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沈阳浑河两岸景观要素改造提升设计初探

2018-01-26丁舒

中华建设 2018年12期
关键词:滩地浑河亲水

丁舒

本文在指导浑河两岸综合提升改造的总体规划工作实践中提炼规划设计经验,着重从沈阳浑河两岸景观要素建设现状、要素提升策略以及提升措施等方面探讨了城市内河两岸各项景观要素的改造提升与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以期从设计实践层面为相关同类规划设计与研究工作提供技术参考。

一、浑河基本情况概述

浑河发源于抚顺市长白山支脉,流经抚顺、沈阳等十一个市、县(区),经营口入渤海,全长约415公里。沈阳市域段全长172.6公里,市区防洪控制段全长57公里,流经棋盘山、浑南(东陵)、沈河、和平、铁西、于洪、苏家屯七个区级管辖区。浑河城区段从2002年开始逐步改造建设,目前已基本实现了“水清、岸绿、路通”。滩地已实施绿化面积17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段按公园标准建设,两侧以绿化建设为主。

二、浑河两岸景观要素建设现状

1.水体与植被:生态景观封闭,特色不突出

随着浑河水体保护与两岸植被绿化的全线实施,浑河形成了雄浑、大气的北方景观特色。基本完成下伯官至西三环段内的绿化种植和全线生态护岸的改造工程,为建设生态之河奠定了基础。但浑河沿线总体缺少植物景观设计,树种单一,分布不均;部分地区大面积的密集种植,滨水景观被封闭,未向城市敞开、渗透。

2.公园设施:服务设施匮乏,公众参与性差

沿岸形成六大亮点公园景观区域,分别为鸟岛公园、五里河公园、沈水湾公园、罗士圈公园、奥运体育公园、长白岛森林公园。但公园内服务设施匮乏,缺少休闲、文化、餐饮娱乐等相关设施,人的参与性差,没有形成一定的文化氛围。

3.堤岸与闸坝:整体景观协调度弱,设施有待提升

(1)堤岸景观资源:其中北岸(西三环至东三环段)已建成300年标准的防洪堤,南岸(长大铁路至王家湾坝段)已建成100年标准的防洪堤。南北两侧主要以自然护岸为主,占91.5%,局部为刚性护岸,占8.5%。堤岸设施慢行步道有待加强,同时缺少公厕、小卖部、座椅、垃圾桶、指示牌等相关服务设施。

(2)闸坝景观资源:浑河水面上建成的拦水构筑物为一闸五坝,从上游至下游分别是下伯官拦河坝、干河子(浑北)拦河坝、王家湾橡胶坝、浑南拦河坝、砂山橡胶坝、浑河闸,形成五段梯级连续水面。闸坝景观应与周围景观取得协调,缺少必要的观景台或活动空间。

4.道桥与码头:道桥设施有待强化,码头公共开放度差

(1)道路景观设施:南北滩地各有一条6米滨水路,机动车、自行车和行人混行。南北进出通道不足:北岸有13处机动车与行人共用通道,南岸11处;此外北岸还有9处行人进出口,南岸5处。滩地公园停车位缺乏:目前北岸路外停车场有9处,南岸5处;沿线占路停车较为普遍。

(2)桥梁景观设施:现状已经建成云龙湖桥、南阳湖桥、长大铁路桥、胜利桥、工农桥、三好桥青年桥等10余座跨河大桥,有一定建设基础且各具景观特色。

(3)码头景观设施:现状码头有砂山码头、沈水湾码头、五里河码头、富民桥码头等码头设施,但为市民公共开放的码头较少。

三、浑河两岸要素景观提升策略

1.挖掘特色、强化整体,增强浑河景观性

挖掘并加强浑河现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资源,形成特色生态景观。将现状挖沙与自然形成的沙洲、岛屿、湿地等景观作为浑河特有的符号要素加以强化,使其成为浑河的洲链、岛链与湿地链,增加浑河的生态性、景观性、整体性。

2.突出人文、强调参与,实现人、水、岸互动

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活动相结合,增加人的参与性。依据码头的位置、功能分区、景观节点的布置、人流分布的强度及景观节奏的控制来设置亲水平台,增加游人亲水性和丰富岸线的层次,实现人、水、岸的互动。针对不同区段滩地使用性质及护岸特征,提出几种亲水平台的模式及意向。

3.完善设施、体系建构,打造“鱼骨状”公共空间

通过绿化、公共空间、道路、公园、水系等设施要素的完善,增强景观的多元性与设施服务力的提升,并与城市融为一体。构建以浑河为中心,极具生态特色的“鱼骨状”城市公共空间体系。

四、景观设施及要素提升规划

1.水体与植被景观要素提升

对现状坑塘、湿地、沙洲进行充分利用,串联形成浑河大尺度水体景观。依托浑河实现全线通航与营造水景观、水上活动的基础;南北两岸是植被生态修复的重要场所和生态景观带。规划注重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景观异质性,促进自然物能循环,以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对原有地形地貌,如沙坑、沙洲等进行生态恢复,在不破坏原有生物种群生存习性的前提下,恢复自然的生态群落,并形成特色岛链。在滩地较宽、植被良好的地段种植根茎类、浆果类植物,为鸟类提供食物来源,营造动植物的生态保护区。

2.公园等开敞空间要素提升

结合浑河两岸的用地情况与景观分区特点,围绕通航码头,为市民及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室外活动场所,满足各类人群的不同需求。健身运动场应分散布置,不允许有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穿越运动场地。休息区宜种植遮阳乔木,并设置适量的座椅。休闲广场应设于人流集散地,形式宜结合地方特色和建筑风格考虑。亲水平台依据码头的位置、功能分区、景观节点的布置、人流分布的强度及景观节奏的控制来设置亲水平台,分别采用滨水广场、木平台、台阶等方式增加游人亲水性和丰富岸线的层次,实现人、水、岸的互动,提供多样的亲水空间,避免平直岸线的单调感。儿童游戏场应该在景观绿地中划出固定的区域,一般均为开敞式。游乐场地必须阳光充足,空气清洁,能避开强风的袭扰。周围不宜种植遮挡视线的树木,保持较好的可通视性,便于成人对儿童进行目光监护。

3.堤岸设施要素改造提升

完善现状较好的生态护岸,以现状自然护岸为基础,在现状较好的条件基础上,结合人流分布强度、景观节点设置、地势高差等内容进行设计,并要考虑为水中生物生存及水陆的生物交换提供适宜的条件。在浑河城市核心段增加钢性护岸,结合钢性护岸设置滨水广场与滨河大道,满足人们集会、活动与亲水的需要。对现状景观效果与功能性较差的钢性护岸进行改造,可将其改造为自然护岸。

4.道路交通设施要素提升

建设定位准确、需求合理、功能清晰的多层次、分区域、多模式满足大众交通需求的综合交通系统。打造行人优先亲水、人车分流、机非分离、连续贯通、以人为本的道路系统。浑河滩地内规划有大堤路--二环路、北岸滩地疏散路、滨水旅游路、南岸滨水旅游路、南岸滨堤路共五条东西向道路。增加进出口、提高滩地可达性,构筑便捷、安全、易达的滩地内外衔接系统;建设形式多样、布局均匀、满足多种需求、绿色生态的停车系统;停车场全部是地面停车场形式,主要有两种空间分布状态:林间生态停车场、跨河桥下停车场;小车泊位沿浑河两岸景观节点周围均匀分布;在重要节点设置旅游巴士等大型车专用停车场,形成外部便捷可达、换乘方便,内部舒适、环保的公共交通系统;在滨水旅游路上设立连续的滩地观光旅游线路,在主要景观节点处设置站点,在线路首末站设置专用停车场;增加经停滩地的公交线路,在滩地内设置首末站的线路增加发车班次。

5.标志物与雕塑小品要素提升

打造浑河标志性构筑物,从竖向上打破平直单调的景观效果,丰富浑河天际线的层次。例如“摩天轮”、“观光塔”等标志构筑物,既有景观性又有功能性,使其成为可看、可用、可体验的标志性城市景观。结合每段功能区的景观特色要求,营造雕塑与小品景观序列,并在冬季增加冰雕、雪雕等艺术品,与周围环境共同塑造出一个完整的视觉形象,增加浑河的艺韵、灵韵与神韵。

五、结语

浑河是沈阳城市发展的重要城市内河,其两岸的景观品质集中代表着沈阳的城市建设形象,探讨对浑河景观要素提升的策略与措施,是完成浑河由城市内河向生态内河飞跃的重要议题。通过各类景观设施要素的提升,必将使浑河成为沈阳市民更加热爱的母亲河与展示城市形象和文化特色的窗口。

猜你喜欢

滩地浑河亲水
洞庭湖区滩地及稻田洼地资源分布研究
浑河断桥:车满路水徜徉
江心岛
浑河各河段水质随季节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
海岛亲水运动从业人员职业资格管理现状与途径研究
冰河雪韵看浑河
山丘区中小河流滩地时空演化与扰动因子分析
山丘区中小河流边滩植被分布驱动因子及响应关系
论山丘区中小河流滩地生态修复体系构建
亲水作用色谱与电雾式检测器测定枸杞子药材中的甜菜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