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制定历史背景研究

2018-01-26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8年6期
关键词:陈云准则民主

宫 正

在党内法规体系中“准则”的效力是仅次于党章的,党史上有两部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准则”,一部是1980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一部是2016年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两个准则之间的关系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十八届中纪委第二次全会上要求各级干部重温《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在十八届六中全会上高度评价《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的历史贡献,他指出:“《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对于当时恢复和健全党内民主、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严肃党的纪律、促进党的团结,实现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的拨乱反正,实现全党工作中心的转移,发挥了重要历史作用。”①习近平:《关于〈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说明》,新华社,2016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还进一步强调该准则对于当前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也有着重要价值,其主要原则和规定今天依然适用。所以,对《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形成的历史背景进行研究不仅能够加深我们对其内容理解,也能够对新时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战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提供历史启迪。

一、党内存在各种错误思潮,需要明确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

总结“文革”历史教训是制定《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的基本背景。“文革”十年浩劫对党内政治生态的破坏的一个恶果就是扭曲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林彪、“四人帮”在“文革”中“大搞禁区、禁令,制造迷信,把人们的思想封闭在他们假马克思主义的禁锢圈内,不准越雷池一步”。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1页。导致极左思潮泛滥,迷信盛行,形而上学、主观主义大行其道,正因为思想路线的扭曲,继而导致政治路线也偏离了客观实际和人民需要,提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口号。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大讨论,起到了在全党解放思想、打破迷信的作用,并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顺利召开提供了思想基础。通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史上又一次转危为安,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邓小平明确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3页。

在历史大转折的时期,各种错误思潮纷繁复杂,既有反对改革开放的“左”倾错误思潮,又有反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右倾错误思潮。特别是如何看待历史问题、如何评价毛泽东都是一个严肃而重大的政治问题,针对实践中存在的一些诸如否定毛泽东,甚至否定毛泽东思想、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等。针对错误思潮,邓小平在1979年理论工作务虚会期间,明确提出了“四个坚持”的要求,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并在会上作题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长篇讲话,其中谈到了“四个坚持”提出的必要性,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4页。

因此,1980年召开的十一届五中全会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的进展,充分肯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正确性,在制定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第一条就旗帜鲜明地要求坚持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必须反对两种错误思潮,一是要反对思想僵化,反对一切从本本出发;二是要反对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错误思潮。

二、针对历史上的分散主义和派性,强调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不仅是中共党史,也是国际共运史的一项基本历史经验,列宁党建思想中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建立一个具有高度组织纪律性的,具有坚强统一意志的布尔什维克化的党组织。我们党在成立之初就一贯秉承严明的纪律性这一“红色基因”,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延安整风期间更是明确提出党领导一切原则,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组织基础。毛泽东提出:“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和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它应该领导一切其他组织,如军队,政府与民众团体,根据地领导的统一与一元化,应当表现在每个根据地有一个统一的领导一切的党的委员会(中央局,分局,区党委,地委)。”④《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1942年9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在1956年八大上指出党的团结和统一是党的建设的最重要问题之一,全党要在正确的思想基础上统一思想和行动,坚决反对拉山头、搞宗派等非组织活动。

十年浩劫的其中一个严重后果就是否定了党的领导,号称“踢开党委闹革命”,导致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宗派主义盛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明确指出:“运动开始后,党的各级组织普遍受到冲击并陷于瘫痪、半瘫痪状态,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普遍受到批判和斗争,广大党员被停止了组织生活,党长期依靠的许多积极分子和基本群众受到排斥。”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因此,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特别强调了党章的重要性,认为没有党章党规,国法就很难保障,要求纪检委不仅要查办案件,更要维护党章的权威性。在1979年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邓小平专门指出了企图否定党的领导的严重后果:“……要求削弱甚至取消党的领导,更是广大群众所不能容许的。这事实上只能导致无政府主义,导致社会主义事业的瓦解和覆灭。”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71页。

在制定准则的过程中也是充分吸取了这一历史经验教训,最初中组部拟定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十二条准则》中明确提出了“要搞五湖四海,不能搞宗派”的原则,这一准则在中纪委修订形成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被明确为“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和“坚持党性,根绝派性”两条准则,《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还严肃地重申了“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这一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准则,充分反映了当时党内对此原则的认识有高度共识。

三、总结党内民主方面的正反历史经验教训,切实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

党内民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是中共党史上取得伟大成就的基本原因,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党内民主逐步受到破坏,十年文革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党内民主的缺失。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指出:“我们党多年以来没有开过这样的会了,这一次恢复和发扬了党的民主传统,开得生动活泼。我们要把这种风气扩大到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中去。”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0页。党内对党内民主极端重要性的高度共识是改革开放起步以及制定政治生活准则的一个重要原因。叶剑英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中央工作会议上的发言引用列宁的话强调了党内民主的问题:“胜利了的社会主义如果不实行充分的民主,它就不能保持它所取得的胜利。”③于光远:《我亲历的那次历史大转折》,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185页。

从政治生活准则制定的过程来看,也是充分吸取了党内民主的历史经验教训。通过分析中组部最先拟定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十二条准则》的内容来看,其中有八条都涉及了党内民主的范畴,具体内容为:(5)坚持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原则;(6)思想上理论上的不同意见,只能民主讨论,不能压服;(7)允许犯错误,允许改正错误;(8)保证党员的申诉权利;(9)党内选举要充分体现选举人的意志;(10)禁止无原则的歌功颂德;(11)党员之间是同志关系,不能搞特殊;(12)党员必须接受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④熊亮华:《陈云与〈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央文献研究室2017年度文献研究个人课题成果集(下)》。

后来由中纪委进行进一步修订的过程中,中纪委书记陈云也主要是着眼于加强党内民主,营造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在进一步讨论修订准则的中纪委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陈云从国际共运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强调了党内民主的重要性,专门列举了两件列宁发扬党内民主的事情,一次是列宁主张签订布里斯特和约一开始被否定,但列宁少数服从多数;第二次是在1920年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列宁讲话,布哈林公开质疑,列宁后来认为布哈林是对的。陈云认为当时列宁领导的俄共(布)的民主氛围还是很浓的。从中共党史的角度,陈云也做了回顾和总结:“毛泽东同志在《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一文中又要求全党实现这种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但是,由于种种干扰、种种原因,我们党很多年没有实现这种政治局面。”⑤《陈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0页。陈云还认为能够实现历史转折,是中央带了一个好头,只要能坚持下去就能够在全国实现那种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但是如果大家都鸦雀无声,一点意见都没有,就会大事不妙。

因此,经过广泛征求意见,最终形成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在发扬党内民主层面继承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十二条准则》的精神,做出更准确的表述,其中至少有六条属于发扬党内民主的范畴,即:(2)坚持集体领导,反对个人专断;(6)发扬党内民主,正确对待不同意见;(7)保障党员的权利不受侵犯;(8)选举要充分体现选举人的意志;(10)正确对待犯错误的同志;(11)接受党和群众的监督,不准搞特权。

值得注意的是,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不仅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也做出了为刘少奇平反昭雪的决议,并要求全党吸取刘少奇冤案历史教训,努力维护、巩固、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避免历史悲剧重演。将十一届五中全会的这两个重要议题联系起来分析,能使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的历史背景。

四、讲真话的优良传统受到破坏,必须弘扬实事求是的作风

实事求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想路线,也是每个共产党员应有的优良作风,每个党员都应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对党组织忠诚老实。实事求是精神在党员作风上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讲真话,积极主动地担当起党员应有的责任和义务。毛泽东曾于1938年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所谓发挥积极性,必须具体地表现在领导机关、干部和党员的创造能力,负责精神,工作的活跃,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发表意见、批评缺点,以及对于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从爱护观点出发的监督作用。没有这些,所谓积极性就是空的。”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29页。1945年党的七大通过的党章正式规定了党员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党员有向党的任何机关直至中央提出建议和声明以及在党的会议上批评党的任何工作人员的权利,有效地从制度上保障了党员讲真话、讲实话的权利。

但是在党内民主受到破坏的时候,讲实话、讲真话的优良作风也受到了破坏,导致“大跃进”期间“假大空”等严重背离党性、背离群众利益的现象大行其道,在“文革”中还有所谓“说大话光荣,说假话有功,说帮话高升” 的流行说法。党员不敢讲真话不仅无法认识到客观实际,无法做出科学决策,导致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更会导致 “宁左勿右”的不正常政治生态,致使“左”的理论和“左”的实践相互促进、不断循环、逐步升级。针对“文革”期间党的优良传统受到严重破坏的恶劣影响,陈云在中纪委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十多年来,林彪、‘四人帮’的破坏是很大的。那时候开会就是翻语录本, ‘万寿无疆’还要喊三次,什么早请示晚汇报,打电话先要念语录。这些东西都是周恩来同志制止住的。”②《陈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2页。

基于历史教训,《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有针对性地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努力肃清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造成的假话盛行的歪风邪气,恢复和发扬党一贯倡导的讲真话,不讲假话,言行一致的优良作风。”③《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五、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面对挑战,急需一支又红又专的干部队伍

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能不能办好中国的事儿,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毛泽东曾指出,政治路线一经确定,干部就是决定性的因素。中国共产党正是有了一支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成就。但是,极左路线不仅破坏了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也极大地破坏了党的组织路线。“文革”中提出了“整党建党”五十字纲领,即“党组织应是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应能领导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对于阶级敌人进行战斗的朝气蓬勃的先锋队组织。”由于极左政治路线对国内主要矛盾没有做出科学的判断,所以该纲领对党的建设,对党的组织路线带来了十分消极的影响,把党内的问题和矛盾上纲上线为阶级斗争,导致大量优秀党员被停止组织生活甚至开除党籍,大批帮派分子、野心家、投机分子反而被吸收到党内,导致了严重的组织不纯。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开启了历史新时期,党面临着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课题,而当时的干部队伍状况和时代要求相比存在着诸多不足。一方面是干部队伍的结构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有较大差距。经历了“文革”的很多干部知识结构陈旧,不了解经济建设的规律,不知道如何提高劳动生产力。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指出:“要向前看,就要及时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否则我们就不可能顺利前进。各方面的新情况都要研究,各方面的新问题都要解决,尤其要注意研究和解决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经济政策这三方面的问题。”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9页。

据1979年的全国组织工作座谈会资料显示,当时全国“干部1700万,其中党政干部500万,经营管理干部400万,中小学教师300万”。②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51935/176588/176597/10556252.html。该会议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变干部队伍结构的工作要求,选拔一大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各级领导班子的接班人,并按照“四化”的要求,开展大规模的党员学习活动。会议还明确要把组织工作真正转移到为“四化”建设服务上来,做到经济建设中去,促进和确保经济建设任务的实现。在强调干部具备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时,也不能放松对干部思想上、政治上的要求。基于历史教训,1979年的全国组织工作座谈会在使用干部的标准上明确了坚决拥护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以及大公无私,严守法纪,坚持党性,根绝派性等思想政治方面的原则。

所以,建设一支又红又专的干部队伍是当时党所面临的客观形势和自身干部队伍结构的必然选择。负责起草《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的陈云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据历史当事人回忆,在文件基本定稿,写作班子准备解散的时候,陈云特别要求在《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加一条关于又红又专干部的条款。陈云指出:“不能长期当外行,对一个共产党员来说,不懂专业知识,所谓的政治觉悟就是空的。”③《生死存亡的关键:重大历史亲历者讲述陈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5年,第78页。根据陈云的建议,《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第十二条就是“努力学习,做到又红又专”,要求每个党员都要以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标准要求自己,不仅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还要不断提高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本领。

综上所述,《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的制定和基本精神是和当时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的,党的重要政策的制定都要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规律,坚持问题导向,解决时代课题,回应党和人民群众的关切。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加强对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的研究,不断深化对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战略的理解,增强“四种意识”的政治自觉和历史自觉。

猜你喜欢

陈云准则民主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中国式民主
My plan for new term
向陈云学习锤炼“笔力”
廉洁自律准则歌
内部审计增加组织价值——基于《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修订分析
陈云贵:你是泥土你是光
学学准则
TransitivityandCharacterization:AnalysisonDickinTenderisTheNight
新审计准则背景下审计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