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研究

2018-01-26石家庄市28中教育集团吕旭飞刘海涛

河北教育(综合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课题活动学校

■ 石家庄市28中教育集团 吕旭飞 刘海涛

近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全省积极开展,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教学实践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成绩背后还隐藏着一系列问题,例如课程资源开发困难、课程管理方案缺失、课程评价主体单一等等。那么,在基础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基于此,笔者对河北省21所农村中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现状进行了调查。

农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形式化倾向。大部分学校缺乏整体的课程规划,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装门面与应付之嫌。例如,一些学校虽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上了课表,但课时不足、被占用现象严重;有的学校干脆不上课表;有的学校开开停停,不能持续下去;有的学校用兴趣班、传统活动取而代之。

学科化倾向。课程实施的学科化倾向表现为:其一,将课程四大指定领域(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分科设置;其二,以学科教学方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不重视实践活动的过程与体验,只是在教室教,不重视亲历现场;其三,将综合实践活动直接变成学科拓展活动。

体验表层化倾向。有些学校单一地注重活动过程体验,整个活动没有目标设计,缺乏对活动体验的及时提升,导致学生的深度体验不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方法指导,即使有方法但规范性不够,学生最后仅能获得一些肤浅的实践体验。

课程内容过窄,实践方式单一。很多学校仅限于开展传统活动、班队活动,学生参加的主题活动过于单一,不能平等对待自然、社会、自我三个领域,也不能科学地整合资源,始终重复探索某一类型问题,或只会用一种实践方式开展活动。

成人化倾向。实践中仅由教师设计或提供主题供学生选择,导致教师代替选题、代替研究,甚至出现代替总结现象。有些教师追求过高的知识目标或研究成果,他所提供的主题远远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畴。

课程评价内容、方式不明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新设置的经验性课程,在如何评判实施效果、如何认定学生的学习程度、运用何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都要通过科学的评价来实现。学校普遍缺乏对学生在该课程中实践行为的具体评价指标,评价方式不明确,难以明确学生的认知发展程度。

预设主题倾向。教师依赖预设性教材,基本上是在教教材。调查表明,约3/4的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使用了文本资源。还有些学校规定一个年级一个主题,每学期集中时间段完成。而且,由于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需要利用当地课程资源,就有一部分学校狭隘地将“乡土课程”当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

教师指导策略缺乏。由于缺乏系统培训,教师因“不会教”造成“不愿教”的情况明显。例如教师对课程价值定位模糊,专业素养不足,导致自身角色不清晰;教学目标针对性不强,对困难的预设不足,对过程观察不够,及时的、必要的指导不够,等等。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仍未形成常态,规范程度较低,实施的有效性难以保障。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原因是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保障不够,科研机构的课程建设力度不够,学校对课程领导力不够,一线教师的课程执行力不足等。

农村中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构想

基于对21所农村中小学的调查,笔者借鉴上海等地主题探究或课题研究等相关成果,提出以“学生小课题研究”为载体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构想。这是一种以儿童兴趣为主导,以问题解决为主题,以常见研究方法的体验学习为主线,以发展多种实践能力为主旨的“四为主”构想。

以儿童兴趣为主导。针对课程实施中预设主题倾向与成人化倾向,建议小课题研究不预设任何主题,一切以学生兴趣为主导,按兴趣形成课题组,让学生自由探究。我们强调儿童兴趣导向,让学生带着感兴趣的问题去开展研究、去参加劳动、去动手制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保护与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实践的意识与能力。

以问题解决为主题。针对课程实施中学科化倾向与实践方式单一的问题,建议将解决现实问题作为小课题研究的基本组织形式,大胆探索生活,促使学生经历提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验学科知识学习的现实价值,最终实现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应用,实现研究性实践、服务性实践、技术性实践等多种实践方式的自然融合。

以学生常用的研究方法为主线。综合实践活动要实现课程化,就必须解决课程中的知识结构问题。针对课程实施中的体验化倾向与研究方法不规范问题,建议将常用研究方法的学习作为小课题研究的知识主线,在小学阶段初步实现多种研究方法的系统学习。

以发展多种具体实践能力为主旨。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不够清晰带来的不利教、不利学、不利评等问题,建议将实践能力的发展作为小课题研究的目标,突出方法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

农村中小学生小课题研究的实践策略

调查显示,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来看,学校管理者认为,目前最需要做的工作按重要程度排序依次是:培训教师、政策支持、提供课程资源、提供教材、加强监督等。教师需要提供的资源按其急需程度依次是:实践基地、教师指导用书、配套硬件设施、案例集、学生用书、实录光盘等。笔者认为,当前首先应解决的是“教师不会教”的问题,把满足教师的需求作为实践推进的中心工作。

编制《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体规划与实施模式》,给教师一张地图。一方面,让教师明确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整体规划。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规划与有效管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与有效实施的基础和保证,它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学校对这门课的重视程度。建议在学校课程整体设计的基础上,通过行政领导、教研机构、教师、学生、家长等多方协商,研制出台《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体规划与实施框架指导意见》,具体包括课程定位、组织建设、师资配备、课程内容与课时安排、实施模式与教师指导行为规范、课程评价办法、课程保障措施等,让教师全面了解该课程在全校课程体系中的定位。

另一方面,让教师明确引导学生实施小课题研究的具体流程。建议在小课题研究的三个基本阶段,即进入问题情境与选题阶段、探究实践阶段、成果表达交流阶段,构建起教师、学生、家长三方合作的操作模式。建立这一基本课型规范,可以明确每一种课型中的教师任务、学生的学习方式、家长配合方式和具体能力目标指向,并提出每种课型的操作流程和相关方法教学要点,促使教师从模仿走向建模,最后走向创新。

编制《小课题研究教学与指导操作指南》,给老师一根“拐杖”。建议通过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公开课和其他教师的随堂课教学研究,研制供教师使用的《小课题研究教学与指导操作指南》。指南将会制定完成某一小课题研究大致需要的教学简案,每份简案分为基本流程、配套知识讲座、配套课后作业、配套学习工具和材料、教师教学补充与后记五部分,重点课还可以配备光盘。

开发使用《学生小课题研究过程管理评价手册》,给课题组一个“档案袋”。《学生小课题研究过程管理评价手册》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由教师填写的表格式过程指导记录,包括课题指导目标与计划表、课题指导内容与过程记录表、学生活动课程考勤与表现记载表、学生各阶段表现评价标准参照表等。过程指导重在记录过程,它是将学生在小课题研究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如课题论证表、研究计划表、采访记录、建议书等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的依据,由教师填写而成。后半部分是以活页和资料袋的方式提供给每个课题组经常用到的表格资料和辅助材料,如选题记录单、课题分解表、研究计划表以及博物馆、科技馆的联系方式等。指导教师发给学生的学习资料,按照每个课题组大致人数配齐相应数量,发到课题组组长手里。每组一册,每期一册,期末收回入档案。

猜你喜欢

课题活动学校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学校推介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