判性思维、科学分析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创业教育要通过创业知识、创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冒险精神以及在某个行业产业中发现商机、开创新领域新局面的勇气和能力等。

从教育实践上看,要坚持“创新为本、创业为用”:创新教育是基础是根本,创业教育是重点是应用;创新教育关注思维,创业教育关注实践;创新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创业教育需扶持个别精英;创新教育更依赖通识教育来实现,创业教育更仰仗专业教育来一起完成。创新引领创业,创业推动创新,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应该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在不同教育阶段有不同的侧重。

(三)地方农林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突出特色

地方农林院校要立足地方产业,依托农林优势学科专业,凝练创新创业教育特色,构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林产业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1.依托地方产业,坚持“产学研”相结合

地方农林院校首先要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培养要着眼于地方产业结构和行业特色,与区域经济社会紧密关联。创新创业教育要立足这个实际,与所在地区的产业相结合。一方面,当地企业更愿意也更方便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为有潜力的创新创业计划提供风险资金;另一方面,学校也能够利用自身的科研和学科优势,加强与地区产业界合作,为企业解决具体的技术难题,实现高校与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高校、行业产业、科学研究团体紧密结合,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才能真正体现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价值。

2.依托农林学科,加强农林产业创业

创新创业教育,特别是创业教育要想办出特色,必须依托学校的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在专业教育背景中更容易实现创业教育目标。农林学科作为地方农林院校的优势学科、特色学科显然是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选择。

李保国教授是深化拓展“太行山道路”,在产学研相结合过程中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典型代表。30多年来,他带领学生扎根太行山区,执着于太行山区生态治理和山区群众脱贫致富,为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倾注了毕生的精力,探索走出了一条生态改善、产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的山区发展之路,也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具有社会责任感,热心服务“三农”,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农林人才。

3.依托实践教学,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国内外的创新创业教育经验表明,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和方法都要坚持从实践出发,特别是创业教育更要以实践为主,通过实践、实习等环节开展,避免创新创业教育课本化、理论化。例如,哈佛大学的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都要强调从实践出发。其创业教育内容不仅包括创业必需的基础知识类课程如:财务、营销、商务谈判等,还有领导力、有效领导等行为学方面的课程。如“开创新企业”课,着重探讨设立新公司时所需的技能技巧以及新企业如何发展的知识。在教学方法上,哈佛大学强调使用与实践紧密联系的“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从真实创业者的角度学习什么是创业、如何创业,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

同时,有调查数据显示,大学毕业生首次创业的知识获得途径,有48%来自于“创业实践”,38%来自于“实习与兼职活动”,15%来自于“大学课堂授课”,而来自于“学校举办的创业模拟或推广活动”的比例仅为7%[7]。

(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顺利实施需要学校更新人才教学理念,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学籍管理制度等,还要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加强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建设,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以及加强校企、校地、校校协同育人等。

1.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

有学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应着眼于给未来几代人设定创业遗传代码,以培养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人才作为根本价值取向”[8]。创新创业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这在一个保守沉闷的校园文化氛围里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学校应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宣传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普及创新创业常识,引导广大教师和学生更新思想,统一认识,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

2016—2017年,河北农大连续两次召开了旨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全校本科教学工作大会,明确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与意义,分析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矛盾与问题,重点强调了要从人才培养的观念认识、培养方案、体制机制、课程体系、教育方式与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明显效果。

2.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为了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2016年学校启动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要求全校87个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中要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思维、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

3.搭建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特征要求高校必须搭建校内、校外两个实践教育平台。在校内,通过实验教学、实习见习、创新创业竞赛、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学活动,进一步整合建设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创业训练中心、创客空间等促进实验教学平台的共享。在校外,通过社会实践和创业项目等与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等社会政府机构开展广泛合作,逐步建设完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创业实践机会。还通过线上、线下专题讲座等形式,鼓励教师参与师生协同创新项目,支持学生组建创新创业社团,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4.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河北农大先后印发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意见》《大学生创新创业学分认定暂行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暂行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院级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小组”等各级机构;成立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强化人才智力支撑和持续发展后劲;在全校范围内遴选组建了67人的教师团队,选聘了一批创新创业经历丰富的校内教师和相关领域的校外专家,建立了“学校创新创业导师库”;设置了创新创业教育专项资金,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固定场地和基本设施;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奖励政策,将教师指导创新创业活动纳入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体系,将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纳入学分管理体系等;举办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系列专题报告会,参与师生2000余人次;组织了课程教学研讨交流会4次,师资培训班2期,骨干教师外出学习2次,累计培训500余人次。

三、真抓实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初显成效

学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创新创业活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综合素养全面提高。2016年以来,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立项150项。在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国家级银奖1项,铜奖3项;省级金奖4项,银奖4项,铜奖48项;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中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2017学年,取得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的本科学生中有81.6%以上取得创新创业学分。

2016年7月,教育部长陈宝生同志莅临河北农业大学调研时,充分肯定了学校立足服务“三农”,在高等教育和农业科学研究方面所做的贡献。同年11月,时任河北省省长张庆伟同志来校视察时,对学校双创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2016年12月,学校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7年6月,学校入选国家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职能。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尽管有一些需要特别关注的热点,但就总体而言,是符合高校人才培养普遍性规律的[8]。培养“双创”人才,还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破除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各种体制机制弊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l.

[2]王焰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5(4):4-7,24.

[3]曾水英.创新创业教育: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内容[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10):7-8.

[4]冯晓.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践和探索[J].中国农业教育,2015(5):1-7.

[5]韩力争.创业教育的本质和落实关键[J].中国高等教育,2013(2):48-50.

[6]麦可思.创新创业,大学如何教?[EB/OL].http://www.aiweibang.com/yuedu/56455837.html.

[7]查岚.创新为体,创业为用——从斯坦福大学课程设置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J].高教学刊,2016(17):8-10,13.

[8]柯炳生.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改革[J].中国农业教育,2016(5):1-5,55.

猜你喜欢

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车内教育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教育心得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让教育成为终身之择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