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思考的引擎
——《九色鹿》教学新思路
2018-01-26江苏南京市樱花小学
江苏南京市樱花小学 章 莉
《九色鹿》是一篇耳熟能详的敦煌壁画故事。九色鹿美丽、善良、勇敢的美好形象以及调达见利忘义、恩将仇报的丑恶嘴脸早已深入人心,学生一读便懂,因此,《九色鹿》被教师划分在“简单课文”的教学范畴。语文教学提倡“学生自己能读懂的不教”“教师教了依旧读不懂的不教”。那么《九色鹿》一课,究竟要教什么?问什么?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备课中,这几个问题一直在脑中回旋。
一、学生自己能读懂什么?暂时读不懂什么
通过阅读描写九色鹿样子的语句以及拯救落水调达的故事领悟九色鹿的美丽、善良、勇敢,这些学生能读懂。通过对比阅读调达对九色鹿救命的感恩戴德、信誓旦旦,以及后来揭下皇榜,带路捕鹿的内容,学生能够很快领悟调达的见利和忘恩。
关于《九色鹿》这一敦煌佛经故事的由来,在佛经中的寓意等,这些与课文相距甚远,线索繁杂,是学生暂时读不懂也无须完全了解的。
二、重新解读文本,课文中还有什么是学生没有读出来的
1.调达忘记了什么“义”
对于课文中评价调达的一组词语“见利忘义”“背信弃义”“忘恩负义”,笔者一直心存疑惑。“见利”“背信”“忘恩”通过读文章内容都能明白,但是,调达“忘记了什么?放弃了什么?违背了什么?”仅仅是“自己的誓言”吗?三个词中同时出现的“义”究竟指什么?这是笔者的备课中很想弄明白的问题,也一定是学生没有读明白的地方。
字典中,对于“义”的解释在这三个词中,有所不同。“见利忘义”“背信弃义”中“义”指道德、正义。“忘恩负义”中“义”指情谊、恩谊。那么,结合九色鹿这个故事,调达“忘、弃、负”的当然不仅仅是“自己的诺言”。“违背自己向九色鹿发誓许诺”只是调达“见利忘义、忘恩负义”的一方面。调达带人去抓捕九色鹿,不但不守信,不但恩将仇报,而且丧失了正义,缺乏了道德,失去了做人的基本良知。理解到这个层面,才真正结合内容理解了这三个词语的含义,也才真正读懂了“调达这个灵魂肮脏的小人”。领悟到这里,笔者才豁然开朗。
2.九色鹿还靠什么“捍卫自我,战胜邪恶”
九色鹿是“善”的化身,敦煌壁画中《九色鹿》这个佛经故事也正是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哲理传递给人们。“善”是“善报”的根源,这毋庸置疑。但是结合生活,并不是所有善良的人们都能捍卫自我,战胜邪恶。文章中,九色鹿为自己“辩护和表白”的一段话决定了它的命运。这段话写得尤为精彩:“九色鹿非常气愤,指着调达说:‘陛下,您知道吗?正是这个人,在快要淹死时,我救了他。他发誓永不暴露我的住地,谁知他竟然见利忘义!您与这种灵魂肮脏的小人一起来残害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当自己被重重包围时,九色鹿一共说了四句话。第一句它选择了国王作为自己的表白对象;第二句话陈述了自己拯救调达的事实,第三句话揭露了调达见利忘义的卑鄙行径;第四句话最有分量,九色鹿抓住了“国王”的特殊身份,反问国王与灵魂肮脏的小人残害无辜,不怕引起全天下百姓的公愤吗,促使国王不得不反思自己捕杀九色鹿的行为和后果。九色鹿用最简洁的语言,最有力的方式为自己赢得了尊重、信服和赞叹。应该说,是它的沉着和智慧捍卫了自己,捍卫了“善良和正义”。这一点,越读文章越有味道,越读越觉得精彩,这一点也正是学生需要学习和体会的。
三、用什么方法让学生读懂这两点
1.追问引思考
在教学至“谈谈你认识到调达是个什么样的人?并说说理由”这一环节时,学生都能谈到九色鹿救了他的命,他向九色鹿发誓永不暴露它的住地,可是他却见利忘义,恩将仇报,他违背了自己的诺言。这时,大部分教师会戛然而止,总结出调达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是灵魂肮脏的小人形象。但是,笔者在教学中并没有停步,而是追问学生,“如果九色鹿救了调达的命之后,调达并没有发下毒誓,许下承诺,他就可以这样做吗?”从而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即使没有发誓,也不能见利忘义,因为九色鹿是他的恩人,知恩图报是做人的基本道义。接着笔者又趁热打铁,再次追问:如果九色鹿并没有救调达的命,调达只是偶然知道了善良的九色鹿的住地,他就能告密吗?让学生进一步联系前文思考并得出结论:九色鹿善良、乐善好施,应该保护它,应该支持一切“真、善、美”的行为。至此,学生对调达这一形象的理性和感性的认识都不仅仅停留在“不守信”这个层面上,学生憎恶调达不遵守自己的承诺、憎恶他放弃了知恩图报的做人原则、憎恶他违背良心丧失了起码的正义和道德,从而真正理解了一个“义”字的分量。
2.对比促琢磨
如何让学生也能真正体会到九色鹿的沉着、机智,感受这一段表白的无穷魅力呢?在尝试了讲读、分层、抓关键词等不同方法后,笔者选择了对比法凸显九色鹿“捍卫自我”的独白。笔者用以下两句话与原文对比,让学生思考这三段“表白”有什么不同?哪一种方式好?为什么?
(1)九色鹿非常气愤,指着调达说:“调达,你这个见利忘义的家伙,我救了你,你却恩将仇报,我真后悔当初救了你。”
(2)九色鹿非常气愤,指着调达说:“陛下,你怎么能抓我呢?我那么善良,从不伤及无辜,求求你放了我吧,我会永远感激你的。”
(原文)九色鹿非常气愤,指着调达说:“陛下,您知道吗?正是这个人,在快要淹死时,我救了他。他发誓永不暴露我的住地,谁知他竟然见利忘义!您与这种灵魂肮脏的小人一起来残害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
学生在对比中发现:第(1)句话,九色鹿与调达对话,只是发泄自己心中的愤恨,不但不能保护自己反而抹杀了自己善良的本性,不够沉着。第(2)句话,九色鹿与国王对话,用哀求的语气,没有具体事实,也没有说服力,不够机智。只有原文中的这段表白有理有据,陈述了自己拯救调达的事实,揭露了调达背信弃义的丑陋嘴脸,触发了国王瞻前顾后的思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国王是非明辨,心悦诚服。
《九色鹿》一课教学完成,学生在课堂上的确能够深入思考,思维的火花不断涌现。在课堂上,要想让学生真正进入思考的美妙境界,“问题的预设”就是一台发动机。《九色鹿》一课教学中,学生自己能读懂的不问,学生暂时无法理解的不问,把问题问在“促进思考,逐步领悟,提升素养”的“触点”上,问题就能真正成为思考的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