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小学计算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2018-01-26江苏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学校叶建华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20期
关键词:加减法小数算法

江苏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学校 叶建华

在日常生活中,数的运算应用极其广泛,教育部门将其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基本内容。为了更好地进行“数的运算”教学来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文章从教学的三个阶段进行探析。

一、课始重准备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说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进行教学前,教师的教学准备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很重要。为了对学生奠定良好的教学基础,教师们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准备。

1.重视情境创设

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教师在进行计算教学时可根据这一指导,设置一些有趣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课堂氛围变得生动有趣,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例如,在《小数加减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去超市购物的情境,组织学生进行情景模拟。当学生处于情境中时,会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自主解决,这有利于教师在情景模拟结束后讲解“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进行计算”这一算理时,学生能更好地理解。

2.重视铺垫引导

铺垫在计算教学中是一个非常必要的准备,由于学生计算能力与之前积累的计算算法、算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铺垫引导在提升计算能力教学中十分必要。在课堂开始前,教师可设计一些与本次教学内容相关的口算练习或其他形式的练习,通过对之前已学习的相关内容进行再现和再认,从而将学生大脑中已存在的相关旧知识进行激发,为新的教学内容做铺垫。例如,在《小数除法》教学时,先引导学生对《整数除法》的相关知识进行一个概述,并设计一些相应的口算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解答,通过《整数除法》的相关知识再现让学生加深对该算理的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小数除法》的算理。

3.重视寻找起点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教师要找到学生真正的学习起点和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以提升教学效率。例如,《精打细算》这一教学活动中,教师可设计一些类似“12.8÷6”“12.5÷5”的计算题让学生尝试进行计算,并将学生计算解答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评估。一般情况下,较多的学生会在进行计算时,除到有余数会选择保留余数不再进行下一步的计算,根据这一情况将其作为学生的学习起点。根据此起点教师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可与学生对“为什么有余数时还可以继续除?”和“为什么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须对齐计算”这两条算理进行讨论分析,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二、课中明算理

1.明确数学概念在理解算理中的地位

怎样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算理,课程标准中对此提出了“结合具体情境”的要求。例如,教材中在《加法》课程中设置了“折纸游戏”这一学生十分熟悉的活动情境:折了1只红色的纸鸟,2只蓝色的纸鸟。在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此情境进行观察并进行讲解:用“1”表示红色的纸鸟数量,“2”表示蓝色的纸鸟数量,“3”表示红蓝纸鸟的总数,提出“共有几只纸鸟?”这一问题让学生进行作答;在学生解答完后,在黑板上写出“1+2=3”这一算式,向学生讲解“1”和“2”之间的关系和“+”的作用,讲解“加法”的算理,并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物品进行情景模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

2.处理好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的关系

算理是算法的理论指导,算法是算理的具体化。因此,在计算教学中学生明确算理和算法对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极其重要。在之前设置教学情境的直观刺激基础上,学生对算理理解较为清晰,但实际情况是学生在进行计算时很难运用抽象的简化算法。所以,教师应建立起“桥梁”将直观的算理和抽象的算法连接起来。例如,在《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中,教师先向学生展示“两只猴子摘桃子,每只猴子都摘了14个”的情境图并列出“2×14”乘法算式,同时提出“两只猴子共摘了几个桃”这一问题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再根据学生的计算方法进行讲解;提出利用竖式计算“2×14”的方式,对该方式进行直观详细的讲解,利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等方式引导学生对竖式进行简化。通过建立“桥梁”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算理,掌握抽象的算法。

3.灵活处理迁移对算理理解的影响

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在教学中教师应灵活处理正反迁移对学生在理解算理时的影响,利用正迁移促进学生理解的进程,对负迁移要进行转化,避免对学生的理解过程造成影响。例如,在《除数是两位数除法》教学中,可通过对《除数是一位数除法》这一方法的充分利用,进行有效的教学。在《小数加减法》教学中,教师要对《整数加减法》对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负面影响进行突破,让学生知道在小数加减中不需要进行右对齐后再进行加减的原因,通过对正反迁移的各方面考虑,更好地去引导学生理解算理。

三、课尾巧训练

在计算教学中进行一定的练习是必要的,但在设计练习时教师要注意多变,避免学生陷入纯计算中,降低计算教学的有效性。

1.计算练习的设计

教师设计计算练习应充分考虑题目的难易度,设计出高质量的题目,让学生从题目中可以得到启示,举一反三。例如,在《乘法分配律》教学结束后,笔者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设计了以下习题:61×59+59,61×61+61,61×59-61,以提高学生使用乘法分配律的灵活性。

2.计算练习的组织

教师在进行计算练习的组织时,应多注意形式的多样化,组织时要先让学生“看”再“想”,强化学生的观察意识。教师还可以采取分组的方式在练习结束后让学生互相进行检查,发现别人的长处和短处,了解自己身上的不足,取长补短,营造出学生间互相监督帮助的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3.计算练习的反思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练习时要强调学生进行比较和反思。例如,25×48采用简便方式进行计算,有很多种计算方式,如25×48=(20+5)×48=20×48+5×48=960+240=1200;25×48=25×(40+8)=1000+200=1200。让学生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思考哪种方式更简便。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提升小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在课始、课中以及课尾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理解算理和计算能力,继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猜你喜欢

加减法小数算法
小数加减“四不忘”
我国古代的小数
小数的认识
怎样巧算小数的加减法
小数的认识
做好课改“加减法” 提高课改实效
Travellng thg World Full—time for Rree
进位加法的两种算法
加减法的由来
“放管服”的加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