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言语:随文练笔的生长之道
2018-01-26江苏灌云县南岗中心小学张军亮
江苏灌云县南岗中心小学 张军亮
随文练笔作为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有效形式因其易模仿、宜操作而倍受广大语文教师青睐。然而在设计练笔时大多数教师着重在怎样写上发力,却忽略了对更为重要的写什么的把握和什么时候写的拿捏。随文练笔亟须重构写话生态,要关注练笔内容,把握练笔时机,聚焦练笔形式,从写什么、何时写、怎样写等方面予以综合考量,整体设计,从而使随文练笔的价值最大化。
一、关注目标,找寻言语生长的原点
随文练笔“写什么”是事关随文练笔的根本性、方向性问题。在设计练笔时应认真研读课文的教学目标,找寻并确定学生言语生长的真实原点,指引着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由此出发,朝着适切的目标靠近、聚拢,切实放大文本材料的教学价值。
令人遗憾的是当前很多课堂的随文练笔依然停留在对文本言语内容的感悟,如在教学《孔子游春》一文“论水”这一部分时,教师往往从“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的角度切入教学,练笔也着重在孔子“说了什么”上发力,却忽略了对更为重要的人物是“怎么说”的拿捏和把握。由此角度切入的练笔设计无外乎是对水的形态和特性的无限放大,文本句式的机械重复使得教学始终在同一平面上滑动。这样的练笔得其形而失其神,语文学习因此多了匠气却少了灵动与诗意。
二、拿捏时机,把握言语生长的节点
练笔时机的拿捏与练笔节奏的把握对随文练笔的效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练笔时机把握恰当,可让学生产生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表达欲望。
1.练在学有疑难处
“学生囿于生活经验与语文经验的局限,在阅读时常常会遇到疑难之处,理解不了、感受不到,或者自以为读懂了,其实一无所知,陷入错读、误读的陷阱”。语文学习看似热闹有余然则收效甚微,学习活动仅仅在文本的表面滑过而缺少慢咂细品与深度犁耕。《少年王冕》一文记叙了少年王冕从辍学到成才的成长历程。在王冕成长的历程中,“雨后画荷”事件对其日后的影响很大。内容并不难理解,文本所写的雨后景色也很美,但如果把该部分的内容仅仅当作景色描写加以欣赏和模仿,基于此展开的练笔设计只能是对有关写景知识的机械叠加和简单重复。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从无疑处读出有疑”,并以“疑”作为支点,去发展、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文章的结尾写道:“春光明媚的时候,王冕就用一辆牛车载着母亲,到村上湖边走走。母亲心里十分欢喜”。地点恰在湖边,场景何其相似。此时教师趁机引导学生去仿照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写作手法开展写话练习,想象春光明媚的湖边又会是怎样的美景让母亲的心里十分欢喜。这样的练笔基于文本情景,但所写内容不是对文本内容的简单复制,而是从学生熟悉的“陌生处”切入,练笔指向了学生学习中的疑难和困惑,对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有切实的帮助。
2.练在情感“愤”“悱”时
诚如孔子所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生进入学习的“愤”“悱”状态正是“举一隅”以“三隅反”的良机,此时的练笔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对文本写作手法的独特与谋篇布局的精当有更深层次的体察。《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的结尾处这样写道:“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教师于此处适时地引导学生去展开仿写练笔,可以使得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情感的熏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练笔将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3.练在文眼揭示时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围绕文眼展开练笔设计能收到“一发”牵而“全身”动的学习效果。《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作者围绕“‘给’,永远比‘拿’愉快……”组织行文,特级教师李卫老师在设计此文的练笔时就从文本的这一文眼切入,引导学生围绕“‘给’,永远比‘拿’愉快……”展开言语表达训练,收到了较好的练笔效果。在教学的结尾处李卫老师适时地出示练笔的内容,引导学生展开角色置换,以高尔基儿子的身份模拟给高尔基回信,重点谈谈对“‘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的理解。这样的练笔设计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文本主旨,体察文本“秘妙”,洞悉文本独特的言语图式。
三、聚焦形式,指向言语生长的远点
随文练笔应该摆脱在文本言语内容方面的过多纠缠,从文本独特的言语形式入手去展开语言文字运用练习。
1.仿句式:由积累走向运用
文本中特殊的句式总是承载着丰富的信息,在言和意两方面都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如《家》一文中的诗句节奏明快、朗朗上口,是指导学生进行练笔的很好的素材。在学生对“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这一句式有了整体体悟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仿照课文句式展开仿写,在活泼、灵动的迁移运用中文本语言将化为学生的充满童真、童趣的诗意言说。
2.仿结构:由了解走向体悟
教师应指引学生去了解文本构段方式的巧妙,去体会文本谋篇布局的匠心,在此基础上展开仿写练笔,以切实领悟文本言语内容的精当及文本言语形式的妥帖传神。如《春联》第一自然段“总—分—总”的构段方式颇具特点,教学该课时教师应抓住这一典型的文本结构指导学生去品评体悟,将之内化为学生的个性化的言语图式。在学习《春联》第一自然段后教师可以补充一些描绘美丽春光、展现祖国欣欣向荣景象、歌颂劳动人民幸福美好生活及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的春联,然后引导学生模仿文本第一自然段“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展开仿写练笔,去表现春联内容的丰富多彩。学生在对文本结构的揣摩体悟中对文本“怎么写”有了更好的体察,其语言能力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扶到放,由仿到创,由浪漫到精确的不断提升的过程。
3.仿写法:由模仿走向迁移
写法承载着作者的独特情思,写法中包含着文本的秘密,通过对写法的品评把玩可以破解作者的语言密码,读懂文本主旨,把握作者独特的写作意图。语文教学应联系文本内容去创设一定的写话情境,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写法迁移练笔,从而将文本的内容、含义、形式有机融合于练笔写话之中。如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景美”“情真”,在设计练笔时若仅就其中的一点展开,无外乎是对景美的句子进行仿写。这样的练笔或针对文本所写之“内容”,或指向文本的“含义”,而缺失了对文本“融情于景”独特写法的观照。从写法的角度切入,《草原》一文的练笔不妨设计为:请同学们借鉴课文第一自然段“融情于景”的写法,模仿老舍先生朴实的语言风格,展开想象,具体写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境。这样的练笔设计指向对文本独特写法的描摹练习,巧妙地将文本第一部分的“景美”与第二部分的“情真”有机融合在一起,拓展了文本情景,深化了语言意境,学生在对文本写法的迁移运用中得意、得言、得法。
4.仿风格:由理解走向创生
随文练笔应在学生对文本语言深入体悟,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展开。教师要引领学生潜心揣摩文本的语言风格,悉心把握文本语言的内在节律,在此基础上展开描摹仿写,促使文本语言的创生发展。如《二泉映月》一文生动地再现了《二泉映月》这一享誉中外的二胡曲的情境,作者是怎样将《二泉映月》二胡曲的旋律的变化通过语言文字描写下来的?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另辟蹊径,从文本语言风格的角度指出“琴声有旋律,语言有韵律”。对《二泉映月》乐曲旋律的把握并非教学的中心,对《二泉映月》文本韵律的揣摩体悟方是教学的重点。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把《二泉映月》一文的练笔设计为:课文一咏三叹的语言风格与这首著名二胡曲的旋律变化完美契合在一起,请同学们模仿课文第五自然段的语言风格展开仿写,从中感受阿炳那不屈的情怀。这样的练笔将作者语言风格的拿捏和把握作为重点,使得学生的语言表达有了更宽广的视野,对发展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