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足做好供给 提升农村教育

2018-01-26本刊评论员

河北教育(综合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涉县寄宿制教学点

本刊评论员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4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其中一项内容是部署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为农村孩子提供公平有质量的义务教育。中央政府对农村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关怀备至,督促我们再一次审视我们的农村教育工作,特别是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方面,认真查找“空白”和“短板”,以便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质量做出扎实、有效的努力。

在整个农村教育工作中,小规模学校(包括一些教学点)一度遭遇困境,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也未能整体跟上,致使部分学生及其家庭无法享受教育发展的成果,也使得教育公平无法实现全覆盖。如今,方向更加明确,农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乃至农村教育有望迎来繁花似锦的“春天”。但花团锦簇的局面能否出现,不光取决于季节和气候,还取决于育花者的努力。

我省各地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办学情况各异,在搞好农村教育工作,办好乡村学校方面不可能采取同一模式,而应因地制宜,百花齐放。但做好这项工作也都有同一个基本路数:增加供给和改善供给。一句话,能否做出成效,要看供给侧的“文章”做得足不足。

其实,我省已有成功范例。4月2日的《中国教育报》头条以长篇通讯报道了涉县的教育工作,题目为《一场县域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涉县教育在供给侧所做的文章好在哪里?总结起来不外乎两点:保障“硬”供给,提升“软”管理。

2015年,涉县教体局出台了《关于强基固本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的实施意见》,决定逐步恢复、增加教学班级、教学点、学校。此后一波波资金投入乡村教育,如:投资370多万元建成后池新愚公希望小学,硬件比县城的小学还好。投入1000多万元改造农村薄弱校涉县五中,使其成为标准化学校……2016年涉县遭受重大洪灾,为保障各学校入冬取暖,县财政安排1100多万元专款。2017年,为提升农村学校信息化水平,县政府筹资8000余万元。当年10月,在财政非常吃紧的情况下,县政府又投资3000余万元,对全县230所学校的取暖设施进行了改造升级,令所有学校(包括教学点)均彻底告别了燃煤取暖的历史。

除资金投入外,3年来,涉县累计招聘教师650余名,全部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

与硬件差距相比,管理水平、教师素质是农村学校提升办学水平更难打破的桎梏,而拉低这两者的因素中,首当其冲的是落后的观念、陕隘的视野。面对这种局面,涉县是怎么做的?涉县借鉴企业管理的理念,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三全管理”改革,此举令所有学校、校长、教师无一例外都成为全县教育工程的参与者、先进理念的奉行者、改革举措的执行者,强力扭转了以往县城先进校理念、方法已经在“跑车”上,而农村薄弱校的理念、方法还在“牛车”上的局面。比如,在县城学校班级管理中早已普遍采用的“小组管理”模式如今也成为农村学校的“利器”。城里学校广泛开展的校园阅读、亲子共读等活动,也开始在农村学校落地、“发芽”。

2017年,涉县教学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中考成绩全市第一,而且创造了各单科成绩全市第一的奇迹。这奇迹中显然有乡村学校的贡献。从涉县的种种努力中也不难看出,创造这一奇迹并无秘密可言。教育工作本就不是讨巧的工作。

把硬件赶齐,在师资建设和管理方面向先进校看齐,这就是我们应该做、要马上做的事。做好,做到位,乡村教育的春天就会如期而至。

猜你喜欢

涉县寄宿制教学点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规范农村教学点办园行为的实践与探索
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
寄宿制小学推广花样跳绳的有效策略
涉县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发展现状研究
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的几点思考
教学点如何由“痛点”变“亮点”
涉县“差评被拘”是法治中国的反面典型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教学点的教学质量
涉县花椒常见几种虫害及防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