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思想浅析

2018-01-26尹书彬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8年6期
关键词:思想

尹书彬

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认真学习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思想,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题中之义,是广大党员干部落实新时代新作为新担当的迫切要求。

一、深刻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的深厚意涵

(一)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民本思想”精华的传承。民本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民本思想源远流长,肇始于夏商周时期,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定型于汉代,在其后历朝历代得以传承和演变,对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早在《尚书·五子之歌》中就记载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在《尚书·泰誓》中则记载了“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思想界出现“百家争鸣”局面,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形成了初步的民本思想体系,提出了“安民利民”“民贵君轻”“平政爱民”“顺从民意”等一系列民本思想命题。到了西汉时期,政治思想家贾谊总结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民本思想体系,深入阐述了人民的重要性,总结出人民是国家兴衰成败根本的结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柳宗元在“民为本”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吏为民役”的观点,把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发展到了一个高峰。汉唐以降,直到近现代以来,民本思想更是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以及后来的梁启超、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结合西方近代社会政治学说的有关理论,推动了传统民本思想向近现代的演变。总的来看,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使得广大人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安居乐业,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进步。

(二)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如果说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是一种道德判断和价值判断,是一种经验性的结论,那么,马克思主义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则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发表的《共产党员宣言》旗帜鲜明地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一边,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并指出,未来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主义就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在马克思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

(三)要准确理解人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人民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从不同角度来定义,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全面准确理解人民的概念是我们学习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的前提和基础。从逻辑学意义上理解,人民是个集合名词,一般是指社会全体基本成员,而且多指劳动群众,与统治阶级和特权阶层相对应。在日常用语中,与公民、国民、居民、群众混合使用,其准确含义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主语来理解。从政治学意义上理解,人民一词具有阶级性,在不同的社会里其意义也不相同。在奴隶社会里,人民主要是指奴隶主阶级。在封建社会里,民本思想更多的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而提出,农民阶级虽被纳入人民概念之内,但是却没有被赋予任何政治权力。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民的概念被进一步美化和混淆,在“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的影响下,似乎全体社会成员都成为了人民,都平等地享有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和文化权利。然而,实际上由于私有制的存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国家是一个虚幻的共同体,人民享有的各种权利都是统治阶级打的“白条”,不可能真正兑现,也从来没有兑现。在我国现阶段,人民的概念具有广泛性。宪法序言中明确规定:“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必须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已经结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而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高度发达,人们的思想道德觉悟高度自觉,人民概念的阶级性也将彻底消灭,全体社会劳动者成员在完全意义上成为社会的主人,人民的概念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获得。

二、全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的重要内容

(一)在理论上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把人民作为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实践出真知,实践中产生创新;而实践正是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群众的实践。所以,要充分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从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中引发出来的:中国的农村改革从安徽小岗村农民个人承包集体土地的实践中起步,改革开放则率先由敢闯敢试的深圳从实践中摸索出来。坚持以人民的需求作为奋斗目标。在党的十八大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再局限于吃得饱穿得暧,而是在物质文化需要之上,在公平、正义、自由、平等、安全、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这一深刻转变,坚持以人民需求为导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层次的、根本性变革,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二)在政治上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安排。

坚持制度自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除了“文化大革命”十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暂停滞外,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一直都是非常成功的。目前,我国的GDP总量已经达到80多万亿,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除了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外,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决反对把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对立起来,坚决反对把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对立起来。这两种错误观点都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是片面地、孤立地、静止地看待问题,而不是全面地、系统地、发展地辩证方式看待问题。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宪法规定的,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前提和保障,没有的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就难以实现;党领导人民制定法律,党又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同时党的执政是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两者统一于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个制度是议行合一的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由它选举产生“一府、一委、二院”。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同于西式“普选制”和“三权分立”制度。近年来国际政治发展的实践表明,所谓西式民主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并暴露出巨大缺陷。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在机制上不断健全和完善人民代表制度,加强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建设,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制度和决策机制,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通过协商民主的形式,让党外人士参与到决策中来;大力推进基层民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居民自治制度和村民自治制度;推进基层党内民主,创新和完善基层治理体制机制。

(三)在实践上多措并举增进民生福祉。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自上而下在全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增强全体党员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念和群众意识。出台“八项规定”,深入开展反“四风”活动。一年多的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党员干部受到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再教育,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重拳反腐,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坚持“零容忍、全覆盖、无禁区”;坚持“打虎”、“拍蝇”、“猎狐”一起抓;建立巡视制度,发挥巡视利剑作用;形成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工作机制,使反腐败工作取得压倒性优势,初步解决了党内长期以来形成的积弊和突出问题,党的机体更加强健有力。真抓实干,聚焦“三大攻坚战”。十九大报告提出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等新时代“三大攻坚战”。“三大攻坚战”事关民生福祉,是检验我们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取得成效的重要标尺。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落实“两不愁,三保障”的扶贫标准,未来三年实现3000万左右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理念,强力整治环境污染突出问题。近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以法律的武器治理污染、用法治的力量保卫蓝天,“全覆盖”式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打赢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形势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实施“三去一降一补”等政策措施,加强金融监管,治理金融乱象,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三、努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的各项要求

2018年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强调:“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无论身居多高的职位,都必须牢记我们的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践行好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就是要在实践中当好“四个模范”。

一是要当努力践行党的宗旨的模范。首先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践行党的宗旨必须首先在思想上理解、认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读,掌握其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在思想上处理好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以人民为中心,就是把人民当主人,我们甘当公仆。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我们在工作中行使的公共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绝不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要积极参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时刻不要忘记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投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践当中去。

二是要当提高为人民服务本领的模范。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不能只喊口号,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要按照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来的“八种本领”建设要求,加强党性休养和能力提升。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加强历史知识学习,特别是要加强中国共产党历史知识的学习,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增强文化自信;要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适应“依法治国”方略要求,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各个方面当表率;要加强对本职业务知识的学习,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成为业务工作中的行家里手。

三是要当加强作风建设的模范。按照十九大提出的加强作风建设的要求,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坚持以上率下,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要求的成果,继续整治“四风”问题,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通过党员干部良好的工作作风营造深圳良好的营商环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要发扬抓铁有痕,踏石留印,钉钉子精神,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实现党的作风建设持续好转。要继续发扬深圳敢闯敢试的改革创新精神。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深圳因改革而生,因创新而兴,未来还要凭改革创新而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当改革创新的模范,为深圳的改革创新助力加油。

四是要当廉洁自律的模范。贪污、腐败,就是利用手中的公权谋取私利的行为。而公共权利在本质上是必须用来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或者说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腐败必然是损害人民利益的,因此,也是与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背道而驰的。马克思说过:“不可收买是最崇高的政治美德。”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必须把廉洁自律作为党性修养的第一要务。腐败行为都是从思想上的贪欲开始的。所以,必须加强党性修养和锻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要严格遵守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制定和修订了一批关于加强党员干部廉洁建设的党内法规,如《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等。我们必须加强对这些党内法规的学习,模范遵守,认真贯彻执行,自觉主动接受组织监督,努力营造清正清廉清明的政治生态环境。

猜你喜欢

思想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学思想 悟思想 用思想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思想的乐章
思想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