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旗帜永远高高飘扬

2018-01-26宋腊梅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8年6期
关键词:实事求是改革开放

宋腊梅

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举世瞩目。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形成了巨大的合力。这其中,也许影响最大的因素要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恢复,是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奠基石。

直面问题、穷则思变

改革开放前,物资比较匮乏,老百姓生活水平不高。由于商品供应不足,为保证群众基本生活需要,国家决定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即发放各种票证,有计划地分配商品。从1955年发行第一张粮票开始,中国老百姓的生活进入“票证时代”。粮票、油票、肉票、布票等是老百姓的生活必需,甚至买糖果糕点、火柴肥皂都要票证,这一情况甚至持续至改革开放初。穷则思变,寻求出路的一幕幕在全国各地上演。

40年前,安徽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由于经常闹饥荒,村里人常饿肚子,只能逃荒要饭。可是,逃荒要饭的事情关乎尊严,三四十岁的劳力做此事会受到人们的质疑。1978年冬夜,包括严立华在内的18位农民决定“一家一户分开单干”。当时,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制度,“分田单干”是破坏公有制、触犯国家宪法的行为。若公开分田单干,则有杀头或坐牢的危险。于是,小岗村的人实行“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保留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但确立了家庭的承包经营权,农民可以自主经营,这就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深受农民欢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让小岗村尝到了久违的丰收味道,更是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的时代大幕。它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声春雷。

40年前,在靠近南海的广东,出现了另一幕。珠三角地区毗邻香港、澳门,加上海外华侨多,他们知道大陆的生活水平大幅度落后于香港。这一现实导致“逃港”事件接连发生。逃出去的大部分都是青壮年,以致民谣说:十屋九空逃香港,家里只剩老和小。也许有人不理解他们为何不愿生活在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之下,而要跑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地方去受剥削。实际的情形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宝安县一个农民劳动一天的收入平均是0.7元,而香港则有70元港币左右。一边早就用上了电视、冰箱,另一边只能吃红薯、咸鱼……差距悬殊,引起群众不满”。①《〈大逃港〉作者陈秉安:直面“大逃港”是一个进步》,人民网 , 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4/0909/c22219-25627543.html。1978年7月,习仲勋主政广东之后,来到深圳(当时为宝安县)考察,愈演愈烈的偷渡外逃现象使他开始深入思考、谋划如何推动粤港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随后,习仲勋派时任省计委副主任张勋甫率领工作组,到深圳、珠海调查并形成一份研究报告。当年10月,广东省向国务院上报《关于宝安、珠海两县外贸基地和市政规划设想》的报告。1979年4月,习仲勋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大胆直言,郑重提出希望中央放权给广东,允许在深圳、珠海、汕头各划出一块地方,作为华侨、港澳同胞和外商的投资场所,按照国际市场的需要组织生产,初步定名为“贸易合作区”。②关于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过程,参考资料来源于:《坚毅的开创 深情的守望——习仲勋与深圳经济特区纪事》,人民网(党史频道),http://dangshi.people.com.cn/n/2013/1015/c85037-23212022.html。从此,扩大地方自主权由理论探讨变成在广东操作的实际行动,198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正式建立。1990年,深圳特区成立十周年之际,习仲勋回深圳参加庆典,接受采访时说:“千言万语说得再多都没用的,把人民生活水平搞上去,才是唯一的办法。不然人民只会用脚投票。”③《〈大逃港〉作者陈秉安:直面“大逃港”是一个进步》,人民网 , 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4/0909/c22219-25627543.html。

1977年11月,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面对“逃港”事件,平静地说:“这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④《震动中央的“大逃港”风潮》,人民网,http://history.people.com.cn/n/2014/0811/c372326-25442646-3.html。要让我们从长期“左”的禁锢和教条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做到实事求是,很不容易。1978年,进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有的频繁、广泛的出访活动——“仅副总理和副委员会以上领导人的出访就有20多次,访问的国家达50多个”,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下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第1039页。这些国家中包含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除了中央领导人的出访,国务院还组织一些部门负责人“对西欧、美国和日本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重点考察。其中规模较大、级别较高的是1978年5月由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率领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对法国、瑞士、比利时、丹麦、西德五国的访问”。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下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第1040页。走之前,邓小平同志找谷牧谈话,鼓励他们看看人家的现代工业发展到什么水平了,把资本主义的先进经验好经验学过来。一踏上西欧的领土,谷牧等人就发现我们对西方的宣传有片面之处,他们看清了我们已经和西方发达国家拉开了很大的距离。⑦谷牧:《我国对外开放国策的酝酿和起步》,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198/173167/173178/10335209.html。回国后,谷牧等如实地进行了汇报。中西方的巨大落差深深震动了考察团,出访西欧五国的汇报实事求是,欧洲经济的腾飞使我们的领导人认识到一定要解放思想开拓路子,一定要抓住时机。实际上,“这样高级别的政府代表团对西方国家的经济进行全面考察,在新中国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⑧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下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第1040页。1978年7月6日,国务院召开关于现代化建设的务虚会,对利用西方国家的贷款和吸收外商投资基本形成共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改革开放史,同时也是一部思想解放史。每向前跨越一步,都闪烁着思想解放的光辉。

1978年6月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在思想解放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场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从根本上否定了“两个凡是”,冲破了文革错误理论的藩篱,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做了思想准备。本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观点,根本毋须讨论,它为何会成为一个激烈争论的问题?原来,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了一种特别的理论逻辑,大家认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经过了社会实践检验的真理,所以,马克思、毛泽东的所有论断、所有讲话都是真理。当时中国理论界讨论问题时,常常从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的著作中查找论述进行引用,以此来证明自己讲的也是真理,但是这却与查找数学中的定理、公式等是完全不相同的。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最大的思想成果在于形成了共识,即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除此之外,什么都不是标准,什么都不能拿来检验真理。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道路是否正确,不由马克思等人的论断来检验,而应由社会实践来检验,这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离,恰恰相反,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破除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打开了思想解放的闸门,它使得十一届三中全会得以重新界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得以宣布全党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中心。因此,真理标准的问题,既是哲学问题,更是政治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站在今日,回望1978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恢复,既是思想解放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奠基石。

1992年之前关于计划与市场的争论,关系着中国命运的历史抉择。当时,在如何看待“计划”和“市场”这个问题上,有人要求在改革中加大计划经济的分量;还有人指责实现市场化就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市场经济,这究竟是背弃马克思主义,还是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曾经预言,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将被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全社会有计划的生产将取代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列宁也曾经强调,只要还存在着市场经济,只要还保持着货币权力和资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都无法消灭不平等和剥削。在“计划”和“市场”的争论中,邓小平在不同的场合一次又一次地向人们阐述他关于计划与市场的思想。1992年,他在南方谈话中再一强调:“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②同上。“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表述,突破了“两个等于”的思想束缚,摒弃了关于“计划”和“市场”的狭隘、陈旧的观念。邓小平为“计划”与“市场”的争论最终定调,这就为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十四大以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利发展开拓了道路。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关于“计划”与“市场”的争论,这些大讨论、大争论的解决,意义重大,影响着那个时代,影响着整个中国。但是,它们却不意味着所有思想解放的完成。以深圳经济特区为例,其今日的成功,在不了解情况的外人看来也许一帆风顺。可是,亲历者的感受正好相反,可以说是步履维艰。用谷牧的话来说,在经济特区的发展过程中,几乎每个阶段都有过异议,遇到过阻力。如:对经济特区定位的争论、“对经济特区能否在社会主义国家设立”的质疑、特区“特”与“不特”的辩论等。僵化的思维时时都有出现,“一些人看到经济特区实行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经济政策,就认为是搞资本主义;看到特区内的企业采用西方企业的先进管理方法,就认为工人阶级失去了主人翁地位;看到特区初建时产品内销较大的现象,就觉得是在帮外国人赚中国人的钱”,③宋腊梅:《强大执政能力是深圳成功的保证》,南方网 ,http://theory.southcn.com/c/2011-06/21/content_25747431.htm。等等。一个在今天看来极其普通、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当时都会引起争论甚至需要中央来解决,比如定额超产奖。1980年,招商局为加快蛇口港施工进度,实行施工队每多拉一车土奖励四分钱的措施,不料有反对者认为这是“滥发奖金”,这个行之有效的奖励制度随即被有关部门勒令停止。眼看工作效率马上降低,袁庚将情况汇报给中央领导,在中央领导的支持下,这场“四分钱”的风波才平息,定额超产奖才得到恢复。①关于定额超产奖的事情,参考资料来源于:王京生主编:《深圳十大观念》,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1年,第20页。此后,中国企业“大锅饭”的分配制度也开始走上改革的道路。像这样影响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事情还有很多,但是,冲破旧观念的牢笼扎根在特区人们的头脑中,流进了特区人们的血液里,“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敢为天下先”等新观念源源不断产生,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

时至今日,我们仍然不敢说思想解放已经彻底完成,关于姓资姓社的讨论、关于国进民退的争论等,如同海中的波浪,时时涌起,由此可见,思想解放不是一劳永逸的,不是一次就能彻底完成的,它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符合实践到认识、再从新实践到新认识以至无穷的思想发展轨迹。思想解放不是脱离实际的异想天开,不是闭门造车的主观臆断,思想解放是为了更好地实事求是,是源自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要让全体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②《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网 , http://cpc.people.com.cn/n/2013/1226/c64094-23952651-2.html。总之,无论是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什么时候坚持思想解放、实事求是了,什么时候党的事业就会顺利发展、胜利前进。

猜你喜欢

实事求是改革开放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实事求是”定乾坤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韩国人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