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准地域性维度,丰厚儿童文化涵养
——小学语文地域性文化课程的开发研究举隅
2018-01-26江苏海门市育才小学李承宏
江苏海门市育才小学 李承宏
当下,许多丰富的地域自然资源、深厚的人文历史资源及民俗风情等地域文化资源未能进入语文课堂,那些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等一旦进入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我们对传统的课程资源深度开掘,进行地域性文化课程资源的探索与实践,以满足具有不同智力结构和能力特长学生的充分发展,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
地域性文化资源既有传统的地域性文化,也有当代形成的并逐步发展的文化,我们发掘地域文化优势,实现优化学生“智力背景”。我们构建具有地域特性、地域优势的语文课程文化,把学生观察感知的注意力由教材内拓展到教材外,由课堂延伸到社会,由现代追溯到古代,强化学生对生活原型的认识,感受到历史的厚度,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认识能力和表现能力,创设强大的“智力背景”。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用语文学科的眼光识别能为小学语文学科开发利用的地域性文化课程资源,学生利用身边资源,拓展阅读资源;进行实地参观,加强语言实践;参与社会活动,了解民间艺术资源;践行社会调查,彰显多元课程形式。教师引领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去发现历史、文化、情感等各种资源的不同价值。
我们努力建立和完善小学语文地域性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平台,通过区域文化资源、课程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小学语文地域性文化课程资源教学教研的效益。我们还开展了诸多项目:“口语表达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山歌剧表演课程”“旅游文化课程”“参观体验课程”……内容包含了海门史话、海门特产、海门名胜、海门名人等地域性文化。
一、口语表达课程——走访讲述名人
海门人文荟萃,涌现出一批名人,如中国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张謇,琵琶演奏家沈肇洲,前农工民主党名誉主席季方,书画家王个簃,文学评论家陈辽、林非,翻译家、文学家卞之琳,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家陆侃如,音乐家龙飞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中国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张謇,他是清末状元,他以家乡海门为基地,努力进行近代纺织工业的实践,为中国民族纺织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张謇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为了带领学生走近张謇,了解张謇,笔者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指导学生先从网上查阅张謇的资料,对张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随后学校组织学生到海门常乐镇张謇纪念馆参观,还让学生们到新华书店查阅了解张謇的“实业救国”举措。在此基础上,学生小组内商议整理口语表达材料,利用班会课、语文实践课等平台,让学生到台前纷纷展示自己的认识与观点,学生们说得有理有据,并从张謇身上学到了许多知识,大大增强了家乡自豪感和荣誉感。
二、综合实践课程——烹饪品尝美食
海门有众多美食:海门山羊肉、香沙芋艿、三星河蟹、文蛤、鳗鱼、刀鱼……笔者先讲述传说故事《吕洞宾与海门山羊》,引领学生走进家乡美食文化,并组织学生走进海门市“三方”牌真空包装红烧山羊肉的生产厂家,让学生耳闻目睹,加深印象;随后组织学生撰写参观日记,并在班级活动课上朗读交流彼此的参观心得,学生们既增长了见识,又锻炼了文笔。
此外,笔者还带领学生前往海门蛎岈山游览,蛎岈山坐落在海门市东灶港东北侧,是一个天然两栖生物岛,因盛产牡蛎而闻名,笔者事先让学生们通过多种渠道搜集了蛎岈山的资料,在学生们对蛎岈有了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笔者带领学生登上岛屿,真切感受到了蛎岈山“是山非山,潮落登山,天下奇景扑面来;有岛无岛,汐潮离岛,海上壮观踏浪去”的神奇景观,并在渔民导游的帮助下,学生亲自捡拾牡蛎,在小岛上开展了野炊活动,通过家长和教师的现场指导,烧出了味道鲜美的牡蛎汤等美味佳肴,学生品尝这亲自实践收获的美味时,既开阔了视野,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增长了才干。
三、山歌剧表演课程——歌唱家乡美曲
1957年海门山歌《淘米记》进京参加了全国第二届民间歌舞会演,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剧团至今上演了200多个剧目,其中代表剧目有《淘米记》《采桃》《青龙角》等。我校组建了海门山歌学习团队,平时由学校教师指导,山歌剧团的专业教师与专家则定期到校指导。在一次次的歌唱表演中,学生们从唱词中感受到了语言之美,体会到了民间艺术的无穷魅力,使学生充满了对家乡的自豪和对家乡艺术的热爱。
四、旅游文化课程——领略古镇韵味
海门余东古镇被称为“苏北周庄”,因为民间传说曾有凤凰落过余东城外,且因整个余东的地形酷似凤凰,又被称为“凤城”。为了让学生走近家乡古镇,了解余东古镇文化,笔者先给学生们讲述了“凤城传说”的故事,拓阔了学生们的阅读视野,然后引领学生用方言吟诵流传下来的家乡童谣:“余东城,好风光,它有四城踞四方;城里城外各十庙,五山五坊三条港;四河七桥四池塘,还有青墩双井庄;亭台楼阁堂会院,凤池福地美名扬。”学校还组织学生们前往余东古镇,亲身感受这座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古镇,学生们踩着余东古镇的青石板路,听街道两旁住着的镇上老人讲述着古镇的一个个美丽的传说故事,仿佛穿越了历史的隧道,遐想无穷。回来后,笔者组织学生分成小组,用不同的形式来展示自己的收获,有的小组办了精彩的小报,把拍摄的照片精心剪裁后贴在自己撰写的文章旁边作为配图,使小报图文并茂,引人入胜;有的小组商讨之后,采取推荐组内代表在班级演讲的形式,做好PPT幻灯片给同学们讲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同学们听后不住点头赞叹;有的小组把创作的美术作品,张贴在班级教室后面的黑板上,用绘画的艺术美,来呈现家乡的古镇美,引来大家的一片赞誉……
五、参观体验课程——了解历史风情
在研究实践中,笔者珍视地域性历史人文领域的拓展,尤其注重引领学生了解海门的社会历史变迁以及社会文化、社会经济等内容。当海门新建的省级国家中型主题博物馆——江海博物馆开馆后,笔者便带领学生前往参观。博物馆馆藏文物近3000件,分为江海文化展区、公共展区、优秀特色文化展区等六大区域。笔者还带着学生参观了还原古时人们捕鱼、制盐的繁忙场景的大型沙盘,让学生更形象地了解了这段尘封的“盐文化”。在参观之后,笔者把学生们分成三大组,分别以“远去的水乡——海门地区人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回首过去,感悟未来——海门人文知识读本;纵览江海——海门旅游文化资源读本”为主题,学生们分别收集、整理有关的资料,围绕各自参观研究主题内容的历史渊源、经验做法、地位影响、发展前景等各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探讨,组织学生以撰写研究报告、制作小报、开展主题演讲等丰富多样的形式,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地域性文化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得以丰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笔者让学生收集了大量的海门方言童谣,然后在小组内进行整理归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累了语文知识,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再通过整理、修正、提炼,最终形成了童谣校本课程。
笔者相信,只要积极开发地域性文化课程资源,精心筛选、积累、利用,就可以将学生引入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唤起他们的已有经验,使其更轻松地建构知识,发展技能、情感、态度、能力,从而不断丰厚学生的文化涵养。♪